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溪文化存300多個刻劃符號 揭原始文字新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溪文化是長江中游和江漢地區繼城背溪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重慶巫山大溪遺址而得名。

1925年至1926年間,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織的「中亞探險隊」在我國三峽地區考察時,在今重慶市巫山縣境內,瞿塘峽東口長江南岸與大溪交匯處的台地上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又先後在三峽地區諸多地方發現了同一類型的文化遺址,這一系列發現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三峽地區即有遠古人類生息繁衍,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

20世紀70年代初期,這一類型古文化遺存被命名為「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被評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大溪文化屬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其年代為公元前 4500年—前 3000年,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晚期時代相當。

雖說大溪文化是以1959年發掘的重慶巫山大溪遺址命名的,但其中心區域卻在湖北江漢平原以南以西地區。

經調查,僅湖北境內已發現大溪文化遺址近百處,其中發掘規模較大、考古資料又比較豐富者主要有宜都紅花套遺址、枝江關廟山遺址和江陵朱家台遺址。

同時,這三處遺址也正處於大溪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

大溪文化的氏族村落多分布在河流階地或台地上,或是河流交匯之地。

居於河流階地或台地上,主要是為了防止洪水的侵害。

而河流交匯的地方,更是人們所喜歡居住的地點。

因為這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農業、畜牧、狩獵和捕魚等生產活動的好地方。

此外,近河一帶交通也方便,便利了人們的交往。

大溪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漁獵經濟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養殖業也得到一定的發展。

大溪文化時期,手工業也得到相應發展,磨製、鑽孔等技術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大溪文化的手工業包括制石、制陶、制骨、紡織和編織等。

這些手工業門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大溪文化陶片上還出現了許多刻劃符號,據不完全統計,一共有300多個不同的刻劃符號。

這些原始刻劃符號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我國文字起源研究的視野,有研究者認為它們「為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字揭開了新篇章」。

(張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賈湖遺址正式載入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

2016年7月,舞陽縣賈湖遺址正式載入教育部審定組織編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這是賈湖遺址有關重大考古學術發現在普及教育方面的取得的重大突破。 賈湖遺址位於...

浙江 餘姚市 河姆渡遺址

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

新石器時代的重慶物件,原來這個樣!

大溪文化是廣泛分布於兩湖地區、重慶東部的一種遠古原始文化,處於距今約6800-5300年間的新石器時代。重慶地區目前發現的大溪文化遺址有4處,其中巫山縣大溪遺址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是最早發現的大...

巫山考古文化

巫山是東方文明的起源,是中國文化最原生性文化產生地,最有代表性、歷史最久遠的是考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