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海南與南島語族有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匯報: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海南省先後發掘了陵水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並調查發現陵水崗山、走風等30餘處史前遺址。
這項工作有何緣起?
丘剛:海南原屬廣東省下面的一個行政公署,1988年4月設「海南省」,是中國建成最晚、最年輕的省份。
2012年以前,海南的考古活動主要有:1992年海南省文管辦與中山大學發掘陵水石貢遺址;1992~1993年海南省博物館等發掘三亞落筆洞遺址;2007~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搶救性發掘了陵水移輦、東方榮村等史前遺址。
這些工作都為後來海南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發現、發掘奠定了基礎。
但從整體上來看,海南史前考古較為薄弱,考古學文化編年與譜系仍待構建。
尤其,海南島孤懸在外,地理位置特殊,海島考古尤其沙丘、沙堤遺址的發掘難度較大,相關理論及方法仍需探索與完善,需要與國家級的考古團隊合作才能完成。
另一方面,海南省一直在打造「國際旅遊島」,需要歷史文化脈絡的支撐。
因此,2012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簽訂了合作協議,開始在海南聯合開展田野考古工作,尋求海南史前考古的新突破。
海南綜合內陸、島嶼文化特色
文匯報:在您看來,陵水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的發掘能夠評上年度六大、十大考古發現,其突出的特點在哪裡?
丘剛:除了初步構建起海南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的編年序列,並出土海南首座史前墓葬、人類遺骸外,更重要的是,這次的考古發現證明了海南島與內陸地區、周邊國家的聯繫。
比如說,這次發現了一個墓葬,未來會不會像三星堆遺址一樣發現墓葬區?答案不能肯定,但至少有相似性。
同時,海南島獨特的海洋環境,使得史前文化遺存中有很多貝殼,英墩遺址就體現得非常明顯。
這些與周邊島嶼,如台灣、菲律賓、越南等地,在史前文化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與周邊海島國家、地區的緊密聯繫,反映了海南島區別於國內陸地的獨特魅力。
文匯報:橋山遺址出土多是陶片,覆蓋面很廣,但沒有完整器型。
為什麼呢?
丘剛:對,文物以陶片為主,目前沒有發現窯址,也很少生活類遺存。
這跟台灣與東南亞的部分史前遺址很相近,屬於海島特色,不同於中原文化。
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長年高溫、高濕、高鹽、高輻射,木質纖維很難保存,因此,想要發現植物、木材,可能性很小,只有砂質的陶片容易保存下來。
受幾千年海風風蝕、海水鹽侵的影響,陶器很難有完整的器型。
相較而言,在山西、陝西、河南等地考古,土地分層相對容易,而且分層的界限也很清晰。
但海島考古,沙丘、沙堤等流動性非常強,受海水沖刷和颱風天氣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因此,在台灣和東南亞沿海地區,地層分辨很難。
有個細節值得一提,在橋山、英墩遺址等地,很多遺存需要用特殊膠水固定,否則,一個颱風刮來,上面的沙土塌陷以後,就與下面的地層混合在一起,很難再做區分了。
此外,從斷面來看,地層分布中,間歇層的出現頻率也比內陸更頻繁。
海南考古仍是未開墾處女地
文匯報:目前,海南島東南沿海主要發現的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您對後續研究抱有怎樣的預期?
丘剛:海南島目前的考古方向主要是水下考古和島嶼考古。
從漢代開始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為水下考古埋下了很多伏筆。
現在的南海水下考古主要是打撈沉船和確定水下遺存方位,西沙華光礁一號、廣東南海一號都是如此。
島嶼考古,主要是發掘遺址和墓葬;但又不完全等同內陸考古,在土地分層、布設探方等方面,必須適應熱帶季風氣候以及沙丘、沙堤等地形地貌特徵。
海南省的考古發掘,受歷史較短、人手有限等諸多因素影響,很多地方都是尚未開墾的處女地,像海南島的西北部、以及中部山地等區域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這次,三亞英墩、陵水蓮子灣、橋山遺址發掘屬沿海島嶼考古,為沙丘、沙堤遺址的發掘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就整個島嶼考古來說,三個點或者東南一線的發掘只是一個開始,大體確立了史前6000年前至3000年前的海南東南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後續仍有許多缺環需要填補。
從更廣闊的意義上來說,海南島的考古發掘,無疑有助於證實其與南島語族的聯繫。
從民族民俗的角度來說,自古以來海南島與菲律賓、馬來半島、印尼、台灣等地聯繫密切。
比如,海南的黎族和台灣的高山族屬於同族,黎族居住的船型屋、穿著的筒裙,還有樹皮布等用品,以及紋身等習慣,跟馬來半島的居民十分相似。
這些人類學上已經證實的文化聯繫,需要在考古學上得到進一步確證。
海南歷史文化貧瘠?如果算上這些文物,恐怕陝西和河南都比不上
在全國人民眼中,海南省是海島省份,因為自然環境比較優越,是旅遊度假的聖地。但要問您海南有什麼文物,恐怕大家一無所知。因為在古代歷史上,海南島曾經是朝廷流放的區域。因為長期與內地隔絕,海南的本土文...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新鮮出爐
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於5月15日—16日在北京舉行。25個入圍項目領隊和匯報人,終評會的評委、來自全國的考古人、媒體記者及參加旁聽的學者、學...
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等入選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曾江 張哲 齊澤垚)5月16日下午,「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揭曉了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雲南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海南東...
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
2012年3月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在海南島開展田野考古調查工作。2012年12月至今,先後發掘了陵水縣橋山、蓮子灣以及三亞英墩三處遺址,並對萬寧...
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公布 三亞英墩新石器遺址入選
本報訊(記者陳吉楚 見習記者 鄧銘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近日在北京揭曉2015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以三亞英墩、陵水橋山和蓮子灣為代表的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遺址入選,填補了海南史前...
考古新發現!三亞驚現6000年前人類活動遺址
1月20日,三亞市海棠區舉行三亞英墩遺址第一季度考古發掘匯報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經過一年的搶救性發掘,英墩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階...
三大遺址:揭秘海南史前生活
日前,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召開上半年工作總結分析會,全面摸清海南省文物資源基本狀況。根據普查,海南省不可移動文物4274處,其中水下文化遺產136處,居全國之首。三亞英墩、陵水橋山、蓮子灣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