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你真的看懂了嗎?聊一聊節目中出現的國寶青銅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截至目前,《國家寶藏》連續播出了八期,向各位觀眾展示了許多文物精品,其中的幾件青銅國寶文物令人印象深刻,如下文所述(按照播出順序,不代表排名先後):

越王勾踐劍 春秋 吳越 湖北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 春秋 楚國 湖北博物館

婦好鴞尊 商代晚期 商朝 河南博物院

雲紋銅禁 春秋 楚國 河南博物院

杜虎符 戰國 秦國 陝西歷史博物館

皿方罍 商晚期 湖南一帶的皿族 湖南博物館

商鞅方升 戰國 秦國 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 西周 周王朝附近 上海博物館

這是迄今為止,所有播出的青銅器國寶的主要信息。

從這些信息中,能看出哪些有趣話題呢?

首先來看:同一博物館(院)選用兩件青銅器的有湖北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館。

先聊一聊湖北和河南的兩個博物館。

湖北博物館選送的是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

河南博物院選送的是婦好鴞尊和雲紋銅禁。

這裡面包含什麼信息呢?

湖北是八百年楚國所在地,可以說是楚文化最核心的區域,在楚文化中,尤以青銅文化最為璀璨。

因此,湖北博物館選送兩件青銅器不足為奇。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是曠世青銅樂器,之所以冠名曾侯乙,是因為其出土地是曾國(也稱隨國),曾國的開國君主南宮适是周武王的開國功臣,由他在這裡建立諸侯國,是為了幫助周王朝控制這裡的銅礦藏,也因此其青銅鑄造業非常發達。

不遠處的楚國日漸壯大起來後,一直覬覦那豐富的礦藏,並且很快控制了這個國家,同時將曾國積累的領先天下的青銅製作工藝據為己有。

而曾侯乙編鐘,當屬此時曾國(被楚國控制)時期的巔峰之作。

與之齊名的,還有曾侯乙尊盤,曾侯乙冰鑒。

這兩件青銅器也均為巧奪天工之絕世精品。

青銅器絕世精品——曾侯乙尊盤

越王勾踐劍

另一件青銅越王勾踐劍,在它劍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八字,其出土地卻是位於湖北的楚國大墓中。

明明是越王的佩劍,出土於楚國大墓,其中有什麼信息呢?

這個話題或許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吳越兩國爭霸。

春秋時期,最大的霸主國,除了老牌齊國外,當屬晉國和楚國。

晉楚二國為了遏制對手,可謂煞費苦心。

後來,晉國採取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即扶持楚國的鄰國——落後而又弱小的吳國。

晉國向吳國輸入了大量先進技術,尤其以軍事技術為主,包括青銅鑄造技術。

驍勇尚武的吳國人掌握了這些文明技術後,迅速強大起來。

從此,吳國成為楚國東方最大的邊患。

看著吳國日漸強大,楚國也不甘示弱,效仿晉國扶持吳國的鄰國——另一個弱小而落後的國家越國,同樣向越國輸送了許多技術和文明。

晉楚之爭,造就了吳越二國青銅鑄造技術的飛速提升,尤其是兵器鑄造。

比如古代聞名的鑄劍大師歐冶子是越國人,干將莫邪是吳國人。

後來的歷史,大家都知道。

越國最終在勾踐的振奮努力下,一鼓作氣,滅了吳國。

我相信,這是楚國最願意看到的。

看了上述淵源,大家或許明白,越王勾踐的佩劍出現在楚國大墓中,並不為奇怪。

那時候楚越二國的關係或許還處於蜜月期,相互之間來往也非常密切。

再看河南博物院的兩件青銅國寶。

河南自古即是天下之中,中原腹地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單就青銅文化而言,河南境內囊括了整個中國青銅時代的各個時期——夏晚期的偃師二里頭考古遺址、商代早中期的鄭州商城遺址、商代晚期的殷墟考古遺址、還有周王朝時期的鄭國、楚國具有代表性的青銅也都在河南出土。

婦好鴞尊

首先聊聊婦好鴞尊。

婦好鴞尊的出土地是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

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遺址,而婦好則是帶領商王朝達到頂峰的一代卓越君主武丁的愛妃。

商王武丁時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一個高峰。

婦好鴞尊是武丁為她的愛妃婦好所做的大量陪葬品中最為精美的一件。

其他精美青銅陪葬品還有司母辛鼎、婦好方斝、婦好三聯甗等。

司母戊大方鼎

不過,需要指明的是,整個中國青銅時代最具影響力的青銅器當屬司母戊鼎,它的出土地也是在安陽,那是迄今為止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鼎。

雲紋銅禁

另一件雲紋銅禁出土於河南南陽市的淅川縣。

這裡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領地,也是楚文化的一個集中展示區域,因為除了出土這件精美的寶器外,還出土了另一件久負盛名的青銅寶鼎——王子午鼎。

那個時候,楚國處於歷史最好時期,其領土幅員在所有諸侯中是面積最遼闊的。

王子午鼎

因此,河南博物院展示的這兩件青銅器,是中國青銅時代兩個高峰時期:商代晚期和春秋時期的傑出代表。

最後看上海博物院。

其實在兩千多年前中原地區蓬勃發展的時候,魔都上海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

但是,今天上海的博物院卻陳列著兩件來自千里之外秦漢文化腹地陝西出土的兩件青銅寶器——大克鼎和商鞅方升,不能不令人感慨唏噓。

潘祖蔭

說起大克鼎,繞不開中國近代在青銅文物收藏具有影響力的潘家。

早在清朝咸豐時期,擔任清朝侍讀學士的潘祖蔭因為力保朝廷重臣左宗棠,獲左宗棠相贈舉世聞名的青銅寶鼎大盂鼎。

1890年,潘祖蔭又出重金將陝西出土的大克鼎收入囊中,同時收存了大盂鼎和大克鼎兩件西周絕世青銅國寶。

大克鼎

後來,潘家的後人歷經清末動亂、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歷史巨變,艱難地守護著兩件國寶。

直到解放後,潘家後人移居上海後,將兩件國寶捐獻給了人民政府,大盂鼎、大克鼎得以入駐上海博物館。

1959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建成後,大盂鼎被抽調進京,而大克鼎就永久留存在上海,向世人講述它所歷經的滄桑歲月。

商鞅方升

另一件商鞅方升,雖然外觀並不具備青銅器的精巧與美觀,但是卻具有劃時代意義。

因為它的出現,是對度量衡等計量單位進行統一標準,它標誌著「大一統」的觀念的產生。

為此後秦王朝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作為西周王朝的核心區域,陝西的寶雞可謂是中國青銅文化之鄉,然而陝西歷史博物館卻僅僅展示了另一件代表秦國文化的杜虎符。

這件虎符讓人看到了當年秦國軍事的強悍和威嚴。

另一方面,不要忘了,陝西真正達到輝煌頂峰的時期除了秦漢之外,當屬大唐時期。

那是中國文化極為壯美的時代,書畫、詩詞無不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奇偉壯麗。

最後再說一說湖南博物館出土的皿方罍。

皿方罍

它所屬的時代是商代晚期。

要知道那個時期是以商王朝首都殷都的青銅器為天下之最,但是距離殷都千里之外的湖南(當時是皿氏方國所在地),那裡的人們用巧奪天工的青銅鑄造技術,創造了令世人感嘆的精品。

據考證,皿氏應該是從中原地區遷移過去的。

他們為什麼會遠離家鄉,去往千里之外的異地,也許是為了躲避戰亂,也許是為了開闢新的家園,今天已經不得而知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湖北省博,聽千年前曾侯乙編鐘的動人樂章

清晨,乘車來到東湖畔的湖北省博物館。走進館前,首先呈現的便是董必武先生所提寫的館名「湖北省博物館」。董老作為湖北人,在中國共產黨及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所以在建國初籌建湖北省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