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他是第一個走完9千多間房的人;因為他,我們更愛故宮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站在景山上向南望,一眼看到郭沫若手書的「故宮博物院」匾額,那便是神武門,故宮的後門。
夕陽之下,《環球人物》記者從神武門走進故宮,巍巍紅牆在威嚴肅穆之外,有種別樣的滄桑,令人感覺仿佛在穿越一條歷史的隧道。
穿過巨大的門洞向右拐,進入西長房的月亮門,一間現代化的辦公室就在這古建築里。
記者終於見到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
「擠爆」與「賣萌」
東晉顧愷之《列女圖》(宋摹本)、隋代展子虔《游春圖》、唐代韓滉《五牛圖》、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這些普通大眾只在教科書里見過的國寶,引發了「擠爆宮門」的參觀熱潮。
開展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以「跑步入宮」的速度匯集到紫禁城,售票處的排隊時間最長超過了6小時。
這一天,單霽翔在午門外現場辦公,採取分流排號的措施,緩解人流壓力。
他預計此次特展,故宮將接待20萬名觀眾。
幾年前,故宮留給人們的印象還是古樸厚重、莊嚴肅穆、博大精深。
對普通參觀者來說,仰著脖子、高抬腿才是進故宮應有的姿態,十年八載都未必去一次。
但近兩年來,隨著移動終端和社交網絡的普及,古老的紫禁城突然變得親民起來,威嚴的歷代帝王和價值連城的文物以活潑有趣的新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一次次成為輿論和媒體關注的焦點。
2013年5月,故宮推出了第一個iPad應用《胤禛美人圖》。
這本來是一套清代宮廷仕女畫,學術名稱《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一共12幅,包括「裘裝對鏡」「烘爐觀雪」「倚門觀竹」等,每幅對應一個月份。
當時一些影視劇的熱播引發了「雍正熱」,這款精心製作的APP,結合了專家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細節可以放大,圖中的部分物件還可以點開查看備註,一上線就引發了熱捧,兩周時間下載量超過20萬。
2014年8月,故宮又推出了一組「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動態照片,在社交網絡迅速躥紅。
這些圖片以《雍正行樂圖》為基礎,通過電腦製作,使雍正撫琴、捕虎、釣魚的場景動了起來,下面還配以網絡流行的段子:「有時候,朕只想安安靜靜地做個美男子。
」「朕就是朕,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這組動態圖獲得了「病毒式」的傳播效果,大批年輕網友紛紛大呼「萌萌噠」,成為故宮的新粉絲。
「過去我們的紀念品歷史感、知識感強,但不方便攜帶,大多是複製書畫、瓷器、銅器之類。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創意將文化遺存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對接起來,所以開始設計趣味性、實用性強的文化產品,比如朝珠耳機、故宮娃娃、手機殼、錢包、筆記本、冰箱貼、滑鼠墊……現在已經推出6700多種文創產品,光是手機殼就開發了上百種。
」對於「50後」的單霽翔來說,這也是一種新鮮的體驗。
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來北京訪問的時候,看中了一件印著雍正手書「朕就是這樣的漢子」的中式上衣,要買給自己18歲的兒子。
單霽翔問她,你兒子穿出去嗎?她說穿出去,「我說那就打八折吧!」
千頭萬緒的「小事」
單霽翔2012年1月就任院長。
當時可謂有喜有憂。
2011年之前,故宮到底有多少文物是模糊不清的。
在前任院長鄭欣淼的主導下,故宮經過7年的清理,終於得到了準確的數字:文物總數1807558件(套)。
「我做了10年國家文物局長,知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
大陸現在共有4160座博物館,收藏的國家定級的珍貴文物共401萬件,其中收藏在故宮的有168萬件,占全國總數的42%,占故宮總數的93%以上,等於說,故宮件件都是珍貴文物。
」
浩如煙海的館藏,展示給世人的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2012年時,故宮開放的面積只占總面積的30%。
「我們經常聽到觀眾反映,怎麼老是同樣的展品和參觀線路?你們的其他寶貝為什麼不讓看?其他宮殿為什麼不開放?」 單霽翔知道,其實是很多建築都沒有修繕好,大量展品沒有地方放,尤其是大型藏品,連修復的場地都鋪不開,只能存在庫房裡熬著。
2001年10月2日,故宮當天的參觀人數首次超過了最大接待量8萬,此後逐年遞增,目前年接待量已經突破1400萬,是世界唯一年接待量超千萬的博物館。
「我們試過門票賣到8萬張就不賣了,結果第一次就失敗了。
售票窗口剛關閉,觀眾就急了,圍得水泄不通,還喊口號。
」單霽翔對記者回憶。
「很快公安局電話就來了,要求趕快放人進去,畢竟離天安門廣場、中南海太近。
最後我們連票都沒賣,就把觀眾都放進去了。
從那之後再也不敢硬性限流了。
」
一邊是場地不夠,一邊是參觀人數與日俱增。
種種問題,千頭萬緒。
單霽翔的辦法歸根到底就是一條:從小事做起。
「首先是修繕,不僅要大修,還要碎修、零修。
比如御花園,我們歸納了8個問題:參觀路徑狹窄、大面積土地裸露、缺少休息區、觀眾吃東西……都很具體。
於是我們一一進行治理:把原來的鐵欄杆去掉;地表鋪設透水木板;圍繞樹木安裝座椅;把賣漢堡、烤腸、爆米花的餐飲都停掉……同時,為了讓觀眾有吃飯的地方,把坤寧門兩側的雜物庫房改成就餐區。
」
這次治理效果明顯,故宮開始拆除更多違規現代設施,恢復古典建築原貌。
「我們清理了散落的石刻構件、門窗,這些都是過去沒有重視的。
故宮有600多個裝文物的空箱子,都是樟木、紫檀的,之前一直散亂堆放,我們就建了3個箱子庫房專門存放。
宮內還有5000平方米的臨時建築、違章建築,比如南三所的彩鋼板大花房,過去把南三所擋得嚴嚴實實,現在都拆了。
還有要復原的建築,比如西華門兩側的馬道。
早年蓋北京飯店時,因為保密需要,就在西華門蓋了一排房子遮擋中南海,但施工時把西華門兩側的馬道都給拆掉了,現在我們要恢復其本來面貌。
」
對於人流壓力,故宮採取了多種方式緩解。
「如淡季減票價、加大網上售票力度等。
我們在人流高峰期開30多個售票口,保證15分鐘內買到票。
但最關鍵的,還是擴大開放面積。
」國務院已經批准建設故宮博物院北院區,目的一是修復珍貴文物,二是讓觀眾能夠看到更多的珍貴文物。
「新的博物館將有6萬平方米的展廳,3.5萬平方米的文物修復區,還有一個古典園藝中心。
建好後,一些大型文物就可以在此修復,比如地毯,故宮有1300塊大地毯,現在都卷著裝在套子裡,看不到也研究不了。
還有6200件家具,不是紫檀就是黃花梨,但之前一直沒條件修。
還有3.3萬件武備儀仗,修完之後鐘磬齊鳴的景象就可以再現。
新的博物館建成後,主題鮮明、震撼力強的大型展覽就可以持續展出。
現在故宮一年展出的文物只有9000多件,新館建成後,展出文物可達五六萬件。
到時候會把大型展覽都搬過去,舊館主要是原狀陳列,這樣會起到更多分流的作用。
」
2013年,單霽翔提出,開放區不能有一片垃圾。
他自己帶頭撿菸頭,弄得物業公司很不好意思。
「我一出去,他們就打電話通知,院長出來了。
他們就在前面先撿,於是我就到處走,到處撿。
」後來決定給物業漲工資,但要求地上不能有一片紙屑。
同年5月18日,故宮開始禁菸。
第一天就查了8000多個打火機,第二天1.2萬個,到年底統計,有100多萬個打火機被擋在故宮外。
故宮目前還有1450名職工在院內辦公,每天早上有700多輛私家車從東華門和西華門入宮,車水馬龍。
單霽翔希望,幾年之後能把一半職工和全部車輛都搬出紫禁城。
「以後紅牆裡面沒有單位,都留給觀眾。
」
風雨兼程九十載
回望故宮90年的歷史,就能體會「都留給觀眾」這句承諾背後包含了多少風雨滄桑和顛沛流離。
1924年11月5日,是紫禁城的命運轉折點。
上午10點,馮玉祥麾下將領鹿鍾麟率兵而入,將清遜帝溥儀趕出了紫禁城。
1925年10月10日,在3000名社會名流的見證下,乾清門舉行了一場開幕典禮,正式掛牌: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就此與封建帝王斬斷關聯,成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院。
此前的500多年中,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宮親歷了封建皇權的由盛及衰。
它占地72萬平方米,共有宮殿、屋宇8700多間,由明永樂皇帝於1420年建成。
歷經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
翌年,日軍逼近華北。
北平政務委員會召集會議,通過了關於故宮的三項決議,第一項竟然是:「呈請中央拍賣故宮古物,購飛機500架。
」時任故宮博物院長易培基趕緊給位高權重的張學良發電報,請其設法阻勸。
在眾多民間團體、社會輿論的反對下,故宮珍寶終於逃過了被拍賣的命運。
「1932年,故宮召開理事會議,決定把部分文物南遷、避難。
之後半公開地分5次,裝了13491箱文物,運往南方。
」單霽翔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記者查閱的故宮博物院編年檔案中記載,從1934年6月到1937年1月,南遷文物幾經點收、停滯、再點收,先運到上海,再運到南京的故宮分院,整個過程直到1937年6月14日才徹底結束。
日軍占領北平後,故宮在6年半的時間裡沒有開門。
「偽政權一直在統計沒有運走的文物,最後編成一本『接收文物清冊』,裡面記錄的數字是118.9萬件文物。
」單霽翔說。
這份記錄表明,南遷文物只是故宮藏品的少部分,大部分文物並沒有被運走,尤其是玉山子、銅器、家具等大型器物。
隨著戰局的變化,南遷文物後來被轉移到重慶。
1945年日本投降後,再次運回南京。
長期以來,海峽兩岸都存在一種觀點:南遷文物是故宮博物院的精華,後來都被運到台北去了。
單霽翔對此不以為然。
「1947年,南京政府剛籌備好往回(北京)運時,解放戰爭就開始了。
回遷只好停下。
1948年底,蔣介石確定去台灣時,形勢已經不容單獨運送,於是南遷文物就搭載海軍軍艦運往台灣,第一、二艘都運過去了,到第三艘,只裝滿一半軍方就不允許繼續搭載。
前後一共運走了2972箱,只占南遷文物總數的22%。
有沒有挑選過?沒有。
因為所有文物本來都是要運走的,不可能臨時在碼頭開箱子挑揀。
資料記載,往台灣一共運了597556件故宮文物,其中54.5萬件是書籍、文獻、檔案,只有5.2萬件是書畫、器物。
而北京故宮博物院目前光繪畫就有5.3萬件、書法7.5萬件、銅器16萬件、瓷器36.7萬件、玉器3.2萬件、織繡18萬件,都是天文數字。
所以說,大部分文物都沒運走。
」對記者報出這些數字時,單霽翔如數家珍。
從1950年到「文革」之前,故宮接收的文物數量逐年遞增,展覽、外賓來訪數量不斷增加。
直到1966年8月「文革」開始,相關工作驟然中斷。
為保護文物,經中央批准,故宮閉館。
1967年5月,北京衛戍區一營進駐故宮,實行軍事保護。
1966年到1971年,故宮的保養修繕全部停止;1967年到1970年,沒有舉辦任何重要展覽;1969年9月,故宮職工下放湖北咸寧文化部五七幹校,只剩200多人留守。
直到1971年7月,故宮恢復開放,軍隊宣傳隊撤離。
同年,「故宮博物院」匾額改用郭沫若的題字,相關工作逐漸恢復。
隨著「文革」的結束,改革開放的進行,故宮終於掀開新的一頁。
「讓歷史和文化更有尊嚴」
到2020年,紫禁城將迎來600歲生日。
在單霽翔看來,故宮的90年僅僅是紫禁城600年的一個組成部分。
距離這個時間點還有5年,單霽翔希望「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2002年開始的『故宮整體保護修繕』工程,以及2012年開始的『平安故宮』工程都將在2020年竣工,到時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到76%。
我們還要完善學術研究中心和建立科技保護平台。
2013年,故宮研究院成立,目前有一個350人的團隊,很多重大課題放在這個平台上,未來我們準備再清理3萬片瓷片、1.8萬張清宮老照片。
此外,我們還會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讓故宮躋身世界一流博物館行列。
」
與國際水平看齊,正是目前最需要迎頭趕上的地方。
單霽翔舉了一個例子。
「新中國成立後,國賓來參觀都是開車進故宮的。
但國際一流的博物館,無論是英國的白金漢宮、法國的凡爾賽宮還是日本的皇宮,都不允許任何人開車進。
當年八國聯軍騎著馬進紫禁城,還在太和殿前搞列隊表演,今天我覺得,每個觀眾都應該是平等的。
其實外賓從午門外走進來,更能感受一個整體的故宮。
所以我們也改革了。
法國總統奧朗德帶著女朋友來那天,本來堅持要開車進,我們就把大門關起來,把汽車擋在午門外。
最後是我陪著他走進來,通過講解,他也覺得很震撼。
從那之後,所有國賓都是在外面停車,走進來。
這樣也減少了對其他觀眾的影響。
」
只有一次例外。
「印度總理辛格來的時候已經81歲了,走路很費勁,我們就從釣魚台借了兩輛電瓶車,司機在第一排,我在第二排,李克強總理陪著辛格在第三排,後面兩個翻譯。
靜悄悄地進來,也沒影響觀眾。
我跟總理說,紫禁城不允許機動車駛入了,總理說,應該這樣。
」單霽翔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2014年初,中美兩國的第一夫人也是走著進了故宮。
一流的博物館必須以開放的視角面向世界。
近年來,北京故宮博物院與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交流日漸頻繁、深入。
2012年,兩岸故宮都換了院長,馮明珠率先帶團來訪,登上景山,眺望紫禁城,感慨萬千。
那次通過會談,雙方確定了合作方向。
單霽翔隨後去了台北,發現那邊的員工並不了解北京故宮的真實情況。
「兩岸博物院同根同源,各有所長、互為補充。
現在要深化合作,共同保護文化遺產。
」單霽翔說。
90周年院慶期間,兩岸故宮將合作舉辦多個活動。
雙方已確定於今年10月聯合推出《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北京故宮的8幅郎世寧代表性作品將赴台參展。
另外,今年10月底將舉辦90周年院慶暨兩岸故宮第五屆學術研討會,兩岸專家將齊聚台北,就「故宮學」相關研究課題進行學術探討。
此外,故宮每年都會引入國際展覽,自己的展覽也遠赴世界各地,目前與世界一些著名博物館都簽署了戰略合作關係。
「要尊重我們自己的國情,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但不能照搬、照抄。
」單霽翔說。
故宮近年來的變化,讓很多人覺得單霽翔是一個「敢想敢做」的院長。
他對《環球人物》記者這樣解釋:「我並不是什麼『敢做』,我只是從小事做。
要是老想著很大的事,感覺不可能實現,那就沒法做了。
做一件小事不難嘛,一天天積累起來,最後就是個大事。
」
下一個600年的故宮是什麼樣?單霽翔的回答是:尊重歷史,讓文化有尊嚴。
作者:《環球人物》記者 尹潔
故宮越開放,就越會「有血有肉」
作者:胡印斌「此零仃孤苦、幸得大眾贊助、未致漏產之故宮博物院,居然在萬頭攢動之中,脫穎而出。」公元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最早的創建者之一,學者吳祖光之父吳瀛先生,在當天日記中記下了故...
國家文物局局長: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央廣網北京6月12日消息(記者劉飛 孟曉光 承德台記者曹蕾)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文化遺產是一個城市的印記,更是一個國家的印記。從2006年開始,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定為中國的「文化遺...
單霽翔:我是故宮看門人,我的責任是看好這個院子
如果說故宮博物院是承載了600年歷史風霜的全中國最大的院子,院長單霽翔說,我就是故宮的看門人,我的責任是看好這個院子。12月6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辦的「近現代建築遺產與當代城市更新發展」...
《朗讀者》上的10分鐘,足矣讓所有中國人淚奔,故宮的看門人
有這樣一個人,在58歲可以退休享清福的年紀,卻頂著嚴寒和酷暑,在世界上最大的宮殿里像個孩子一樣奔波。他親自走遍9371間屋子,歷時5個月,對1807558件文物都如數家珍,他明明是最懂故宮的人之...
故宮「守門人」單霽翔圍繞故宮保護提出這些建議
今年兩會,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圍繞著故宮的保護與發展提出了多項提案,其中包括故宮周邊環境整治、故宮直接相鄰的古代御用建築也應列入世界文化遺產,80多年前故宮文物南遷途中的遺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