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的正確打開方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大熒幕小螢屏上看多了盜墓故事,其實考古才是走進這片地下世界的正確方式。

曾幾何時,考古學家撰寫的發掘報告與今天的盜墓小說一樣火爆。

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位走遍華夏田野的考古學家,並與他一起探索那深埋在地底千年的文明奧秘。

他走遍華夏田野,主導了馬王堆一號漢墓、西漢禮制建築遺址等多項中國著名考古發掘;他筆耕不輟、刻苦鑽研,完成了《中國古代的人牲人殉》《西漢南越王墓》等多部考古學著作。

他就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展岳。

1953年8月,黃展岳(左六)在洛陽龍門實習,

左三閆文儒,左四夏鼐

一次田野實習

黃展岳對他第一次田野實習時在洛陽燒溝戰國墓發掘經歷的回憶,非常豐富和生動:

「在洛陽燒溝發掘戰國墓,是我第一次田野實習的第一站。

那時已是1953年的秋天。

說實話,田野實習之前,我的心情是很激動的。

因為對於我這樣一個學習考古專業只有一年的歷史系學生來說,真正的考古實踐,還是一個空白。

雖然很多考古專家曾在課堂上給我們講專業課,但真正的考古,我當時並不知道是什麼樣子,所以對第一次田野實習,我既激動,又十分期待……

「我們來到洛陽燒溝的時候,現場已經鑽探,當時已經知道,我們將要挖掘的是一座戰國墓,位置已確定。

我們到達時,地面上已經用白線畫出了一個個長方框,大小不一,一般有8米長、2.5米寬的樣子。

「想到這個白線長方框下面已經『沉睡』了兩千多年的戰國古墓將在我的手下『重見天日』,我當時真是很激動,雖然我們主要是指導民工動手,但我還是很多地方更願意自己親自動手,畢竟這是我的第一次田野實習,心底里,我最想做的,是自己親手打開兩千多年前的地下秘密……

學會使用洛陽鏟來辨別土質,是每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我們發掘的這座戰國古墓是豎穴土坑式的墓葬,我們是從開坑、找邊開始進行發掘的。

這也讓我不僅第一次見到了真正的洛陽鏟,也親眼辨別出了墓葬里的『生土』和『熟土』。

來之前我只在課堂上聽老師講過『洛陽鏟』『生土』和『熟土』,那是理論的東西。

「洛陽人管『熟土』也叫『花土』『活土』,管『生土』叫『死土』。

我看到挖過的熟土比較鬆動,這是因為小昆蟲或是小動物曾經在土裡活動的原因。

「因為是豎穴土坑式,所以就像挖水井一樣,不但越挖越深,而且要隨時觀察兩邊的土層,一個是可以發現當時填土時埋在土裡的陶片,要仔細觀察,因為在這些挖出去的熟土裡會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還一個隨時注意觀察的原因就是安全問題,因為是土穴,所以就會容易出現土塌方的問題。

另外隨著深度的增加,我們進行發掘時,都要登著軟梯上下,如果不注意,也會出安全問題。

我這次田野實習,就有一個同學在下坑時跌落到坑底,結果趕快由民工抬著他送到醫院……

豎穴土坑墓

「差不多在將近5米深的時候,我們挖出了這座戰國墓,挖出來時,棺木和屍骨都已成為粉末,當然是由於年代太久的原因。

後來我接受採訪時曾有人問過我:第一次見到了兩千年前埋葬在地下的棺木和屍骨已經化成粉末時,有什麼感覺?害怕嗎?我覺得一點都不害怕,只覺得我已經開始從事我熱愛的考古工作了……

「第一次田野實習,我學會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我覺得收穫還是很大的,而且為我後來從事田野考古打下了基礎。

秘的西漢南越王墓

1983年8月21日,剛剛完成分擔編寫《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秦漢時代》及《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部分條目的黃展岳飛赴廣州,參加即將進行的西漢南越王墓發掘。

坐落在廣州市區北面象崗山的即將發掘的西漢南越王墓,就是當年曾轟動國內外的第二代南越王墓。

該墓發現於1983年6月9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及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三方派人組成了廣州象崗漢墓發掘隊,廣州博物館館長麥英豪任隊長,黃展岳與廣東省博物館的楊式挺分別擔任副隊長。

西漢南越王墓墓門

南越國是西漢初年的一個地方政權。

據最早記載南越國歷史的《史記》和《漢書》中所載,統一嶺南的秦將趙佗趁秦末中原農民大起義的戰亂之機,接掌南海郡尉之職後,分兵斷絕了秦國通往嶺南的新道,從此與中原斷絕往來。

在漢高祖四年(即公元前203年)占據嶺南三郡,建南越國,定都番禺。

南越國共傳五世,總計93年,於公元前111年為武帝所滅。

南越國雖然只傳五世93年,但南越王趙佗卻是嶺南歷史上年代最早、地位最高的歷史人物。

而史料有關南越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記載卻很少,再從漢代崇尚厚葬,史載南越王墓被盜未成的記載來看,一旦這座「失蹤」了兩千多年的西漢南越王墓「大白於天下」,必將會帶給我們更多的答案。

8月25日,西漢南越王墓開始正式發掘。

早上8點半,隨著發掘領導小組一聲「發掘正式開始!」的口令和一聲哨子的長鳴,高懸在墓道上方用大吊車吊臂鋼索捆縛的一塊千斤大石徐徐升起,一陣熱烈的掌聲後,西漢南越王墓的正式發掘開始了……

按照《發掘方案》的安排,發掘工作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清理墓室的前半部分;第二階段清理主室、東側室、西側室和後藏室。

發掘隊從清理墓道填石開始,對墓室的前半部分進行清理,即對墓道、前室、東耳室和西耳室四個部分進行清理髮掘。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現已改造為博物館

從8月25日清理墓道開始到10月6日把整取裝箱的玉衣抬出墓室發掘結束,黃展岳和發掘隊員們終於完成了西漢南越王墓的發掘。

而黃展岳親手揭開「文帝行璽」面紗的情景,在後來麥英豪、黃淼章、譚慶芝合著的《廣州南越王墓》中曾有過詳細的描述:

9月22日下午5時左右,一個戲劇性的高潮出現了。

副隊長黃展岳在玉衣上約當胸部偏右處,一塊斜豎著的玉璧旁邊發現了一件金黃色的器物。

他細心地把一片朱紅色的殘漆皮剔開,輕輕拂去附著上面的泥土,一條造型奇巧的金色小蟠龍立在一小塊的方形檯面上,金燦燦的,耀人眼目。

「啊!又是一枚金印,是龍鈕的!」老黃也禁不住內心的激動而喊了出來。

他平素講話的聲音較小,雖然這時心跳似乎加快了點,但喊聲還不大,卻驚動了在室內清理的工作人員。

之前發現的印紐是龜鈕和覆斗鈕,在古印中常見,但龍鈕的金印在全國漢墓出土物中還未有發現過。

這枚金印將是揭開墓主之謎,解決墓主身份的關鍵……

我看看錶,時針指向6時已過8分了,對黃展岳說:「金印要保持原位,要下班了,吃過飯,拍電影、照片、錄像之後,再翻動也不遲,老黃,你意下如何?」黃展岳點點頭同意……

金印出土的位置相當於玉衣的上胸部右側,斜靠在一把鐵劍的基部處,旁邊還有一塊玉璧。

這枚金印原來與兩枚無字的玉印放在一個漆盒內,漆盒朽壞了,金印亦向右移了位。

兩鬢花白的黃展岳先生坐在室內一角處,耐心等待給金印出土拍電影、錄像、拍照片的工作依次完成後,只見他手執小毛筆,再次輕輕拂去金印上的浮土,小心謹慎地伸出兩個手指捏住沉甸甸的龍鈕,把金印提起放入手心,然後屏著氣,慢慢翻轉。

當這枚金印的正面顯露時,「文帝行璽」4字由左而右,從上而下讀,剛勁有力,布白均勻,帶邊欄,還有十字格,不失秦印之風。

一件絕世2000年鎮墓之寶橫空出世。

考古隊員都翹首望著黃展岳手中那明凈鋥亮、金光燦燦的璽印,接著是不約而同地「啊!」了一聲,接著是一陣歡呼。

特別是我們經年在廣州工作的考古隊員魂縈夢系的多年夙願實現了,廣州考古史上的一個重大古老的歷史懸案解決了,南越王陵,終於經由我們的雙手發掘出來了。

象崗大墓的墓主就是南越文帝!

發掘南越王墓現場,左為麥英豪,右為黃展岳

「我認為這座南越王墓有三個至為難得:一是從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考古發掘所見,凡屬大型的墓幾乎都被盜掘,十室九空,而南越王墓未受盜擾,保存完好,實在難得;其次,發現時墓內未遭任何擾亂破壞,這對科學研究有特別重要的價值;還有,這座石室墓是嶺南發現規模最大,隨葬物最豐富,墓主人身份最高的西漢大墓,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均為主人入傳,因而墓主的史事清楚,年代精確……」

國家文物局顧問謝辰生先生的話,無疑道出了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在我國考古事業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其積極意義。

以上內容節選自《華夏文明的解密者——黃展岳傳》,

李娟娟著,江蘇人民出版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碼廣州 | 嶺南人怎能沒逛過這絕代雙博

圖/文 陳憂子第一次寫關於博物館的解碼帖,有種奇妙的學霸附體的感覺。作為一個歷史超爛的不合格文科生,南越王宮博物館和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是我在廣州三過而不入的地方之二,慚愧……這次有緣分一睹芳容,...

南越王趙佗墓珍藏品介紹

南越國是西漢初年偏隅嶺南的地方政權。它由趙佗於公元前203年所建,共傳五代,歷93年,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軍隊所滅。南越國位於五嶺以南,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的廣大地區。先秦...

西漢南越國第二任王:文王趙眛墓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1983年6月9日上午被發現,考古人員趕到現場進行多方勘測。墓主人身穿絲縷玉衣,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一枚青白玉篆刻的「趙眜」玉印,可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