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讓文物活起來」中的責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前,在「讓文物活起來」這個大命題下,不可否認各類博物館是重要的載體,但擁有較大文物收藏量的各級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有責任、有優勢將文物資源利用好,向公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服務。
各級文物考古研究所不僅是文物保護和科學研究機構,而且以其龐大的文物收藏量一直是重要的國有文物收藏單位。
雖其主業是「考古」,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公眾對文化需求的提高,社會逐漸認識到了文化遺產的內在價值,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和關心文物、考古及其相關事業,特別是考古新發現以及文化遺產的利用問題。
文物考古研究所每年的考古發掘活動都會獲得大量的文物標本和重要的遺蹟現象。
這些文物標本和遺蹟現象以及背後的歷史、科研價值是一筆豐厚的文物資源,也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收藏數量眾多文物的前提下,絕不能孤芳自賞和閉門研究,也要在「文物活起來」的大背景下有自己的作為和擔當,讓自己的優勢變成吸引和引導公眾共同保護文化遺產的「磁石」。
讓文物活起來,主要是在「活」字上下功夫。
各級文物考古研究所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講好考古故事,活化文物資源。
首先,加強考古宣傳,加大考古工作開放程度。
宣傳是多方面、多手段的,不應該局限於傳統的報紙、展板、電視等,也要與時俱進,利用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等新方式,讓考古成果更直接、更便捷與公眾互動,傳達一線考古聲音。
2016 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利用官方微博對信陽城陽城址18 號墓的考古發掘進行圖文直播,僅一個12 秒的文物出土視頻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播放近900 萬次,微博粉絲也迅速地從千餘增加至5
萬,有關此次「考古現場」的話題,累計閱讀量更是接近7000 萬。
這種將考古過程展示在公眾面前,敢於「亮劍」的做法,讓觀眾從《盜墓筆記》《鬼吹燈》對考古的錯誤認識中走出來,揭開所謂的神秘「面紗」,勇敢接受公眾的面對。
其次,開展公眾考古活動,具體可包括但不限於考古夏令營、專家講座、考古沙龍、實地體驗等形式。
以往,考古多在自己的圈子裡活動,導致外界對考古的認識比較模糊,甚至是扭曲和錯誤的。
公眾可以是對考古有濃厚興趣的人群,也可以是中小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和操作,讓他們走進考古圈子,感受厚重文化,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開展公眾考古活動,就是「開門迎客」,充分發揮考古工作的教育和社會服務功能,增強考古工作的社會影響力,讓考古與公眾互動,讓公眾更好地認識考古、了解考古,進而喜歡考古,共同為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做貢獻。
第三,積極配合和引導相關部門開展文物保護展示項目,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讓更多的考古資源變成大眾文化資源。
我國的考古大致分兩類,一是配合城市基本建設的考古,二是主動性考古發掘。
讓文物活起來,不是紙上談兵,也需要實實在在的文物作支撐。
以洛陽為例,眾所周知洛陽是文物大市,可是以前來洛陽可看的文物古蹟少之又少,與洛陽厚重的文化底蘊極不匹配,一定程度上造成多數歷史停留在「可聽」的階段,而「可看」的歷史並不多見。
當考古發掘揭示出歷史、藝術價值較高的文物遺蹟時,主動出擊,將考古遺址和工程建設有機結合,與政府部門、建設部門加強溝通,儘可能將文物或文化元素加入到原有的設計方案中,或適當改變原有規劃,與基建項目有機結合、多方共贏,既讓城市建設惠及百姓,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內涵,達到提升項目文化品位與保護珍貴文化遺產的雙贏目的。
洛陽市第六中學院內的隋唐洛陽城宮城東牆保護展示、定鼎北路建材市場內的唐代磚瓦窯址的保護展示、龍盛小學院內的五代壁畫墓整體保護展示等工程既滿足了當地城市發展的需求,也對遺址進行了保護,發揮了社會教育的功能,一舉多得,是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的成功典範。
第四,盤活庫存文物,積極參與對外交流與展示利用。
展覽並不是博物館、展覽館的專利,收藏有眾多文物的各級考古研究所也要積極嘗試走出去辦展覽,舉辦有自己特色的展覽。
考古研究所相比於博物館,其藏品是在不斷變化中的,隨著新發現的亮相,會有新鮮血液補充到文物藏品中來,給陳列展覽也帶來了鮮活氣息。
另外考古研究所還可以結合最新的考古發現成果,採取「文物展覽+圖片說明+專家講座」的全方位解讀模式,讓公眾全面了解考古新發現。
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國家的「金色名片」,是中華文明傳播交流的「天然使者」。
各級文物考古研究所作為重要的文物收藏單位,在收藏有大量可移動文物的前提和基礎上,只要認真鑽研、刻苦學習,讓文物資源的優勢更加凸顯,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城市的文化底蘊才會慢慢顯露,並不斷放射光輝,這也正是各級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讓文物活起來」中應有的擔當和責任。
編輯:劉佳瑩 審核:劉鈞
相關資訊
看巨幅北齊壁畫如何發掘修復
原標題:看巨幅北齊壁畫如何發掘修復,山西博物院今展「古韻新生」北齊九原崗墓葬壁畫去年底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引起較大影響,而從今天開始,含有這一巨幅北朝墓葬壁畫發掘修復的展覽山西博物院「古韻新生—...
鴿子山遺址考古現場端午節向公眾開放
6月9日下午2:30至5:30公眾可動手參與發掘工作在第11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青銅峽市將於6月9日舉辦「鴿子山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公眾開放日」活動,當天下午2:30至5:30,普通公眾可...
蕭縣舉辦金寨遺址考古 發掘與保護專家論證會
日前,蕭縣金寨遺址考古發掘與保護工作專家論證會召開。來自山東省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大學考古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高校及文物部門的1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與會專家在聽...
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 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文物
中新網2月21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網站消息,國家文物局日前發布《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從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全面提升博物館發展質量、多措並舉讓文物活起來、加強文物科技創新等方...
菏澤:考古專家「把脈」定陶十里舖遺址
中國菏澤網消息(記者 趙德高)3月25日至26日,「夏商時期魯西南及周邊地區的環境與文化學術會議」在定陶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山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山東省文物考古研...
新疆讓寶貴文物世代傳承煥發新光彩
編者按 3月22日,我區召開了全區文物工作會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全國文物工作會議精神,研究部署我區文物工作。文物工作,對於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
公共考古應成為考古工作的重要標尺
中國公共考古論壇自2013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六屆,旨在搭建公共考古研究與交流的平台,有效促進了公共考古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了公眾對考古學的認知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考古從未像現在這樣受關注 ...
讓考古融入百姓生活——文物保護與城市建設的洛陽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張進進河南洛陽地區文物資源豐富,地面之下古遺址、古墓葬星羅棋布。在城市快速發展建設過程中,如何協調文物保護與建設之間的關係,洛陽摸索出了一種雙贏的方式。
陝西文物工作的「2018藍圖」
1月23日,全省文物局長會議在西安召開,會議傳達了全國文物局長會議精神,總結了過去一年來文物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安排部署2018年全省文物工作任務。2018年,陝西文物工作將結合新時代要求,繼承創...
首處「公眾考古」場所在圓明園西洋樓遺址開放
千龍-法晚聯合報導(記者 耿學清)今天(6月13日)是「中國文化遺產日」,恰逢北京城建城3060年。首處「公眾考古」場所在圓明園西洋樓遺址正式啟動開放,今後熱心文物保護的市民朋友將可實地見證、參...
洛陽探索古都保護性開發和管理服務新路子
洛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和文物大市,從夏代開始,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有5000年文明史、4000年建城史、1500多年建都史,亦是「絲綢之路」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中心,文物資源...
2012-2016年吉林省考古成果圖片展在省圖開幕
2016年12月13日上午9時,由吉林省文化廳、吉林省文物局主辦,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圖書館承辦,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東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物保護中心協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