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周!帶你去解碼古蜀華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題目下方四川畫報關注我們

「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期最後一周!

本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共同舉辦,來自三星堆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四川9 家文博機構的210 件(套)精美文物,為觀眾展現出古蜀文明發展過程中的華美篇章。

戴金面具辮髮青銅人頭像(范立 攝)

展期:2018年7月19日 至 9月19日

地點:國家博物館北9展廳

此次展覽不僅僅是對古蜀文明縱向發展數個篇章的縷析,更是對這支瑰異的青銅文明在華夏文明生成過程中持續貢獻的呈現,讓我們可以從一個側面觀覽到華夏文明多元一體的成長曆程。

奏響文明的華章

上世紀八十年代,三星堆兩個埋藏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其中出土的人像、頭像、神壇、神樹等造型奇異的青銅器,以及面具、權杖、動物形飾等製作精美的金箔製品震驚海內外。

「覃父癸」銘青銅觶

本世紀初金沙遺址發現後,隨著太陽神鳥金箔片、金面具、金冠帶、青銅立人、石虎、石人等重要文物陸續現世,同時揭露出大量禮儀性的玉器、銅器埋藏坑,古蜀文明又一段璀璨的歷史鉤沉浮現於世人面前。

金面具

三星堆、金沙兩大古蜀文明遺址是古蜀文明前兩個階段的代表。

古蜀文明的第三個階段即青羊宮文化時期,又稱「晚期蜀文化」。

青銅尊

20 世紀八十年代起,晚期蜀文化的考古發現成果也十分豐碩,尤其是1980 年發現於新都馬家鄉的大型木槨墓。

該墓規模宏大,雖多次被盜,但置於槨室底部腰坑內的珍貴文物躲過數劫。

腰坑內出土銅器近二百件,多五件成組,少數兩件成組,是非常罕見的組合現象。

從墓葬規模和出土文物來看,足可彰顯古蜀文明末期恢弘磅礴的王者之氣,墓主應是一代蜀王。

金箔璋形飾

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將古蜀文明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觀展示,從三星堆遺址到金沙遺址再到戰國時期蜀墓等諸多考古發現,第一次比較全面地囊括了古蜀文明發展各個階段的重要歷史遺珍。

展覽展出210 件(套)展品,其中132件一級品,以自然造物、伴月三星、金沙光芒、馬家風尚、水潤天府五個章節為脈絡,清晰勾勒出古蜀文明發展過程的華美篇章。

戰國虎紋銅戈

古蜀的無聲解碼

以往的蜀文化展覽,多著重從審美角度,展示三星堆、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頭像、青銅人像、金面具等造型奇異的器物。

而這一次展覽還大膽吸納了一些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從髮型、髮飾角度解析三星堆、金沙遺址發現的青銅人頭像、金面具等,傳遞展品內含的深層歷史信息。

銅神樹枝頭花蕾及立鳥

序章「自然造物」簡述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環境,綜合介紹古蜀文明的發展歷程。

縱目青銅面像引出古蜀文明遠古的記憶。

縱目青銅面像

三星堆埋藏坑面世以來,話題的焦點集中在大量頗為寫實的青銅人像、頭像及面像。

其髮型、髮飾所攜帶的族群信息,帶給我們豐厚的歷史價值。

以髮型的基本分類來看,三星堆頭像包含兩大族群:「辮髮」族群和「笄發」族群。

僅以頭像觀察,辮髮族群占有數量上的優勢。

但從兩個埋藏坑其他器物上的人像來看,可以推測,兩大族群都是這一時期上層社會的主要構成。

頭像數量不占優勢的笄發族群,應是社會中的神職人員,從事宗教活動。

與之對應的辮髮族群,則可能執掌社會中政治、經濟、軍事等世俗事務。

在文明發展的早期階段,權力的具象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作為華夏文明重要的外緣組成,古蜀文明對權力的具象提煉有著濃厚的地方風格,顯示出自身悠久的文化傳統。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爬龍柱形青銅器,龍盤角長須、造型特異,應是古蜀文明獨有的藝術創建。

有學者提出,它與另一件虎形柱座應分別為權杖的首、尾,是鑄造精緻、修飾華美的權力之器。

金冠帶

同在此次展覽中展出的一條直徑近20cm 的金冠帶,也是極具古蜀文明特色的權力道具。

金冠帶出土於金沙遺址,上鏨刻有魚、鳥、箭和簡化的人頭像,這樣的組合圖案很有可能是古蜀王國象徵王權的符號,而這一組圖案和三星堆遺址曾發現過的一根黃金手杖上的圖案幾乎一致,再次印證了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的傳承關係。

青銅眼形器

考古發現,金沙遺址應是十二橋文化時期古蜀國的都城。

這一時期,是古蜀文明發展的第二個時期,大體相當於中原王朝的商代晚期至春秋晚期。

在金沙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大一小兩件黃金面具,展覽展出了其中較小的一件。

黃金面具是古蜀三星堆和金沙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類似的黃金面具在同一時期的中國文化里從來沒被發現過,但在古埃及和古希臘邁錫尼時期卻大量使用黃金面具。

據推測,可能反映了早期文明之間某種共有的精神認知。

爬龍柱形青銅器

不僅如此,展覽展出了新都馬家鄉木槨墓的「邵之飤鼎」銘青銅鼎,整器鑄造精美,形制特徵與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銅鼎基本相同。

另外還有四件鼎此次並未入京,它們均為仿鑄邵之飤鼎。

新都馬家木槨墓五件成組的列鼎現象,在四川地區迄今是首見,列鼎制度也是周代中原王朝的禮器制度。

學術界一般認為,「邵」即楚氏之「昭」,與屈、景並稱楚國三大氏。

從銘文風格和形制特點來看,「邵之飤鼎」銘青銅鼎上聚焦的楚文化風格,可能正反映了開明王朝王族來源於荊楚地區的歷史淵源。

雙鞘青銅劍

1992 年,阿壩藏區羌族自治州茂縣牟托村山脊積石冢旁發現一座石棺墓及三座陪葬坑。

墓葬發現的器物十分豐富且規格較高,其中,以弦紋青銅盞為代表的一類青銅容器也是屬於楚文化器物。

本次展覽展出了墓葬中以雙鞘青銅劍為代表的一類兵器是蜀文化的代表器物,此外,墓葬中還有以扇形牌飾為代表的一類青銅飾物,帶有濃重的滇文化風格。

觀察這些文化來源十分豐富的陪葬器物,此時期的四川盆地對四邊八方的文化已然產生了巨大的匯集力,形成多種文化面貌交融共存的局面,同時又強而有力地向盆地之外輻射。

公元前316 年,秦並巴蜀,成為古蜀文明的謝幕之章,而在整個中華文明即將最終融匯一體這個龐大的歷史圖景前,卻又成為揭幕之章。

青川木牘

著名的青川木牘等珍貴文物是這一歷史時刻的見證物。

木牘是秦漢時期用於書寫的載體,多用於書寫官方的文書法令等。

青川木牘1980 年出土於四川青川縣郝家坪第50 號戰國墓,由此得名。

秦並巴蜀後,秦國在古蜀故地推行商鞅變法「壞井田,開阡陌」的農耕政策,按《秦田律》統一規範田畝面積的大小,還因地制宜,根據巴蜀地區的氣候特徵,規定芟除雜草、整治道路、修繕橋樑、興修水利等基礎建設的時限。

青川木牘的正面記載了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秦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則為與該法律履行有關的記事。

這是目前發現的四川地區最早的農田水利政府文告,是大規模開發四川地區的珍貴歷史見證物。

除了青川木牘所記載的推行《田律》外,此時期還修築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從此,成都平原上「水旱從人、不知饑饉」,被稱為「天府之國」。

文/ 劉明明

圖/ 四川博物院提供

編輯/肖蓉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四川畫報》2017年5月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明日,這些古蜀寶貝將會驚艷你我他

上世紀80年代,三星堆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紗,其中出土的人像、頭像、神壇、神樹等各種造型奇異的青銅器,以及面具、權杖、動物形飾等多種製作精美的金箔製品震驚海內外。本世紀初金沙遺址發現後...

不可錯過!四川210件重磅精品文物亮相國博

7月19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共同舉辦的「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覽正式開幕。這次展覽匯集四川九家文博機構的210件(套)展品,其中一級品多達132件,展廳中隨...

解開古蜀文明的密碼

【守望家園】編者按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縱目青銅面具、太陽神鳥金箔……提到古蜀文明,您還能想到什麼? 20世紀80年代,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兩個埋藏坑的發現,揭開了古蜀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