它的出現,改變了人類史上一項重要的發明,專利權屬中國而非印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時光

在六千年以前的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有著這樣一個文化,它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

河姆渡水稻化石

在這個地方,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穀,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

它的發現,不但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傳說,許多考古學者還依此認為這個地方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

這個地方便是位於浙江省餘姚市的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文化位於浙東四明山脈與慈谿南部山地之間的河谷地帶,經碳十四檢測,為公元前4300餘年出現,距今約六七千年。

河姆渡文化分布於姚江流域,自然環境優越,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據考古證據,姚江平原出土了亞洲象、爪哇犀等熱帶動物,說明該地氣候溫暖潮濕。

張之恆先生認為「該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生長著茂密的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

由此表明,河姆渡遺址附近應是平原湖沼和丘陵山地交接地帶」。

河姆渡文化是明顯的稻作文化。

由於氣候因素,姚江流域的作物多為水稻,河姆渡居民利用大面積的湖泊與低洼地種植水稻,並已經擁有人工栽培水稻的技術。

河姆渡房屋遺址

在對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掘出大量稻殼,總量達150餘噸,換算出稻穀應當在12噸以上,其數量之多,保存之完整程度,都是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罕見的。

所以有學者稱「河姆渡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

不過這種農業方式亦有弊端,即作物產量完全取決於氣候,為了減少損失,河姆渡居民「已經知道利用物候方法掌握春華秋實、暑來寒往的節氣轉換規律,確定節氣,適時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

因此,河姆渡居民的農業十分發達,不僅有除草翻地的木鏟和鶴嘴鋤,還發明了用於平整水田的骨耜。

在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穀、穀殼、稻杆、稻葉等遺存。

遺址中還出土有許多動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和菌米與藻類植物遺存。

不過,河姆渡居民並不局限於農業,他們已經能夠根據石料的質地進行加工打磨,製成狩獵的工具。

稻米化石

據考古資料看,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出土有骨鏃1079件、木矛42件,鹿類下頜骨標本700餘件,角的件數達1400多件,由此可見河姆渡居民狩獵經濟的發達。

河姆渡居民的漁業也比較發達,遺址不僅出土了330件用於捕魚的骨鏃,還發現了用於划船的木漿。

並且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紡紗、紡織與縫紉工具,被譽為「中國服裝發源地」。

河姆渡文化的建築是木結構,繼承了「早期聚落圍繞中心廣場布局的一般形制」,門戶朝向南偏東7°——10°,便於房間採光保暖。

不同於仰韶文化的半地穴式建築,河姆渡文化的建築是干欄式,防止蛇蟲侵害。

河姆渡建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粳」字你念啥?

原創:觀復淡成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是最早種植栽培水稻的國家。日常中我們種植食用最多的水稻品種有「秈稻」和「粳稻」。它們脫殼後即為我們常見的長而細的秈[xiān]米,短而圓的粳[gěng]米。

距今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稻穀——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是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市的河姆渡鎮金吾廟村首先發現,故命名為河姆渡遺址。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

一萬年前人類就開始種植水稻了,是真是假?

對於今天的我們應該很難想像的到人類最早時期的生活情景,位於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的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讓我們可以了解到10000萬年前的上山文化,這是遠古以來從未提及的一段史前文明,更是發現了人類最...

農業起源與中華文明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農業的歷史幾乎與中國歷史同樣悠久,勤勞的中國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農業文明,使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使中華文明薪繼火傳。————————————什麼是農業產生的原動...

浙江 餘姚市 河姆渡遺址

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

人民日報:閩西北南山遺址,為啥很重要

「南山遺址出土的水稻是目前在武夷山東麓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水稻遺存;出土的粟和黍兩種小米是目前在整個華南地區,包括嶺南地區和武夷山脈以東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小米遺存,這為探討整個華南沿海地區的稻作農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