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醒龍:小說為不能解決困頓引領情懷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醒龍在書展崇明分會場 龔 健 攝

■本報記者 施晨露

湖北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今年第一次參加上海書展,昨天趕往海島崇明參與分會場活動。

午餐時一落座,便找起辣椒來,荊楚口味,看來不管到哪都不會變。

倫敦、巴黎、韓國乃至突尼西亞,去過無數國際書展的劉醒龍,將他國內書展的首秀給了上海。

上海書展主會場選址展覽中心讓他感佩,「這是一個有文化含量的決定,無論巴黎還是倫敦,書展都在郊區,地處市中心的書展與市民和公眾的日常生活更貼近,傳播效果也更強。

在書展遇到的讀者讓我驚訝,有人抱著10多本各種各樣我的書過來,其中不少是市面上已經絕版的多年收藏,要不是編輯把我從人海中『救』出來,我恐怕走不出會場了。

劉醒龍在本屆書展上帶來的是其長篇新作《蟠虺》(pán huǐ)。

蟠虺是青銅器中一種常見的紋飾,以捲曲盤繞的小蛇形象組成連續不斷的裝飾。

小說圍繞春秋戰國時代的青銅重器——曾侯乙尊盤展開,講述這件國家級文物歷經20餘年失而復得的過程,對中國知識分子在當下的人格問題進行了文化反思。

對普通讀者來說,光小說名字就是一個生僻詞,書中還有小學生楚楚用來刁難成人的30個與青銅重器相關的漢字,加上貫穿全書的一大爭議,即曾侯乙尊盤究竟是用「失蠟法」還是「范鑄法」製作,讓沒有金屬鑄造知識的人不好理解。

有人疑問作家是否有意設置閱讀門檻或某種暗示?劉醒龍搖頭:「這是對讀者的一種信任,信任他們的求知慾和修養。

寫書人不要低估了讀書人,適度地增加一點閱讀難度是對讀者的尊重。

以鄉土小說創作聞名的劉醒龍曾給文壇帶來強大的「現實主義衝擊波」,《蟠虺》的故事發生在武漢,因此被人認為是他的「轉型之作」。

「這是一種表象。

」劉醒龍說,一個好的小說家不會只通過一部作品的內容表現所思所想,「寫鄉村要想到城市,而城市的靠山一定是自然、鄉村,這樣的作品生命力才旺盛。

」劉醒龍說,從鄉村轉換到城市,他的寫作「一點障礙也沒有」,關鍵在於「內心最強大的核心沒有變」。

核心是什麼?劉醒龍答:「對人的基本信任、對生命的尊重。

對需要質疑的東西保持敏銳警惕,對真正值得信仰的東西充分信賴。

寫作《蟠虺》期間,劉醒龍患上帶狀皰疹,「痛苦。

寫還是不寫,成了一個問題。

但不寫更痛苦,我一個人關在房間裡,繼續寫下去。

」在《蟠虺》開頭,劉醒龍寫下這樣一句話,「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識時務者為聖賢。

」他說,這是自己創作的初衷——望天下少一些追勢利的俊傑,而多一些有理想的聖賢,「寫作者就是要做不識時務者,讀書人也應該少一些功利心。

小說的使命之一是為思想與技術都不能解決的困頓引領一條情懷之路,而讀書是要讓心靈更乾淨、靈魂更強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曾侯乙尊盤為何無法複製

湖北日報訊 圖為:曾侯乙尊盤記者 海冰 實習生 韓笛 通訊員 連紅 吳建剛 王晶■編者按我省是文物大省,館藏文物總量超178萬件(套),其中,在上世紀90年代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的有19件,17件...

當代知識分子的靈魂透鏡

一著名作家劉醒龍的長篇新作《蟠虺》,是一部題材獨特、構思縝密的好小說,其淵雅的楚文化知識與近乎完美的想像力,使這部作品經得起來自各個角度的打量和審視,讀者會不自覺地在情節的一波波浪潮推擁下渴望一...

劉醒龍:文學是靈魂的塑造

本報記者 劉慧乙未仲夏的一個晚上,距蔣子龍到訪後的2個月,著名作家劉醒龍從慎志浩館長手中接過聘書,成為德清圖書館第二位「駐館作家」。在德清圖書館「春暉講堂」上,劉醒龍為讀者講述了「我們靈魂中最動...

新書名字叫「蟠虺」,你會念嗎

本報首席記者王湛通訊員黃珍珍文並攝發自上海「有人跟我說,《蟠虺》(pánhuǐ)原來就是『醒龍』的意思。我聽到後會心一笑,我的名字和書的名字,竟然時空交錯,緊緊聯繫在一起。」昨天,劉醒龍在上海書...

新書名字叫「蟠虺」你會念嗎?

憑長篇小說《天行者》獲得2011年茅盾文學獎的作家劉醒龍,近日出席上海書展,為長篇小說《蟠虺》(pánhuǐ)舉行簽售。作為中國當代「鄉土文學」的領軍人物,劉醒龍這次推出的新作,被很多人稱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