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境|首次發掘32年後 驚世三星堆亮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星堆古遺址分布面積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

譚楷

農曆二月初的深夜,一彎新月如鉤,給黑黝黝的田野灑下些許光亮。

不遠處,古老的鴨子河奔流不息,訇然有聲。

在煤氣燈的照耀下,發掘夜以繼日地進行著。

葛維漢在他的《漢州(廣漢)發掘簡報》中,詳盡描繪了發掘地的環境:

燕家的一個小山旁,有個大半圓形彎曲地,好似一輪明月,名叫月亮灣。

彎曲處有一家農舍,屋旁一碼地有一棵孤樹,也就是風水樹。

充滿著神奇的力量——風水。

南邊較遠處有座小山,山上有三個圓丘,被視為星座,稱這土墩為三星堆。

三星堆、孤樹、月亮灣以及這塊土地是顯著而強烈的風水之地,並且是廣漢的風水中心。

面對此「風水中心」,葛維漢和林名均心中有難以名狀的興奮。

憑著考古學家的直覺,他們感到有一扇神奇的大門,正徐徐向他們開啟。

才挖了一個長寬約2米多,1米深的探方,就收穫了幾十件玉器。

讓現場的人們無比興奮。

第二個探方,擴展10倍,接著又是四個探方,一件件地下的寶藏幾乎是毫無損傷地重見天日,令羅縣長不斷發出驚嘆。

短短10天,就有石璧、石環、石斧、綠松石、料珠和陶器殘片計600餘件出土,在廣漢展出了三天,轟動了全縣。

羅縣長宣布:他代表廣漢縣,將全部文物,贈送給華西協合大學博物館。

1936年,葛維漢整理出《漢州發掘簡報》,發表於《華西邊疆研究學會雜誌》第六卷,用手繪地圖,照片,每件發掘物圖片,加上詳盡的文字說明,公布了最初的研究成果;1942年,林名均在《說文月刊》上發表了《廣漢古代遺物之發現及發掘》,引領了國內學術界研究廣漢古代遺物之風。

郭沫若在1934年致林名均的信中高度評價他們是「華西科學考古工作的開拓者」。

1954年,時任西南博物院院長的馮漢驥重提三星堆一帶有古文化遺產。

1956年,四川省博物館的王家祐、江甸潮在三星堆月亮灣一帶進行了考古調查;1963年,由馮漢驥率領聯合考古隊再次發掘月亮灣等地,他認識到這一帶遺址如此密集,「很可能就是古代蜀國一個中心都邑。

1986年——也就在第一次發掘32年之後,在距離葛維漢的探方僅僅600米的地方,發現了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成為20世紀全人類考古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三星堆青銅立人像

首先,讓世人眼睛一亮的是高達2·62米,重達180公斤的青銅大立人像,它比古希臘的「德爾菲御者像」早四五百年,是中國最大,舉世罕見的青銅人像。

它頭戴華冠,衣袍飄垂,赤腳踏地,一雙大手卷握胸前,似有闢地開天之力。

那雙巨眼,眼角上翹學,炯炯有神,似透過三千年風雨,向後人發問。

還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分3層,共9枝,每個枝頭上立有一隻神鳥,應是神話傳說中通向天庭的扶桑樹吧。

還有,中國大地上從未出土過的1·42米長的金杖,金杖上有精美的魚鳥與人頭的紋飾;還有寬達1·4米的青銅面具,眾多縱目人面具;還有很多的玉器、象牙……兩個祭祀坑的近七千件寶藏,完全不同於中原文化的表現形態,帶來太多的不解之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

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星堆稀世珍寶出土,連夜報信摔斷了門牙

1986年,三星堆遺址的兩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稀世瑰寶,一根長143厘米的金杖是其典型代表之一。這根金杖是代表王權與神權合一的權杖,同時期的中原文化用鼎等大型青銅器象徵國家權力,以杖為權力象...

偶然還是天意:三星堆是怎樣發現的

從1929年露出冰山一角,到1986年發現祭祀坑,再到各種精美文物出土,三星堆遺址的考古斷斷續續進行了80多年。在這片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們找出了距今約3000至5000年的古蜀國文明。

三十而立 三星堆文明之光愈發璀璨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1986年7月18日、8月14日,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南面先後發現的兩個商代祭祀坑是遺址考古半個多世紀以來最為重要的發現。兩坑大宗精品文物的橫空出世,轟動世界,確鑿無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