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述古老中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眾所周知,為了還原事實真相,法庭判案要儘可能多的搜集人證、物證、書證。

要求形成證據鏈,而不是聽信一面之詞。

同理,在文學人類學裡面,為了還原歷史真相,用大量的古籍作為書證,僅僅是提供材料的「一面之詞」,這是遠遠不夠的。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留下數不盡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文學人類學作為文學和人類學的交叉學科,研究者利用人類學經驗,走出書齋,深入民間進行田野調研,走進博物館和考古現場,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文學人類學的理論方法——四重證據法。

四重證據法包括傳統國學古籍材料(一重證據)、新出土的甲骨文金文材料(二重證據)、口傳故事和民間儀式(三重證據)、圖像和考古實物(四重證據)。

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七屆學術年會上,文學人類學專家用四重證據法,讓不少懸案有了更逼近真相的答案。

《詩經·商頌》中的玄鳥是燕子嗎?歷史上眾說紛紜。

考古材料證明,殷商墓葬中出土最多的、也最為精美的鳥形象竟然是鴟鴞,根本沒有燕子的蹤影,第四重證據提供了無法反駁的解釋和證明。

《易經》坤卦「龍血玄黃」,如何理解?龍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古人會將它血液的顏色正式提出?千年來莫衷一是。

考古材料再次證明,上古時期,和龍一樣有通天功能的玉,就有鮮明的玄玉和黃玉之分,玄黃對立統一,作為上古的文化密碼,就這樣被解開。

依託祖國豐富的物質遺產,通過對四重證據的綜合利用,文學人類學學者打破原有的學科界限,運用跨學科研究方法解讀中華文明的文化編碼,將活態的民間故事與傳說、豐富多樣的考古實物和圖像材料納入到原有的國學體系中來,建立起多維度證據的立體釋古體系,完善了國學考證的證據鏈條,最大限度的接近失落已久的歷史真實。

被文字遮蔽的現代人可以通過尚存於民間的活態文化和新出土的考古實物,再次貼近那個早已逝去的歷史年代,少數民族的口傳文化和歌舞禮俗,同樣可以作為文化文本的四重證據。

讓今人感受到,千百年來延續至今的文化血液仍在流淌,並再次沸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華文明到底是怎麼起源的?

《至簡中國史》作者:弘億 出版:中國法制出版社一部史識和史觀頗具新意、非常通俗、引人入勝的極簡中國史,吸收了直到21世紀的各種史學新發現和發展。作者弘億(王培霖,字弘億)是歷史學者、專欄作家,曾...

考古學的學科屬性

考古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極其複雜,這種現象難免也會影響到人們對考古學的理解。所以,關於考古學的學科性質問題,國際考古學界也存在著不同的認識。比較普遍的認識就是把考古學歸入人文社會科學的範疇,或者...

本草考古:讓中醫藥歷史活起來

提到考古,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墓葬和地下文物,然而當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黃璐琦院士的團隊走進浙江省田螺山遺址挖掘現場展示區,他們卻在一個個殘存的碳化「靈芝」中發現了中醫藥歷史的蛛絲馬跡……...

饒宗頤先生的理論建設

作者:鄭煒明饒宗頤先生,字伯濂,又字選堂,號固庵,1917年生於廣東潮州,學問淵博,著作等身。先生治學雖以考證為主,但亦不乏理論建樹,現略述如下。華學與關聯主義的國學饒宗頤先生雖有國學大師之美譽...

從神話學角度探源中華文明

光明網08-30 00:45顯示圖片●歷史:《中華文明探源的神話學研究》作者:葉舒憲定價:138元評分:8.5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自20世紀末國家重大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以來,21世紀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