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博物院推出「真彩秦俑」展 37件彩俑集中亮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依據對彩繪俑服飾和色彩研究,考古人員「復原」出秦兵馬俑。
華商報記者 趙航 攝
2200年前,秦始皇的工匠們在塑造兵馬俑後,將這些「武士、戰馬」打扮得色彩斑斕,整個兵馬俑也因遍身施彩而鮮活生動。
1974年,秦兵馬俑首次被發現時,一些彩繪痕跡也零星出現,但大多數都是身體局部的彩繪殘留,從此秦兵馬俑給人留下了「灰頭土臉」的印象。
秦兵馬俑最初的面貌究竟是什麼樣的?昨日上午,秦陵博物院集合40年的彩繪研究成果,舉辦「真彩秦俑」展,首次大規模向公眾展示彩繪兵馬俑,該展覽將展至明年3月28日。
據了解,華商報、華商網聯合秦陵博物院徵集到的35位幸運的「建國」,今日將去探秘彩色兵馬俑。
這次展覽有哪些亮點?
這次展出的37件(組)文物中,包括彩繪陶俑、俑頭、陶片、遺蹟等,展覽內容分為四個單元:色彩的奧秘、裝飾的靈感、喪葬的藝術、智慧的延續,從不同層面分別探尋秦俑色彩的物質構成及其文化上的象徵意義,為人們還原真實的秦帝國色彩世界。
據專家介紹,直到1998年,考古專家才在秦兵馬俑二號坑發現了8件較為完整的大面積彩繪跪射俑,之後陸陸續續也有彩俑發現。
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保護,這些成果昨日對外展出。
在展出的彩俑中,有獨一無二的綠臉俑,還有身著彩繪的將軍俑、多個跪射俑,此外,還有一組「彩繪俑頭」,向人們呈現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絢麗多姿」。
如果你仔細觀看的話,可以注意到一個眼珠為紅色、瞳仁為黑色的彩繪兵馬俑頭,這具彩繪兵馬俑頭從頸部被打斷,與軀體脫離,橫臥在黃土裡,不過整個頭部保存比較完整。
這具彩俑頭所著顏色十分豐富,令人驚嘆,其紅色眼珠與黑色瞳仁的色彩搭配更賦予它靈動的神采。
彩繪之謎
秦人如何給秦俑施彩?
據專家介紹,秦兵馬俑的彩繪是採用塗刷法施色的,一些塗刷痕跡至今仍清晰可見,其彩繪工藝過程主要分四步。
第1步用膩子將陶質基礎表面抹光,進行填補縫隙的處理。
不是所有的兵馬俑都要這樣的處理。
兵馬俑在製作泥胎時,表面都經過抹光、壓光處理,出窯後絕大多數兵馬俑表面細膩光滑,彩繪可直接在陶的表面進行,只有對表面凹凸不平的陶俑,才會採用這一處理步驟。
第2步 在陶體或膩子表面通體塗刷生漆層。
第3步 用顏料調配成與要求色調相符的顏色,平塗於部分生漆層之上。
第4步對局部細節進行描畫或暈染,如眉毛、鬍鬚等。
較易塗刷的部分會用10厘米以上的大刷子,但是細節如頭髮和裝飾品等,則會用比較小的繪筆施彩。
通過彩繪上的痕跡,還可以看出,在這一過程中會使用到尺子。
展出的37件(組)文物,包括彩繪俑、俑頭、陶片、遺蹟等,這是秦兵馬俑發現40年的彩繪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文物系首度集中向公眾展示。
華商報記者 趙航 攝
秦俑用了幾種顏色?
施彩時,工匠們在兵馬俑身體裸露的部分如面部、手足、四肢等塗上粉紅色,與人體的本色基本一致;頭髮、眉毛、鬍鬚、眼珠等塗上黑色。
在衣著不同的部位有紅、綠、黑、白、藍、紫、黃、粉8種顏色共近20種色調,經過檢測,有12種不同顏料,其中大多數為天然的礦物質,還有少數為合成物。
比如「中國紫」和「鉛白」、「鉛丹」均被認為是人工製造。
秦俑咋做到「千人千面」?
工匠們為秦俑塑造五官時,十分注意五官之間的相互契合,不少秦俑的面部不僅刻畫出栩栩如生的表情紋以及肌肉的緊張狀態等,還刻畫出五官之間的相互牽引與制衡。
秦俑頭像的塑造是先用范模做出初胎,然後進行面部細微刻畫,這樣既可提高效率,又便於「統一性」與「個性」的同時呈現。
從秦俑面部特徵的多樣性可知,當時所用范模是很多的,但即使是同一范模製造出來的頭像,也要經過製造者對其五官、鬍鬚及顏面進行再度創作而成,使其面相和表情不至於雷同。
最後再在形象、表情各異的俑頭上施以彩繪,變幻出「千人千面兵馬俑」。
為何秦俑彩繪大多消失?
秦陵博物院文保專家夏寅說,彩繪陶俑顏料多為礦物質顏料,且俑坑歷史上曾經遭受過火焚、塌陷、洪水浸泡等,因此,絕大多數陶俑身上的彩繪已大部分脫落,僅存殘跡,只有極少數陶俑身上的彩繪相對保存較好。
此外,兵馬俑長期埋藏於潮濕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對彩繪造成的侵蝕也相當嚴重,致使生漆底層老化嚴重,失去了對陶質基礎的原有粘附力,顏料層也變得很鬆散。
而彩繪層與填土之間的粘接力卻較為牢固,在彩繪表面形成淤泥層。
因此,陶俑在出土時,身上的彩繪極易出現分層和脫落現象,大部分粘在了與其接觸的填土上。
出土後殘留在兵馬俑上的彩繪,離開了地下濕度充分的保存環境,失水現象非常嚴重。
當飽水的漆層開始乾涸並出現裂縫時,變形就會隨之出現。
漆層在乾燥的過程中,底層劇烈收縮並嚴重起翹捲曲,從而導致整個彩繪層與陶俑本體的脫離,這便是造成秦俑彩繪脫落的主要原因。
「回貼」如何讓色彩復原?
自兵馬俑發掘開始,對於兵馬俑彩繪的保護與研究就一直在持續。
如今,專家們又掌握一門新科技「回貼」。
所謂「回貼」,是指將剝落並混在土中的顏色從土壤中分解出來,並粘回兵馬俑身上。
夏寅說,在此次展出的高級軍吏俑上,就用了這種技術給其「回貼」了腰帶。
未解之謎
神秘「中國紫」咋研製運用?
在陶俑身上殘存的彩繪顏色中,專家發現了「中國紫」(又稱「漢紫」),這種顏料一直應用至漢末(公元220年)。
「中國紫」是人工製造的矽酸銅鋇,目前在自然界中還未發現,而秦俑是現在知道的有確切出土地點和年代最早使用它的實物。
據了解,1992年科學家第一次從漢朝的俑器上發現了矽酸銅鋇,便稱之為「漢紫」,之後又發現其在秦兵馬俑身上被大量使用,所以現在普遍將其稱做「中國紫」。
而這種神秘的「中國紫」,在當時是如何研製運用的還是謎。
秦人尚黑秦俑為何色彩斑斕?
在展覽現場,有兩個考古專家復原的秦俑,身上的顏色十分鮮亮,大紅大綠大紫。
秦人尚黑,為何秦俑會色彩斑斕呢?這仍是個謎。
華商報記者周艷濤
觀眾通過觸摸4K高清顯示器,了解兵馬俑全方位立體圖、色彩想像圖以及兵馬俑的製作流程。
華商報記者 趙航 攝
通過感應式大型顯示器,觀眾可以和兵馬俑彩繪流程互動。
華商報記者 趙航 攝
用於兵馬俑彩繪的天然礦物質原料。
華商報記者 趙航 攝
彩繪秦始皇兵馬俑首亮相 全面解讀秦俑發現40年
2014-10-11 17:20:26秦兵馬俑被譽為「20世紀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譽。今年,是秦兵馬俑發掘40周...
展示中國古人色彩空間 「彩裝」秦俑「集體亮相」
新華網西安9月29日專電(記者馮國、李樹峰)1974年秦兵馬俑發掘中,大量陶俑、陶馬出土。但大多數兵馬俑都沒有顏色,給人留下「灰頭土臉」的印象。而根據考古研究,秦兵馬俑原本都施有彩繪。時隔220...
兵馬俑不是灰色?人工合成藍紫彩繪秦兵馬俑士首度曝光
秦國的兵馬俑,相信大家的第一個印象,都是灰頭土臉。事實上,兵馬俑在出土之前幾乎全都是彩繪。今次,考古學家首次在兵馬俑發現了「中國藍」和「中國紫」這兩種古代人工合成的顏色,近日更首次在西安展出。
漂亮!兵馬俑「穿越」歷史展原色
說起秦始皇陵的兵馬俑,鏈科技小編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畢竟我們的歷史課本上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就是兵馬俑。不過當時的配圖都給人一種類似「泥人」的樸素陶俑原色,小編一度以為他們原本就是這種顏色,但是參與陵...
揭開秦陵兵馬俑第三次發掘成果中隱藏的秘密
一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1976年開始動工修建,1979年10月1日建成並對外開放。大廳為拱形鋼架結構,東西長230米,南北寬70米,廳頂距俑坑底部高22米,總建築面積16000餘平方米。把一號兵...
「秦兵馬俑考古發現第一人」悄然離世
發表報導。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媒體直至近日才開始大規模關注他的離世。這位特殊的老人是誰呢?他就是被稱為「秦兵馬俑考古發現第一人」的陝西西安市臨潼區博物館原館長——趙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