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廣州 | 嶺南人怎能沒逛過這絕代雙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圖/文 陳憂子
第一次寫關於博物館的解碼帖,有種奇妙的學霸附體的感覺。
作為一個歷史超爛的不合格文科生,南越王宮博物館和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是我在廣州三過而不入的地方之二,慚愧……
這次有緣分一睹芳容,便不得已地自覺裝出學霸范兒,拿出相機認真地拍攝記錄博物館內每一件吸引我的展品,居然也沒有感到枯燥乏味,反而開了眼界。
選擇將兩個博物館放在一起介紹的原因顯而易見——它們都記載著先秦時期在嶺南地區越族皇宮貴族和平民百姓生活的歷史遺蹟,這些古物猶如一部無字史書,無聲地傾訴著兩千多年來廣州城市擴展變遷的每一步。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是個很有古墓穿越小說神秘氣息的地方,館內存放的玉器應算的上是廣東文化史上最精品的文物了;而南越王宮則復原了古時南越王宮的遺址,陳列做得很用心,是個鬧市區之中真正的靜謐之所在。
當然,來這裡參觀之前,有必要粗略地了解一下南越國、南漢國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處於哪個階段、大致發生了什麼事。
假若兩眼一抹黑地來參觀,看到斷壁殘垣古磚舊瓦之時,不免便會打哈欠犯困,遺漏重點和精髓也在所難免。
事實上,逛完這兩座博物館之後,我才真正意識到了自身知識的匱乏,感覺自己還有太多的知識需要去學習和補充。
人丑不僅要多讀書,還要多逛博物館呢!
好了,反省完畢,咱一起去看看這兩座博物館的乾坤何在~
Part 1:
「南越王宮博物館」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於廣州市老城區中心,保護面積約5.3萬平方米。
在這裡出土了西漢南越國的宮殿和御苑遺蹟,其中石構水池和曲流石渠組成我國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宮苑實例;還有南越國木簡、南漢國宮殿和池苑遺蹟,以及500多口歷代水井等眾多重要考古發現。
南越國宮署遺址分別於1995和1997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入選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是廣東省唯一一處入選的項目;2006年和2012年先後兩次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這裡包含了自秦漢至民國共12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存,如同一部無字的編年史書,見證了廣州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是廣州作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的歷史見證。
南越王宮博物館依託南越國宮署遺址而建,分遺址現場展示區和主體陳列「嶺南兩千年中心地」兩大部分內容。
遺址現場展示區包括曲流石渠遺址展示區、南越國宮殿模擬展示區和南漢國宮殿展示區;主體陳列包括「南越王宮」、「南漢王宮」、「名城廣州二千年」和「飲水思源——廣州古代水井文化」四個展廳。
2014年5月博物館全面落成開放。
從高處俯瞰位於北京路商圈鬧市之中的南越王宮博物館。
就建城史而言,始築於秦的廣州城在中國諸多名城中,算不得古老。
中原大地上,殷商周秦、春秋戰國時代的古城可謂比比皆是。
就帝都王城而言,也未有多少英雄豪傑在此成就霸業,君臨天下。
但廣州城卻有一點足以傲立中國乃至世界歷史名城之列,那就是兩千兩百年未曾更遷過城市中心。
老廣州城手繪地圖。
古代南越指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大庾嶺、騎田嶺)以南的廣東地區和廣西東部、東北部部分地區。
西漢劉安上書漢武帝說「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
」反映了嶺南落後的面貌。
封建時代的文人墨客,也多以「南蠻之地」稱之。
南漢國界至圖。
但是,近年來嶺南地區的考古發現,如廣州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廣州象崗山第二代南越王墓、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等的發現,以其大量的歷史文物,證明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南越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改變了秦漢時期嶺南為「南蠻之地」的傳統看法。
曲流石渠
進入博物館第一個參觀的展館,也是博物館的重頭戲,即南越王宮園林的部分遺址。
踏入館區,沿著參觀動線,可以看到從南越國、到清代,跨度達2000年的各時代水井。
「彎月形」水池,是曲流石渠的一個精彩之處。
據考古專家推斷,這裡原本應該有一座水榭建築。
所用的八棱型的柱在唐以前的建築較多見,之後多為圓柱或方柱。
而柱子用石材而不是木材,在古代宮殿建築中也是較為罕見。
另外,此處也出土了大量龜鱉的遺骸。
南漢排水暗渠。
南漢水井。
「石板平橋」,曲流石渠另一個精華段,既是一個石渠的最後一段,也是感受石渠的出水口巧妙設計的地方。
「考古地層關鍵柱」,從上至下,是自清朝到南越國的2000年間的文化堆積層剖面。
「曲流石渠」保護樓的房頂上,還設有1:1比例復原模擬的園林原貌,從高處俯瞰十分美麗。
展館外整個宮苑依舊綠草茵茵,綠色的覆蓋膜和標識草皮覆蓋著的南越王宮一號、二號宮殿基址,空闊的場地上,豎立著簡潔的標識板介紹。
一座無形宮殿的輪廓已然穿越千年在眼前呈現。
整個南越王宮博物館的綠化十分到位。
陳列展示樓
更多的南漢遺物就保存在博物館的陳列主樓里,共同還原南漢王國的歷史記憶。
南越王國微縮模型。
這裡出土了目前廣東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釉陶雕塑鴟吻。
鴟吻,是古代大型建築正脊兩端的飾物,有興雨防火的寓意。
這件鴟吻魚身、鳥羽、鳳尾、龍爪,底部刻有雲氣紋,通體黃釉光彩奪目,延續了敦實而流暢的唐代鴟吻風格。
熊飾踏跺。
熊飾空心磚。
青秞獸面紋瓦當。
龍首形垂獸。
在南漢宮殿遺址還出土了一座精美的十六獅柱礎石。
柱礎石用整塊石灰岩石雕鑿而成,覆盆下層刻有覆蓮瓣,上層則雕上十六蹲獅,圓頂面平整光滑,是罕見的建築雕刻精品。
十六隻體態肥碩的獅子一雄一雌地圍繞在柱礎周圍,成雙成對,「萌」態盡現。
一些南漢文物還見證著 「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例如來自西亞的孔雀藍釉陶片。
這些藍釉為古波斯國所特有,屬低溫釉,非常珍貴,估計是晚唐時期傳入的舶來品。
而在南漢宮苑水池發現的玻璃碎片,色彩紛呈,質地輕薄,屬伊斯蘭鈉鈣玻璃。
這都說明南漢與西亞國家往來密切。
飲水思源專題展館
去過南越王宮的人都不會忘記坐落在一片綠茵中的「飲水思源――廣州古代水井文化」專題展館,這裡展出著歷史的活化石——珍貴的古井。
在南越王宮遺址的開發過程中,這片遺址一共發掘出12個朝代的500多口水井,說明2200多年來王宮附近一直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這是全世界由考古發掘證明的唯一個案。
元代磚井。
古人們追求愛山樂水的生活,於是一切與山水有關的事物便都標記上了一些別樣的文化烙印,水井也不例外。
關於井的詞很多:形容目光短淺我們會說「坐井觀天」,形容蕭瑟離家我們會用「背井離鄉」;關於井的故事也不少:宮女妃子末代帝王投井的故事從未絕於耳,神話志怪里的井總是一個通向異世界的通道;關於井的景點更是歷代都有,就拿廣州來說:宋代起有文獻記載的羊城八景里都少不了大通煙雨,除此之外明代另有琪林蘇井,清代則換成浮丘丹井。
Part 2: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遺址 , 是建於公元前 120 多年的第二代南越王趙睞之墓 , 於 1983 年 6 月發現,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由地方決定興建遺址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首期陳列館和古墓館於 1989 年建成使用,二期珍品館於 1993 年建成,總面積 9668平方米。
該館設計構思獨特,以古墓為主題,運用現代的材料、技術和造型手法保護了古墓的完整性。
象崗山
廣州市區北部有座形如臥象的小山,故名「象崗」。
它與越秀山相連,元明時,「象嶺樵歌」曾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
這裡古樹參天、花亦遍地,是有名的勝地。
清代在象崗山頂建有城防炮台,解放後象崗又被劃為軍事禁區。
如今的象崗山炮台遺址。
墓穴的故事
南越王墓所在的山崗叫象崗山,海拔49.71米,因其高空俯瞰形狀像一隻的大象,由此而得名。
20世紀80年代,廣東一家單位投巨資歷時3年,把山崗削低17米,平整出一塊約5000平方米的地皮,計劃在此建造4幢高層公寓樓。
1983年6月9日,當北面的第一幢樓動工開挖牆基時,工人們突然發現地面上露出了排列整齊的大塊砂岩石板,順著石板之間的縫隙看下去,隱約可見一座龐大的建築。
根據判斷,這很可能是一個古代文化遺蹟。
於是,工地負責人馬上通知了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考古專家趕到現場,仔細勘查周圍的情況後,便派一人設法從大石板之間的縫隙進入了這座地下建築。
據這位勇敢的考古隊員事後回憶,當他雙腳剛踩到墓室時,頓時,一股腐朽而又陰濕的空氣襲人而來,抬頭一望,墓頂石塊多數已經斷裂,四壁石塊也有變化,使這個幽暗的冥宮更顯得陰森可怕。
但他還來不及驚慌,便被眼前景象吸引住了!墓頂和前室四壁都有朱基繪的捲雲圖案,可見古墓原是富麗堂皇的。
如今的古墓木門模型。
彩繪漆鍾架仍存在,仿佛墓主剛剛離去,那悠揚的古鐘聲,依稀還在墓中迴旋激盪。
如今的墓道中遊人雲織。
以過去發掘過的墓葬經驗來看,墓葬沒有被盜,這是一座千載難逢保存完整的大墓。
當這位因巨大的驚喜而忘卻了恐懼的考古隊員從地下上來時,他所描述的景象立即轟動了所有等侯在現場的人。
為保證發掘的安全,發掘隊在墓的周圍設立了警戒線,一批荷槍實彈的武裝民警24小時站崗放哨、巡邏值班。
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異常悶熱,氣溫高達36℃以上,濕度接近100%。
就是在這樣的酷熱季節里,考古隊員全身心地投人到了古墓的發掘中。
該墓深藏於山腹之中,是中國埋葬制度史上年代較早的石室墓。
它平面呈「凸」字形,自南而北由墓道、前室、東、西耳室、主室、東西側室和後藏室共7室組成。
7室相互連通,前室與墓道、主棺室與前室各設石門,其餘各室間均設置有木門。
從後藏室北牆至前室石門,南北全長10.68米;從東耳室東端到西耳室西端,東西寬12.24米。
墓室總面積100平方米。
展館主要採用天然光,頂光棚用現代建築的抽象幾何形體,如展館的半圓筒形,墓室的覆斗形,以及展室的金字塔形等,這些局部的古典體形,通過運用現代簡潔的形態處理,既能表達一定內涵的象徵意義,又構成清晰的意象。
在主館體型的局部構成,如基座、石闕等,融合了傳統基座的重台疊階、漢代的石闕、埃及的闕門等古代經驗,而以現代手法表現出來。
總體布局是古典原則、現代手法的運用,如軸線對稱的構圖、空間序列,都是傳統的庭院建築體系,但有機空間的運用,有韻律的空間序列,則是現代的庭院空間概念。
通過現代手法與古典原則的揉合,結合山崗環境特徵,按人流參觀路線,因勢利導,依山建築,拾級而上,將展館、墓室及擴建展室這三個不同序列的空間,連成一個整體,突出古墓博物館的整體環境氣氛。
在選材方面結合地方特點,在展館石闕和迴廊、墓室護牆等部位均採取了與原有墓室結構材料相類似的紅砂岩,同時,石闕上刻有南越文化構圖的浮雕,體現其地域歷史文化特色。
陳列室
西漢南越王墓尚未被盜,墓中出土的隨葬品異常豐富。
共有金銀器、銅器、鐵器、玉器、陶器、漆器、玻瑞器、絲織品等十幾類千餘件,其中不少是首次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象山崗南越王墓的發掘資料發表後,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墓主人是誰?成為學術界爭論的一個焦點。
`有人認為墓主人應是第二代南越王趙昧,有人則認為是第三代南越王趙要齊。
最後專家根據大量出土文物和史料認定,墓主是趙佗之孫,第二代南越王、自稱南越文帝的趙昧(死於公元前122年)。
先來看看安放著墓主屍體的流雲紋漆木棺槨。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些漆木其實是仿製品。
因為南越王墓不防水而嶺南地區又多雨,所以墓中曾進水,漆木也就腐朽了。
上面的這些捲雲紋圖案都是仿造製作而成的,寓意著魂氣升天,但是在前面平放著的兩個銅鋪首是原件。
一般我們說棺槨棺槨,它是里棺外槨的結構,裡面是棺材,外面是外藏槨。
在棺和槨的中間有形成頭箱和足箱。
墓主就是頭北腳南地躺在這個棺材裡面的了。
頭箱放的是比較珍貴的玉器,而足箱則放的是陶璧等器物。
大多數都是墓主人生前的心愛之物。
接下來再來看看珍貴的絲縷玉衣。
絲縷玉衣是南越王的斂裝。
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是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的。
前來參觀的遊客正在觀看關於玉衣的講解片。
用玉衣作斂裝的習俗在歷史上風行了三百餘年,從西漢初年的文景時期便已開始,東漢時期玉衣已明確分為金縷、銀縷、銅縷三種,按等級不同分級使用,三國時期玉衣制度被廢止。
兩名年輕的遊客在複製的玉衣模型前駐足觀看。
目前中國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幾套,南越王絲縷玉衣的製造時間比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早10年左右,因此,它是我國迄今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其上衣採用對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因為漢朝的衣服大多都是斜襟的嘛,這是趙昩標新立異的一個體現。
出土時南越王屍體已經朽爛,玉片也散落在地,專家用了三年左右的時間才修復完畢。
用玉衣殮葬的習俗源於玉能使屍體不朽的觀念,往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的玉斂葬風俗。
萌萌噠卡通鎧甲。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文帝行璽金印。
這個「文帝行璽」金印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秦漢時期的帝璽都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印面尺寸為「方寸二」,相當於2.7到2.8厘米,而這枚「文帝行璽」金印印面的長和寬都是3.1厘米,不同於秦漢帝璽的規制,甚至比西漢皇帝的帝璽還大,從中可以看出僭越稱帝的意思。
這枚「文帝行璽」金印出土於墓主人的胸部,應是南越文王的官印。
金印的印鈕是一條游龍,盤曲成「S」形,龍頭伸向一角,龍身上的鱗片和爪是鑄成後鑿刻的,龍腰隆起可以用來穿印綬。
仔細觀察,金印印面溝槽及印台四壁都有碰撞的疤痕與掛傷,在印鈕的龍身隆起部分,肉眼也能看到兩側摩擦得特別光滑,顯然他是墓主生前的實用物。
這個展櫃展出的是一些珍珠,它們主要在三個地方出土,一個是趙昩的嘴裡,用絲絹包著。
一個是在頭箱裡,還有在枕頭裡。
據推測,這些珍珠可能來自廣西。
因為當時廣西屬於南越國,且它產的珍珠很出名。
(防止精氣外泄)
這兩個展櫃展出的分別是墓主人的頭骨殘片和部分牙齒以及他的遺體殘骸。
據鑑定,南越王去世時年齡在40歲左右。
由於南越王墓群山為藏,又以大石塊砌構,沒有防水措施,山體幾次浸水進入墓室,加之南方天氣濕熱,墓主屍體幾乎朽爛無存。
組玉佩又叫玉佩組飾,是貴重的裝飾品。
南越王墓出土組玉佩11套,南越王的這一套最為華麗。
它共由玉、金、玻璃等5種不同質料的32個飾件組成,以雙鳳渦紋璧、透雕龍鳳渦效璧、犀形璜、雙龍蒲紋璜四件玉飾自上而下作為主件,中間配以4個玉人、5粒玉珠、4粒玻璃珠、2粒煤精珠、10粒金珠等,玉套環居於最末端,形成一套大小有別、輕重有序、色彩斑斕的華貴佩飾。
從出土實物來看,漢代組玉佩的組合已經簡化,像南越王的這樣組合繁雜的組玉佩尚不多見。
玉佩飾。
玉獸玉璧。
古人迷信玉可以保存屍體不腐,認為玉是「天地之精」,又是呈祥瑞,避邪惡的神物,南越王身穿玉衣,在玉衣的里里外外發現大大小小的幾十塊玉璧隨葬,正是這種思想的反映。
這些玉璧的功能是喪葬用玉,生前,這些玉璧可能被用在祭祀等重要場合。
接下來我們來到的這個就是第二展廳了。
第二展廳展出的基本上是一些玉器。
現在你可以看到這裡展示的是5個玉容器,目前中國發現的西漢時期的完整的玉容器就只有十多件,但是你可以看到在這裡展出的就有5件之多,從這裡可以看出這些玉容器的珍貴。
玉角杯。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玉舞人。
這件玉舞人高3.5厘米,由青白玉雕成。
舞女的髮型是橫出的螺髺,服飾是右襟的長袖衣,衣裙上有捲雲紋。
我們留意她的舞姿:一手拋袖上揚到腦後,一手向身後從袖,穹腰擺臀,身似無骨,口微張開,似在歌詠,是典型的越女跳楚舞的形象。
玉雕舞女在漢代諸侯墓中常打發現,但多為扁平玉塊,這種圓雕玉舞人,尚屬首見。
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專題陳列
這是小編最稀飯的一個專題陳列,200多件大大小小的陶瓷枕頭讓人目不暇接,數量之多,品類之眾,窯口之廣,為國內罕見,有一些枕頭萌態可掬,雖然實在想不明白古人為何要枕著這般堅固的硬物睡覺,不過作為工藝品的它們看上去實在是可愛的不得了!
本專題展出的陶瓷枕是香港實業家、文物鑑藏家楊永德先生與夫人楊張瑞貞女士捐贈的,這批枕的年代由唐迄元,以宋金時期為多,釉色五彩紛呈,造型多式多樣。
窯口則以唐宋以來北方產區的河南、河北為主。
舉其要者,有河南鞏縣窯、登封窯、寶豐清涼寺窯,以及河北磁州窯、定窯,也有山西晉南窯、陝西耀州窯,還有南方的長沙窯。
景德鎮窯等,瓷枕的絕大部分出自民窯,裝飾題材主要求自自然景物和民間生活情景,反映著當時當地的民情風俗。
楊氏夫婦酷愛陶藝,情系桑梓,深信文物為人類共有之文化遺產,獨樂樂不若與眾同樂,遂將多年搜求之所得,全部捐獻給國家,先生風範,高山仰止!廣州市人民政府於1993年特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辟楊氏藏枕專室,以饗大眾。
最新動態:機器人講解員「藍藍」
2016年4月19日,機器人講解員「藍藍」亮相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開幕的《大漢楚王與南越王——江蘇徐州漢代精品展》,給市民們帶來不少驚喜。
「藍藍」的名字源自於南越王趙眜的右夫人「趙藍」。
「她」身高1.4米,底部有三個輪子,在走動時的最快速度可以達到 0.5m/s,具有自主避障、自主導航運動、人機互動、語音交互、人體檢測等功能。
能夠很好地完成與人語音交流溝通,解答展覽參觀諮詢相關問題、帶觀眾朋友在展廳參觀並對文物進行講解任務,成功地吸引了所有小朋友和大朋友的眼球。
啦啦啦,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兩間博物館,其實門票也都超便宜哦,南越王宮甚至是免費的!還在等啥,周末來了,快結伴去漲漲姿勢吧!
參觀信息
南越王宮博物館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9:30- 17:30
(17:00停止領票及進場)
領票辦法:目前我館實行免費參觀,憑票進場。
觀眾可於博物館東門(中山四路城隍廟旁)領票進場。
地址:中山四路316號
郵編:510030
電話:020-83896501 020-83896543
傳真:020-83896543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867號(地鐵二號線越秀公園站E出口)
開放時間:9:00~17:30(16:45停止售票),全年開放,2月28日、8月31日閉館檢修。
票價:12元;團體票(10人以上);學生、老人票:5元。
電話:36182920;傳真:36182412
圖片:陳憂子(部分文物來自南越王墓博物館)
文字:綜合自南越王宮博物館和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公眾號等
【解碼廣州】相關推文(點擊即可閱讀)
編輯 ∣ 陳憂子
意外發現神秘洞穴,卻發掘出千年古墓,並出土兩件絕世珍寶
古代帝王的陵墓,幾乎都有很多價值連城的陪葬品,這也就催生了盜墓這個見不得光的行業。於是,我國古代的大多數帝王陵墓都被盜過,甚至被盜墓者光顧很多次,能完整保留下的帝王陵墓少之又少。因為埋葬隱蔽,或...
南越王趙佗墓珍藏品介紹
南越國是西漢初年偏隅嶺南的地方政權。它由趙佗於公元前203年所建,共傳五代,歷93年,於公元前111年為漢武帝軍隊所滅。南越國位於五嶺以南,其疆域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的廣大地區。先秦...
沉睡千年的南越國宮署
1995年7月,考古人員在廣州老城區中心城隍廟忠佑大街附近的一個建築工地下,偶然發掘出大量的「月餅」!看到這,你肯定和小編一樣一頭霧水,這「月餅」還能從地下冒出來?待小編和你一一細說~ 地下冒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