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50多年的通濟門找到了 這艘「巨輪」曾「揚帆」秦淮河500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它是南京城牆最大城門,專家用14年找到遺址,未來將打造景觀公園原址保護
1929年通濟門瓮城,紅圈為此次遺址位置。
翻拍於《南京城牆志》
通濟門瓮城西北角牆基遺址,兩牆相交是銳角。
你知道嗎,曾有一艘「巨輪」在南京東水關外的秦淮河上揚帆很多年。
通濟門,這座南京城牆中規模最大的城門,以獨有的「船形」三重弧形瓮城著稱於世,卻在50多年前被完全拆毀。
最近,考古部門在南京龍蟠中路西側發現了一段城牆石基,正是那「船帆」的西北角。
往事不可追,來者猶可鑑,通濟門遺址將原址保護,規劃打造一座景觀公園供今人紀念。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張可文/攝
往事「生與死」
城門規模最大,船形設計獨有
對於上世紀60年代後出生的南京人,通濟門更多的是地名概念。
昔日,這座城門立於東水關、光華門之間,是明代初建的十三座城門之一。
楊國慶、王志高所著《南京城牆志》記載,通濟門城門除了與城牆一線的主城門外,城內方向還延伸建有三座內瓮城。
由於瓮城城垣呈現弧形,如果俯瞰大地上的整座通濟門輪廓,它就像一艘兩頭翹起的船舶,停靠在城門前的內、外秦淮河的交匯處,三重瓮城則是「巨船」高揚的「風帆」。
通濟門及其瓮城建於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瓮城周長約690米,占地面積比今天國內最大的中華門瓮城還要大。
三重船形瓮城設計也用於當時的水西門,這可能是對東水關、西水關的一種「標示」,而民間則解讀為有「同舟共濟」之意。
以明代視角看,通濟門的東北方是守備森嚴的皇城,西南方則是城南的市井繁華,地理位置堪稱咽喉要衝。
南明時,滿清將領多鐸率重兵南下,登基8個月的宏光帝朱由崧從通濟門出逃。
15天後朱由崧被捕,被清軍押回南京時,走的又是通濟門。
專家聯名力保,但未能幸免於難
1954年至1963年,南京城牆,這座世界最大的古代城垣,先後遭到有組織以及零星的人為拆除,消失了三分之一。
通濟門,也未能倖免。
《南京城牆志》記載,1954年的夏天,南京的雨下得格外大,年久失修的南京城牆接連出現嚴重坍塌,並且造成了市民傷亡的嚴重事故。
在當時無力修繕城牆的情況下,拆除的聲音越來越響。
當時城市的管理者認為,城牆阻礙交通,占用城市的工業發展空間。
1954年,文化部還派專人來南京勘查,指出哪些城牆可拆,哪些不能動。
當時參與勘查的,有時任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燏等國內著名文物專家。
通濟門因為其獨特的歷史與建築藝術價值,其船形在國內絕無僅有,被一致認為應該保留。
但躲過初一,沒躲過十五。
1960年,在通濟門外工業項目接連開工,城門越發「礙事」,拆除工程在南京市批准下實施。
三重瓮城共有4道城垣,當年先拆了2道,1962年時又拆了2道,1963年又將地面殘存的石料清除。
至此通濟門從地面上徹底消失。
如今輪廓現
才拆了50多年,找到遺蹟卻花了14年
通濟門被拆除是在上世紀60年代,距今不過50多年,與六朝等其他時代的考古相比,找到它會比較容易嗎?「恰恰相反,其實很難,」一位參加過通濟門遺址發掘的考古部門人士介紹,「通濟門城牆、城門建築在地面上一點遺蹟都沒有保留。
雖然我們都知道通濟門在這裡,但沒有標示物要找到具體的建築遺蹟就很頭疼了。
」
萬幸的是,在通濟門外的秦淮河上有一座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九龍橋」,這座古橋與附近秦淮河河道走向沒有變動,它們成為考古部門唯一可以依靠的參照物。
從2002年開始,通濟門的建築遺蹟逐漸被發現:包括城門瓮城東側城垣、東側南牆城垣、自南向北的第二、三重瓮城城垣。
經過迄今為止14年的考古發掘,通濟門的位置、範圍已經大致清晰了。
「船帆」一角現身,還有龍泉窯青瓷
2015年底至2016年初,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東城水岸」小區與大中橋之間的空地上,發現了一處城牆遺址。
昨天上午,揚子晚報記者前往現場探訪,發現在遺址的西側和北側,出現了兩段牆基遺址。
其中西牆長11米左右,寬度超過5米,現存的高度為0.5米;北牆長19米,寬5.5米,現存高度在0.5至0.8米不等。
有趣的是,兩端城牆遺址相交的角度是個銳角。
在通濟門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之所以瓮城會呈現弧線的船形,就是因為城牆拐彎處並不是以傳統的直角相交。
考古部門人士也向記者證實,此次發現城牆遺址就是明城牆通濟門瓮城的一部分,它所在的位置也恰好是整座瓮城的西北角。
在文獻和老照片中,通濟門的瓮城內一度搭建了大量的民房。
而考古時這些近現代遺蹟也一一出現。
此外,遺址中最典型代表時代的遺物,是出現了明代初期龍泉窯青瓷器的碎片。
未來怎麼辦
遺址打造景觀公園
再現城牆修建工藝
記者了解到,南京市正在著手打造一座通濟門遺址公園,將迄今發現的重要遺蹟保護下來並原址進行展示。
據介紹公園主要位於龍蟠中路西側,目前方案還在制定中,上報國家文物局通過後再實施。
那麼未來在遺址公園中,市民們能看到什麼呢?例如此次發掘的城牆遺址,它清晰展示了明代南京城牆的修築方式:條石直接砌在夯土上,土襯石之上用高條石包砌,砌築方法為一順一丁,在牆體內部形成犬牙交錯狀。
其中條石鑿制較為規整,條石外側及條石之間的咬合面皆修琢平整,深入牆體一面則呈不規則狀,以增加牆體內部相互間咬合強度。
條石內以大小不等的塊石、磚塊拌合石灰漿混澆貼築,大大增強了牆體的一體性及堅固程度。
南京城牆的堅固之謎也盡在此。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人們對文物保護的認識,已與當年拆除通濟門時天壤之別。
為了原址保護此前發掘的一處通濟門城門遺址,相關部門對原先落地於此的一個酒店項目進行了土地置換,城牆遺址得以成功保全。
鎮江建城史的初步研究
□ 霍 強一、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時期「朱方城」「朱方」原是商周時期江南東夷族的一個方國,這一地名最早見於《左傳》。公元前六世紀中葉,吳王句余把「朱方」給齊國逃臣慶封作封邑,慶封於此「聚族而居,富於...
文明探源|尋覓六朝建康城昔日繁華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學術匯(微信ID:sscp-yxb)新媒體分享平台 建康作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曾一度領先於東亞及東南亞各國都會,與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
老虎山明代採石場將建成考古遺址公園
老虎山發現了一處大型明代遺址,或與明代外郭城有關。今年五月份,《金陵晚報》報導了上元門老虎山北坡發現明代遺址的消息。記者日前從鼓樓區文化局了解到,這處遺址是一座在南京僅見的採石場遺址,的確與明代...
河南鄭韓故城首次發現城門和瓮城
新華社鄭州2月15日電(記者桂娟)考古人員在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東城北城門遺址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城門和瓮城,對研究中國早期城市防禦體系具有重大意義。「這是鄭韓故城考古工作開展50多年來,經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