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0年前,金華人的先祖在做什麼?你絕對想不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朗月高懸,行走在公元2018盛夏的婺江邊,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天問飄忽而至。

億萬光年的時空里,地球這顆藍色的星球孤獨地轉動了46億年。

1973年,衣索比亞發現的猿人化石距今300多萬年,而人類文明迄今可追溯的歷史僅有5000多年,迄今發現最早出現的文字記載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亞洲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所創造的「楔形文字」。

那麼,中國東南地區的新石器文明的源起何處?先有距今約六七千年餘姚河姆渡遺址;後有距今約七八千年的蕭山跨湖橋遺址;2001年發現挖掘的浦江上山遺址跨越千年,從距今11000年一直延續到8500年,是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萬年上山」將長江下游史前文明史足足往前推了3000年。

金華有據可查的建城歷史有2200多年,近年在八婺大地先後發現的浦江上山遺址、金華開發區山下周遺址等12處遺址,將金華文明往前推了7000多年。

「我們飲過的水/是同一條古老的河/我們走過的路/是出自先人粗糙的手/世世代代的香火/在顛沛流離中傳遞……」隔著萬年時空,仰望同一輪明月、同一片星空,我們和古婺先民遙遙對話,去回望、探索這片孕育滋養了八婺子民的神奇瑰麗沃土和璀璨神秘文化。

◆從象徵意義上說,錢塘江上游不但是河流之源,而且是文化之源

◆11000年前,金華人的先祖開啟浙江新石器文明起源,是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10000年前上山人就會種水稻,會用石磨棒和石磨盤磨稻穀脫殼,留下了長江下游地區迄今最早的稻作遺存

◆金衢盆地陸續發現18處距今11000年至8500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因具有文化共性被命名為「上山文化」

◆金華境內上山文化遺址有12處,是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

[回望]

上山遺址,當年險些被錯過

上山遺址,坐落於錢塘江支流浦陽江上游的浦江縣黃宅鎮境內,面積2萬多平方米,它的發現歷經波折,頗具故事性。

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有一片地勢平緩的河谷。

上世紀80年代,村民燒磚取土時,發現了一個古代文化遺存。

2001年,浙江省文化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館在此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出古墓44座,專家認定這是一個氏族公共墓地,距今約4500年,相當於良渚文化中期。

同時,他們還在墓葬區東北方向300米處一個名叫「上山」的小土丘上,在600平方米地域內發現了大量完全陌生、十分原始的文化遺存。

當時的考古專家們對此沒有特別在意,他們把重點放在了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上。

發掘結束後,考古隊匆匆轉移到蕭山市進行跨湖橋遺址的發掘工作。

在跨湖橋,他們發現了8000多年前的稻作遺存,比河姆渡的發現還早1000多年,此消息轟動國內外,上山的發掘隨之被跨湖橋發現的光芒所遮蓋。

然而,在上山看到的那些粗糙石塊,讓發掘跨湖橋遺址的考古隊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一直放心不下,他推斷那可能是一處更古老的文化遺存。

後來,他請北大專家做了碳14測定,確定上山遺址的年代距今約9000年至11000年。

「真沒想到年代有那麼早,差點就錯過了。

」蔣樂平說。

上山遺址的發現,是中國早期新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突破。

考古專家在出土的夾炭陶片表面和胎土中還發現了較多的稻殼及印痕,據植物矽酸體分析,系經過人類選擇的早期栽培稻,為長江下游地區迄今最早的稻作遺存。

上山遺址已出土1000多件文物,其中的陶器多為夾炭紅衣陶。

此外還出土了大量以打制石器為主的石球、石磨盤等,為考古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人類早期定居生活方式。

考古專家認為,上山遺址內涵具有明顯的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特徵,其中以石磨盤、石磨棒的組合最具特點,反映了與原始農業密切相關的經濟生活模式。

上山遺址代表了一種新發現的、更為原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這種新穎的地域文化被命名為「上山文化」。

打制石器、豐富的稻穀遺存、木結構房屋

使上山文化獨樹一幟

在上山遺址,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的並存,能說明上山處於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時期,這也是上山遺址與其他遺址的區別之一。

在上山遺址早期前段的文化層中,尚沒有發現磨製石器,這說明當時很可能尚處於打制石器階段。

而礫石石器,如上文提及的石磨盤、石磨棒的大量存在,也是「打制石器可以印證上山文化原始性」的一大理由。

此外,在上山遺址的夾炭陶片中發現了豐富的稻穀遺存,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稻作農業實證。

說明早在10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改變了經濟方式,由單純的向自然界索取轉換成生產型經濟方式。

在2001年第一期考古發掘中,發現3排「萬年柱洞」,每排11個柱洞,直徑分別在40厘米至50厘米,深度約為70厘米至90厘米。

3排柱洞,形成了長11米、寬6米的矩陣。

這3排「洞」之所以被專家命名為「柱洞」,是因為它們很可能是木結構建築的遺蹟。

2006年,上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上山遺址陳列館建成,出土文物、考古發現、相關資料等一一陳列其中。

2016年11月22、23日,「上山文化」命名十周年暨稻作農業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浦江舉行,來自國內外的50餘名專家學者經過兩天熱烈、嚴謹的研討,對上山文化及稻作起源問題達成如下認識:

第一,自浦江上山遺址發現以來,上山文化田野考古取得顯著成果,發現了由18處遺址構成的上山文化遺址聚落群。

上山文化聚落群分布在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錢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區,是迄今中國境內乃至東亞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分布最為集中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為長江中下游以及更廣闊的地域範圍內探索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

第二,上山文化分為早、中、晚三大期,早期年代上限距今10000多年,中期年代距今約9000年,晚期年代距今約8500年。

其間,上山文化在錢塘江上游及附近地區穩定發展。

聚落群內普遍發現以「排柱式」木結構建築為主要特徵的居住遺址,並發現了環壕遺蹟,證明聚落定居已經成為上山文化的生活模式。

第三,上山文化最為重要的發現是早期稻作遺存。

通過對出土的各種稻遺存形態特徵的綜合研究發現,上山古稻已經出現了馴化特徵。

通過對各遺址發現的圍壕、房址等遺蹟現象、以及陶器和石器的綜合分析,上山文化時期出現了最早的初級村落,上山先民開始稻的耕種實踐,上山文化已經處在稻作農業生產活動起始階段。

據此,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錢塘江地區應是世界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

第四,農業起源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水稻至今養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對東方文明的形成、發展尤為重要。

錢塘江地區出現最早的具有稻作文化特徵的聚落群,具有文化的標本意義。

金衢盆地18處上「上山文化」遺址

金華占2/3

自2001年浦江上山遺址發現了大量稻作遺存後,考古專家們就奔赴金衢各地,在衢州的龍游、金華的婺城區、武義、義烏及紹興的嵊州等地,發現了18處距今11400年至8600年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

其中,金華占2/3,達12處之多,具體為:浦江上山遺址,永康廟山遺址、太婆山遺址、蓭山遺址、長田遺址、湖西遺址、長城裡遺址,武義大公山遺址,婺城區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義烏橋頭遺址,東陽老鷹山遺址。

萬年之遙,引發遐想無限。

沒有文字,沒有圖畫,八婺大地12處上山文化遺址中遺留的器物和生活的痕跡留給考古專家很多謎題,也引發普通民眾許多猜想。

面積超萬平方米的曠野遺址,上山文化所蘊藏的豐富稻作遺存,對於探尋新石器早期的農業文明,具有著獨特價值。

負責上山遺址發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蔣樂平研究員指出,陶器胚胎中發現的稻作遺存,應該區分癟殼和稻殼。

如果是癟殼,可能是先人將部分發育不良的野生稻,作為堅固、耐火的材料加入制陶的泥土中;如果是稻殼,則說明先人有意識地取用稻米作為食物,就更能支持栽培稻的起源說。

而上山發現的稻作遺存,恰恰是後者居多。

透過已經出土的器物,透過歷史的風塵,我們能否追尋萬年前古婺先民的生活軌跡、生產方式和精神風貌?

上山遺址出土的大口盆

上山遺址發掘現場

上山遺址出土的陶片

下伊青陽山遺址出土陶片

下伊村青陽山遺址出土石器

[延伸]

上山,有趣的「三層疊」

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河姆渡遺址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上山文化是它們的源頭嗎?

蔣樂平說,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有趣,也是考古界一直十分關心的課題,極富挑戰性。

上山文化的主體是遺址的下層(年代最早的一層),但在年代稍晚的東北角發現了很像跨湖橋文化類型的一些東西,這證明上山文化與跨湖橋文化之間的某種聯繫。

此外,上山遺址中還有更晚一些的地層,甚至延續到春秋戰國時的遺存。

「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的關係是緊密的。

浙江境內迄今發現了3個同時具備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特徵的遺址,分別是浦江的上山遺址、嵊州的小黃山遺址、龍游的青碓遺址;上山文化和河姆渡的關係卻是非直接的,目前尚沒有直接證據,只有通過諸暨一遺址間接證明上山文化存有河姆渡階段的遺存。

」蔣樂平介紹,上山文化是跨湖橋文化的源頭,但是否屬河姆渡遺址的源頭,目前材料不充分,尚無從探討。

上山有趣的「三疊層」表明,萬年前的上山一直以來是先民居住、繁衍的理想家園,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繼浦江之後,浙中地區的婺城、永康、武義、龍游、嵊州等地發現了10餘處上山文化遺址,它們都位於以金衢盆地為中心的河谷地帶,同屬「上山文化」,這證明「上山文化」類型不是孤立的。

分布在錢塘江上游地區的上山文化是中國農業文明的源頭,錢塘江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蔣樂平說,金華各地發現的上山文化遺址中,婺城區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距今約9000年,武義大公山遺址距今約上萬年,可惜三處遺址現場破壞嚴重。

永康發現的上山文化遺址最多,其中發現最早的是廟山遺址,最晚的是湖西遺址,後者由於地勢低洼,現場是迄今為止發現保護最好的。

經小範圍試掘,竟然發現有動植物遺存,令人驚喜。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說:「上山遺址作為長江下游及附近地區年代最早的一個遺址是沒有問題的,從河姆渡文化開始,大家就在想辦法追溯人類稻作農業的起源,之後發現了蕭山的跨湖橋文化等。

現在上山更早一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石器時代開始時間肯定要比上山更早,所以上山的文化起源還應該往前追。

上山文化的出現,為探索更多的文化類型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

為充分挖掘、梳理、展現金華人文脈絡,本報與金華市政協文史委、金華市文物局共同推出系列文化報導「古婺芳蹤」

用心整理和記錄這座城市的歷史,尋找八婺大地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歡迎社會各界關心金華文化事業的人士撰文、投稿、提供線索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原來我們的祖先這麼厲害

為祖先和考古者、保護者點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時代文物

新華網哈爾濱10月25日電(記者許正)位於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的小南山遺址於今年7月正式考古發掘以來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期文物。考古專家說,出土的大量珍貴玉器表明鄰近我國東端國境線的小南山早在8...

良渚古城五千年文明的遺址現場

【南國尋蹤·探索古人類的起源】「都說中國是五千年文明古國,但西方只承認中國到商代3000多年的文明史,因為他們認為,5000年文明一定要有遺址現場,一定要證明給別人看,而良渚古城就是最好的現場。...

古脊椎所等在稻作起源研究中取得進展

稻作起源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主要研究內容涉及水稻馴化的起始時間、地點和動因。以往研究發現,我國南方新石器早期遺址似乎不利於水稻大植物遺存的保存,難以成為探討這一重要科學問題的可靠...

上山文化遺址群 中國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浙江的新石器文明起源在哪裡?熟悉考古的讀者可能都知道,是位於浦江縣境內的上山遺址,其年代從距今11400年一直延續到8600年,是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

難以置信!中國一萬年前的文明源頭竟在金華!

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這是遠古以來從未提及的一段史前文明。上山...

從史前文物看,浙江的文明史有多久?

導語:自1936年杭州古盪和良渚遺址發掘以來,浙江的史前考古已走過近80年的歷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成果豐厚。撰文: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明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一萬年前人類就開始種植水稻了,是真是假?

對於今天的我們應該很難想像的到人類最早時期的生活情景,位於浦江縣黃宅鎮渠南村的浦江上山考古遺址公園讓我們可以了解到10000萬年前的上山文化,這是遠古以來從未提及的一段史前文明,更是發現了人類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