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門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記者 熊明 攝)
重慶日報網2月23日18時訊(記者
楊晨)古代重慶人從水碼頭上岸之後,哪條路能最快抵達當時繁華的白象街、四方街?答案是太平門。
作為曾經「重慶第一門」的太平門,在近日由國家文物局公布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初選名單中,榜上有名。
接下來,太平門遺址將和來自全國各地的37個考古發掘項目一起,接受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中國考古學會等70多家考古發掘資質單位的評審,有待晉級終選。
自一次施工中意外發現消失數十年的太平門起至今,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太平門遺址已進行了長達3年左右的發掘。
「重見天日」的太平門日前已完成發掘驗收,如今它又有了哪些最新考古收穫呢?2月23日,本報記者前往遺址現場,探尋太平門的遺留歷史印記。
城門洞中為何驚現神秘小洞?
插「閂」來防禦敵人
太平門遺址位於渝中區望龍門四方街太平門大碼頭一帶,是古代重慶「九開八閉」17座城門中東南面的開門,也是目前重慶僅存的4座城門之一。
當年這裡水陸碼頭商賈雲集,是繁華的商業鬧市。
記者沿四方街的石板路一路向下,太平門的門洞便清晰地映入眼帘。
門洞內外側高度、寬度不一,據考古工作人員測量,城門最高處5.7米,最寬處4.55米,而門洞中間的牆體上還可看見另外5個小洞。
「這些洞是當時用來插橫木的,我們推測這裡曾經這裡有一扇門,橫木則用來閂門。
」現場考古工作人員孫治剛介紹,這扇門的功能主要是防禦敵人。
穿過門洞進入城內,左邊有一條被清理出來的青石板路。
孫治剛介紹,沿著這條路一直走,可前往人和門,「其右側本來也有一條路,可以通往四方街和白象街,不過這條路已經淹沒在城市建設的大流中,如今這裡只能看到高高的石梯。
」
門洞曾經為何有石塊堵塞?
民國時期或被當作儲藏室使用
事實上,如今所看到的門洞,是太平門的內城門,其實太平門外還有一座瓮城(古代城市的防禦設施)。
令人疑惑的是,在太平門最初被發現時,門洞被堵上了大大小小的石塊。
作為人們通行所用的門洞,為何會被堵上?孫治剛說,門洞被堵應該追溯到民國時期潘文華當重慶市長期間。
根據文獻記載,當時潘文華為了城內擴容,堵上了太平門。
「門洞裡曾經還有人居住,發掘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民國時期常用的陶質排水管。
」孫治剛說,推測當時瓮城內1000平方米範圍內有人居住,估計當時的人們是把門洞當作儲藏室之類來用了。
不過,瓮城門已經徹底被損壞了,殘存的瓮城牆還有南城牆約50米、東城牆約20米。
考古人員們還根據線索發現太平門曾經歷過三次大型修建,目前露出來的城牆和城門應該是明朝初期重慶衛指揮使戴鼎所築,而清朝、民國時期都有過修補。
何以斷定這三次「大修」?考古人員在城牆附屬台階下發現依次疊壓有由晚至早、不同時期的三次台階使用面,城牆頂部也對應有三次比較明顯的道路面,外側城牆立面上更清晰保留有7-8次相互疊壓的修葺痕跡。
「我們也在城牆下發現了一些紅色夯土,懷疑是宋代留下的。
」孫治剛說,城牆最下端的條石有宋代特徵,應該是戴鼎當時選擇在宋代的基址上重新築城。
「這對研究宋至明清時期重慶城的營造、布局等有突破性意義。
」
太平門與老鼓樓衙署遺址有望打通
或「變身」遺址公園供市民體驗
考古發掘結束之後,太平門遺址將得到怎樣的保護?相關文物部門表示,太平門、人和門以及它們之間的老城牆,都將被原址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渝中區下半城的2012年度十大考古發掘之一的老鼓樓衙署遺址也已進入到展示規劃階段,這意味著位於這一區域的歷史遺址公園建設進入倒計時。
渝中區有關項目負責人透露,目前,在這一區域打造歷史遺址公園的方案規劃,初步方向定於連通渝中區上下半城。
「而最理想的狀況是,太平門遺址和老鼓樓衙署遺址也能通過空中連廊等方式連接起來。
」
現在,兩大遺址之間隔有解放東路,步行約5分鐘。
有關項目負責人透露,老鼓樓衙署遺址占地約13000平方米,會納入到公園範圍,而太平門遺址則尚未確定。
如果現有方案得以通過,歷史遺址公園將連通從解放碑到長江邊的公共空間,市民可以同時感受抗戰文化、宋元明清文化、開埠文化等,在休閒的同時,接受歷史薰陶。
上游深閱讀丨古城牆遺址啟動修復 市民年底可去「穿越」宋朝
重慶又一段古城牆遺址將「活起來」。昨日,重慶晨報記者從渝中區文管所獲悉,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牆及城門保護工程昨日啟動修復,將於年底完工。未來,市民可在城牆頂部漫步。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牆遺址地處下半...
古城牆遺址昨啟動修復 市民年底可去「穿越」宋朝
重慶又一段古城牆遺址將「活起來」。昨日,重慶晨報記者從渝中區文管所獲悉,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牆及城門保護工程昨日啟動修復,將於年底完工。未來,市民可在城牆頂部漫步。太平門至人和門段城牆遺址地處下半...
千廝門儲奇門兩座城門位置鎖定
繼人和門、太平門城門逐一在城市建設中浮出水面,古重慶城九開八閉十七門的具體位置也有了線索。昨天,在「保護與傳承——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2015年度業務科研成果匯報會」上,關於重慶古城牆的系列考古...
考古發現「重慶人狩獵大本營」
40萬年前,重慶人就開始用牛牙刮獸皮記者 任重 實習生 孫莉40萬年前重慶人的狩獵大本營,先秦時代和古人共棲息的古生物骨骼,全國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煉鋅爐,重慶最大的古寺廟遺址,……這些,都出現在重...
重慶老鼓樓衙署遺址有新發現 清理各類遺蹟261個
近日,重慶老鼓樓衙署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收穫,已完成發掘面積近1.3萬平方米, 清理各類遺蹟共計261個,出土了一批保存較好的陶瓷器、錢幣、瓦當、礌石、坩堝及漆器等文物9000餘件(套),標本數...
文化遺產細數2015年重慶發現的文化遺址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和人類學角度,是具有突出考古價值的地方,是人類活動的遺蹟。2015年,巴山渝水有多少重要文化遺址重入人們的視線?小編為您細細盤點。
重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僅次於北京
今年4月,在春日暖陽下,位於南濱路的法國水師兵營舊址一改往昔的寧靜,其中庭布滿了一個個黃色土坑。經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發掘,專家推測中庭下面就是重慶開埠時期,法國人修建的神秘自供水系統。這一發現...
重慶太平門遺址清理宋至清代遺蹟13處 17座城門留存3座
字號:新華網重慶2月17日電(記者張琴)重慶太平門遺址近日經過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宋至清代遺蹟13處。重慶古城曾有的17座城門,目前僅留存3座。 重慶市文化遺產院考古專家介紹,太平門遺址位於重慶...
重慶鬧市中鮮有人知卻影響了世界中古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眾所周知,合川釣魚城在宋朝抵抗蒙軍鐵蹄,保衛國家的一系列戰役里立下了汗馬功勞。蒙哥之死也對蒙古大軍在世界戰場上兵力的部署起到了改變作用。2016年3月29日,重慶向國家文物局遞交申報材料,提出釣...
重慶發現衙署遺址規模巨大 重慶還發現過哪些遺址
重慶合川釣魚城考古又有新發現!舉行過的「保護與傳承——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2015年度業務科研成果匯報會」上,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袁東山說,在合川釣魚城范家堰遺址發現的近萬平米的衙署,是目前中...
太平門、老鼓樓衙署遺址有望打通
記者 任重 實習生 吳雨霜 攝影 李文彬昨日,記者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老鼓樓衙署遺址和太平門遺址有望打通,共同納入將建的歷史遺址公園。太平門遺址將於下月初完成現階段的挖掘工作,而老鼓樓衙...
哦,太平門原來是這個樣子
太平門因木竹市場得名「太平門」的名字是怎麼得來的?市歷史文化名城專委會秘書長吳濤介紹,太平門外以前是木竹市場,「太平」二字,是祝福木材貨運水路平安順利之意。從太平門入城即進入白象街,經四方街到魚...
江西永豐恩江古城址考古獲重要成果
記者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經過半年多時間的發掘,江西省永豐縣恩江古城址考古工作目前已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專家們認為,這一古城址是江西迄今發掘出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結構清晰、出土文物較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