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終現原貌 「真彩秦俑」首次向公眾展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青在線2014-09-29 09:21 雷愷

彩繪跪射俑

央廣網西安9月29日消息(記者雷愷)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國慶假期將至,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以北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肯定又是各地遊客爭相前往的旅遊目的地。

40年前,當地村民打井時的無意發現,經考古工作者的專業挖掘,揭開了埋葬於地下兩千多年前的秦俑寶藏。

去過兵馬俑博物館的朋友一定聽到這樣的講解:曾經有種猜測,兵馬俑「千人千面、千人千色」,然而,在挖掘過程中工作人員確實先後發現了有黑色眼睛、灰褐色眼睛的兵馬俑,還發現了一個眼珠為紅色、瞳仁為黑色的彩繪兵馬俑頭,讓人震驚不已。

但是以往,當我們圍著俑坑遠遠張望坑內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秦俑時,卻難見他們的真實顏色。

40年後的今天,經過幾代考古學者的不懈努力,「灰頭土臉」的秦俑終現原貌。

昨天,「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開展,37件(組)披著「彩色衣裳」的秦兵馬俑首次向公眾展出,那麼秦俑為何從五彩斑斕變得灰頭土臉?考古專家又是怎樣使這些灰禿禿的秦俑重新煥發光彩?

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展出的秦俑可以說是五彩斑斕,粉色的臉、黑色的髮髻、紅色的鎧甲,服飾上的紋飾以紅、綠、黃、白、黑居多,色彩絢麗,色調明快。

特別是一尊綠面跪射俑,面部彩繪保存十分完整,白色的眼珠、黑色的瞳孔,雙目炯炯有神,淡綠色的面孔更是給秦兵馬俑增添了幾分神奇。

那麼,秦俑身上究竟有些什麼顏色?這些顏料又來源於哪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員夏寅說,秦俑身上的顏色就有十幾種,其中「中國紫」是國內首次發現,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

夏寅:紅色有朱丹、鉛丹、鐵紅,黃色有鉛丹礦,黑色有骨黑、炭黑,綠色是石綠、藍色是石青,紫色是中國紫,可能有十一二種。

比如紅色他可能用的是硃砂、鐵紅、鉛丹這三種,但他還會添加不同的顏色,比如說添加骨白,白色,添加不同他會顯示不同的膚色。

如果添加多就會粉一些,添加少,就會發紅一些。

通過不同的礦物顏料相互配合來顯示不同的色調。

他介紹說,秦俑頭像的塑造是先用范模做出初胎,然後進行面部的細微刻畫,即使是同一范模製造出來的頭像,也是經過製造者對其五官、鬍鬚及顏面進行再度創作而成,並施以彩繪,由色彩的濃淡深淺變幻出秦俑的千姿百態,可以稱得上「千人千面兵馬俑」。

那麼這麼色彩斑斕的秦俑怎麼變成了我們今天見到的灰突突的樣子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館員葉燁說,秦俑原本都有彩繪,但時隔2200多年,經過火焚、水淹以及自然侵蝕,絕大多數陶俑身上的彩繪都已大部分脫落,僅存殘跡。

當秦俑破土而出的那一刻,它的保存環境便發生了變化,光照、空氣等自然因素使原本多彩的秦俑瞬間「黯然失色」。

為了讓這些秦俑重新煥發色彩,從1987年起,秦兵馬俑博物館就開始研究秦俑彩繪的保護,成功有效地保護了一批出土的彩繪陶俑。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員夏寅說,彩繪保護的關鍵是穩定生漆層,

夏寅:秦俑彩繪它是在陶面上刷一層生漆,生漆就是漆樹上割下來的樹膠,等它熟化了後再在上面塗刷礦物的顏料。

就是說彩繪是兩層,一層是有機的生漆層,一層是無機的顏料層。

正式因為這樣特殊的結構,才導致後面出現的一系列的保護問題。

在地底下埋藏是比較潮濕的,一旦挖掘之後,不做任何處理,漆層會由於濕度的變化導致漆的捲曲,它一捲曲就會帶著上面的顏料層掉下來,這就是它保護的問題。

我們針對這個問題呢,我們就迅速保濕,在挖掘的時候用水或者用化學試劑來保濕,再加上乳液來讓它粘合在陶面上。

目前,這項彩繪保護技術已經很成熟了,研究人員正在攻克的是另一個難題:彩繪「回貼」技術。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館員葉燁說,這也是今後彩繪保護的研究方向:

葉燁:當兵馬俑從土裡提取出來的時候,顏料層和生漆底層和陶制的黏附力就很弱了,相反,它和填土之間的黏附力卻比較牢固,很容易彩繪層脫落在填土上,現在彩繪保護專家就研究出來一種彩繪回貼技術,把脫落在土裡的顏色,從土裡提取出來,貼回到兵馬俑身上,像這件高級軍吏俑背後的腰帶,就是採用回貼技術回貼回去的。

(通過)對彩繪進行加固、保護、回貼等技術,現在已經可以讓彩色的兵馬俑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科技保護,為秦俑「定妝」

秦俑修復保護現場。資料圖片今年5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啟動了兵馬俑二號坑的第二次發掘,兵馬俑中最為神秘獨特的「綠臉俑」,就出土於二號坑。出土10餘年來,彩繪「綠臉俑」始終沒有「卸妝」,這有賴於科技...

兵馬俑彩繪首次發現「中國藍」「中國紫」

華商報訊(記者 張小剛 攝影 張杰)秦兵馬俑其實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灰頭灰臉的,而更多是絢爛多彩的。昨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舉辦的彩陶文物保護成果展,讓參觀者看到了秦俑原本的面目。兵馬俑原本都是「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