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90年 告訴你一個不知道的殷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金秋十月,收穫季節。

國內外200多位專家會集河南安陽,隆重紀念殷墟科學發掘90年。

1928年10月13日,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團對殷墟進行了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中國學者的輕輕一鏟,成為殷墟科學考古發掘的肇始。

這一天在殷墟考古發掘史上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以發掘時間節點劃分,殷墟科學發掘90年的歷程,初步可分為三個大的階段。

1928年至1937年,為殷墟考古發掘的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的發掘工作由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組織進行。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至1979年,為殷墟考古發掘的第二階段。

這一階段的發掘工作主要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進行。

其間,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安陽博物館也做了一些工作。

1980年至今,為殷墟考古發掘的第三階段。

1961年國務院公布了殷墟保護範圍,這一階段的發掘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主要負責殷墟保護範圍內的發掘,安陽市文物工作隊(現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要負責殷墟保護範圍外的發掘。

其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參與了部分項目的發掘。

回首殷墟科學發掘的三個階段,有人用了「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天涯何處無芳草」「不識廬山真面目」這三句古詩來概括。

階段一:「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殷墟是我國商王朝後期的王都,位於今河南省安陽市老城西北郊,遺址以小屯為中心,橫跨洹水南北兩岸及其附近的20多個自然村落,面積約40平方公里。

據《史記·殷本紀》《正義》引古本《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近代學者多認為「七」當為「二」之誤。

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共經8代12王,歷時273年。

1899年,甲骨文被發現,後經有關學者查訪,弄清了甲骨文的真實出土地點,即現在的河南安陽小屯村。

小屯村一帶的地望又與《史記·項羽本紀》中「洹水南殷墟上」的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安陽小屯及其附近的洹濱一帶是商王盤庚所遷的殷墟。

1928年10月13日至30日,由董作賓主持,進行了第一次殷墟發掘,到1937年6月,為殷墟發掘第一階段。

10年間,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殷墟共組織了15次發掘,發掘總面積46000餘平方米。

在殷墟範圍內發掘了小屯宮殿區、侯家莊西北岡王陵區以及後岡、大司空村、侯家莊村南地、四盤磨村、王裕口村北地、武官村南霸台等遺址。

1931年的第四次發掘中,在後岡由梁思永先生髮現和認識了仰韶、龍山、殷代文化直接疊壓的地層,從而確定了這三種文化的時代序列,奠定了考古地層學的基礎。

後來,還在這裡發掘發現了一座帶兩條墓道的殷代大墓,大墓四隅發現殉葬人頭28個,此乃首次發現殷代殉人遺蹟。

1934年至1935年間,第10次、第11次、第12次發掘中,在侯家莊村西北岡發現大型殷商王陵遺址。

發現8座帶四條墓道的大墓,一座未建成的大墓,兩座帶兩條墓道的大墓,還發現千餘個祭祀坑及部分小型陪葬墓。

其中,1004號大墓出土青銅牛鼎、鹿鼎、大園鼎,數以百計的銅盔,大量的戈,成梱的矛,精緻的石雕、玉器、花骨、牙雕、儀仗漆器等。

之前的第9次發掘中在侯家莊村南地中發現夯土基址兩處、窖穴15個,還出土部分甲骨文,其中以大龜七版為最重要發現。

尤其是1936年第13次發掘中,在小屯村北發現H127甲骨坑,出土甲骨文17096片,其中完整龜甲有300片之多,為殷墟發掘以來最為驚人的發現。

1937年3月16日至6月19日進行了第15次發掘,之後抗日戰爭開始,殷墟的考古發掘暫告一段落。

第一階段的考古發掘重要收穫還包括在小屯村東北地首次發現一處版築基址,上有三座門及排列整齊的柱礎石,學者們斷定其為宮殿遺蹟。

在第7次發掘中,又多次在小屯村東北地發掘多座版築基址,形狀有矩形、凹形、條形等。

這一階段中在小屯東北地共發現大型夯土基址53處。

這說明小屯東北地確為殷代宗廟宮殿所在。

第一階段的殷墟考古發掘,確定了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遺址的具體位置,漫漫尋證中國文明信史由「眾里尋他千百度」,迎來了「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甲骨文的發現使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

殷墟發掘也成為中國科學考古發掘的開端。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

殷墟第一階段的科學發掘,還培養了像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石璋如、夏鼐、胡厚宣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考古學家。

階段二:「天涯何處無芳草」

1950年4月至6月,在郭寶鈞主持下進行了新中國成立後殷墟的第一次發掘。

自此開始到1979年是殷墟發掘第二階段,共進行了40餘次考古發掘,發掘地點20餘處。

1950年,在王陵區武官大墓的發掘中,出土完整的虎紋石磬一件。

1953年,在大司空村,發現殷代墓葬166座、車馬坑l座。

1958年春至1961年冬,在大司空村,發現兩座帶一條墓道的殷代大墓。

在後岡,發現殷代圓形祭祀坑一座。

出土的戍嗣子銅鼎,上有銘文30字,為殷墟所出土的殷代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家族墓地是各宗氏家族成員死後聚族埋葬的場所。

在殷墟遺址中,大小家族墓地分布廣泛而密集。

祭祀是殷人在祭拜先祖和舉行重大活動時進行的一種儀式,這類遺存也在殷墟遺址中越來越多地被發現。

1964年l2月,洹北三家莊村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了一個內藏8件商代青銅器的窖穴。

1973年3月至12月,在小屯村南地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甲骨文5000餘片。

殷墟第二階段的考古發掘中重要的收穫是對小屯村西地等13個地點進行的發掘。

通過發掘,初步摸清了殷墟的範圍和布局,根據明確的地層證據,首次提出殷墟遺存的分期問題,也提供了有關殷代奴隸制的更多資料。

在小屯村西地,發現一條長約800米的灰溝,它可能是殷代王宮周圍的一種防禦設施。

不能不提的是,1975年冬至1976年冬,對小屯村西北地進行的發掘中發現了婦好墓。

婦好是商朝中興之主武丁之後,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神秘的傳奇女子,她既能統兵禦敵,又能協助帝王管理國家大事,堪稱女中豪傑,並且深受武丁寵愛,但以往3000多年史料從未記載,直到此次婦好墓在殷墟的發掘,才揭開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這段被譽為「天涯何處無芳草」的佳話,為殷墟考古發掘增添了色彩、豐富了內涵。

1976年春至1977年春,又在婦好墓東側發現了兩座殷代中型貴族墓(編號M17、M18)。

1976年4月至6月,安陽工作隊在王陵區東發掘殷代祭祀坑191個。

第二階段的發掘初步確定了殷墟的大致範圍,為都城布局的初步研究提供了更翔實的資料。

大司空村遺址、小屯村南地甲骨、婦好墓等重要資料的整理,進一步推動了殷墟文化分期的研究工作。

階段三:「不識廬山真面目」

1986年至1987年間,在花園莊村內西南角發掘骨料坑一個,並在坑口表層的獸骨上發現了14條車轍。

這是第一次在殷墟發現車轍,其後於2000年在郭家灣新村發現商代大型道路一條。

從1980年夏安陽工作隊對洹北三家莊殷代早期遺址開始發掘到現在,殷墟科學發掘進入第三階段,先後在殷墟進行了100多次的考古發掘。

發掘區域不僅涵蓋了殷墟原保護範圍,而且擴展到殷墟南部區域,2000年後又增加了對洹北商城區域內的發掘工作。

車轍與道路,僅屬於這一階段殷墟考古發掘發現的「鳳毛麟角」。

已發掘發現的殷墟遺蹟主要包括城牆基址、大灰溝、道路、夯土建築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遺存、手工業作坊遺址、王陵區、家族墓地和車馬坑等。

殷墟遺物種類繁多,數量極其可觀。

從質地上可分為陶器、銅器、玉器、石器、寶石器、骨角牙器、蚌器、漆木器、紡織品九大類。

出土甲骨文15萬片之多。

如此豐富的殷人遺蹟遺物,難免令人對殷墟有點「不識廬山真面目」。

殷墟都城概貌的恢復和推想,已是多年來學界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國務院於1961年公布殷墟保護範圍約24平方公里,以小屯為中心,東西寬約6公里,南北長約4公里。

殷墟保護範圍的劃定,是殷墟30多年來科學發掘成果所確定的大概範圍。

此後,殷墟範圍不斷擴大。

至20世紀末,僅在殷墟周邊及外圍的重大殷商考古項目就有數十項。

這些新的發現,改變了對殷墟原定範圍的認識,為殷墟範圍的重新劃定提供了新的依據,從而認定新的殷墟範圍面積約為36平方公里。

1999年至2000年,在殷墟範圍外的東北隅發現了洹北商城。

該城址面積約為4.7平方公里。

多數學者認為盤庚遷殷即遷到洹北商城,故而洹北商城也應是殷墟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殷墟新的範圍包括洹北商城在內面積約為40平方公里。

有學者依據殷墟範圍內重要遺蹟分布狀況,將其分為9個遺址區,分別是小屯、王陵、後岡、大司空、孝民屯、梅園莊、劉家莊、邵家棚、洹北商城。

這些遺址區有的是殷王室宮殿宗廟所在區域,有的是殷商晚期帝王陵寢所在區域,有的是都城內某宗族的貴族墓葬區,還有的是規模宏大的手工業作坊區。

這樣的殷商都城概貌正待更多發掘發現還原,更多的殷人生產生活細節有待新的發掘發現。

面向發掘與保護的美好期待,殷墟將展現中華文明古今交融的精彩華章。

原標題:科學發掘90年,殷墟告訴我們什麼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崔志堅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東方IC」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殷墟的發掘與保護

集郵之家微信號:stamphome極具人氣的集藏社交新媒體,郵幣卡收藏愛好者的交流家園!7月13日發行的殷墟郵票令全國郵人矚目,屆時,全國各地的郵迷們匯聚河南安陽,共享新郵盛事。今天,方寸郵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