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件元明以來契約文書入藏浙江師範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1月10日,浙江師範大學舉行浙學文獻館、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開館儀式。

與會專家學者對博物館收集的契約文書之豐富嘆為觀止。

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

開館儀式

據浙江師範大學浙學研究院院長張湧泉教授與歷史系胡鐵球教授介紹,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經長期田野調查、廣泛收集,現已購藏元明以來的民間文書近十萬件,始自元代泰定四年(1327),延續至建國初年,時間跨度超過六百年。

地域以浙江中部、南部地區為主,另有相當數量涉及福建、安徽、江西、雲南等省。

這些契約文書,形式上以土地契約、魚鱗圖冊、訴狀、歸戶冊、實征冊、分書、帳本、書信為主,內容涉及經濟活動的買賣、典當、借貸、僱傭、贈送、賠償、租賃、貿易、合作、繼承、轉讓、賦役等,社會生活的分家、立嗣、訴訟、民事調解等民間生活實態。

是研究當時各地基層組織、賦役制度、產權關係、鄉村社會等社會經濟情況極其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比如遂昌縣大柘鎮全氏家族的286件文書,包括2件元代地契、56件明代地契、102件清代民國地契,文書記載了自元代始全氏從周氏手上購買的山地,歷經六個多世紀流轉的過程,堪稱活的土地檔案。

元代遂昌縣大柘全氏契約文書

魚鱗圖冊是官府為派征賦役而攢造的土地登記冊籍。

詳細登記了每戶業主的土地類型、面積、等級、坐落、變更等信息,精細程度遠超同時期的西方世界,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代表了古代地籍管理的最高水平。

中國契約文書博物館所藏魚鱗圖冊超過百冊,與實物相輔的是數量更大的電子資料庫中近20萬頁的清同治朝蘭溪、湯溪縣魚鱗圖冊,200餘冊民國金華縣莊冊以及數量不菲的歸戶冊。

值得一提的還有,館藏清代武義縣陶村的地方圖,長約15米,總繪整個村的田土面貌,準確標示山川河流等情況,其繪製的精細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是舉世無雙的海內孤本。

同治蘭溪縣城區魚鱗冊

博物館所藏的訴訟文書也很珍貴。

其中一卷《驚天雷——清乾隆年間松陽縣主佃互爭墾地案》,包括原告、被告兩造的呈狀、催狀、具結狀、供詞。

縣衙的批文、信票以及作為證據的契約、宗譜等內容,保存了檔案最原始的形態。

案件持續五年以上,在案人員多方介入,互控過程時常隨兩造利益的轉變而改變訴爭的主題,將基層民眾「打官司」的實態展現得淋漓盡致。

張湧泉教授與胡鐵球教授還表示,契約文書的收集只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今後研究團隊還有更艱苦的數字化整理及相關的深入研究工作。

開館儀式後,舉辦了浙學高峰論壇。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范先生在發言中指出,1902年,梁啓超打出「新史學」的旗幟,認為民間之史不是沒有記載,「人群歷史」之所以缺乏,只是史家無有這等眼光。

如果能充分利用契約文書這些民間史料,著力於通過活生生的歷史原件,從歷史現場裡詮釋民眾如何對待和處理人群相互間的交涉,包括與老鄉、與官方、與市場、與中介商交涉的種種情狀,再現他們內心世界對於自主、互利、公益、避害的渴求,從「實然」狀態出發,思考如何變成「應然」規則,我們就可能超越「啟蒙」,真正完成「新史學」把民眾當作「歷史主體」的目標。

只有當民眾真正成了歷史的主體,中華民族復興的事業才落到關鍵處,變為百姓自家的事。

浙學高峰論壇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欒成顯研究員講座的題目為《魚鱗冊的遺存與研究價值》,他認為,魚鱗圖冊看上去大體雷同,似乎千篇一律,但其所載的乃是當時官府在土地管理活動中的真實記錄、原始記錄,它記錄了每塊耕地諸多方面的詳細信息,登載了人地關係的種種信息,也留下了土地流轉,桑田變遷的歷史印記。

關於魚鱗圖冊的研究不止是制度史的解讀,更重要的價值在於根據魚鱗圖冊所載的各種土地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揭示其相關的社會經濟內涵,而這必須以大量的且保存完整的魚鱗圖冊實物為前提。

大量的且保存完整的浙江魚鱗圖冊的面世,將相關研究帶入新的階段,從魚鱗圖冊制度史的解讀進入到利用魚鱗圖冊所載的豐富的原始資料揭示其所反映的各方面的社會經濟內涵,諸如,魚鱗圖冊所反映的田土自然形態、土地占有形態、租佃關係、鄉村基層組織、宗族分布等等。

他還指出,魚鱗圖冊是中國古代獨創的土地管理制度,從宋代一直延續至民國,其對田土的精細的丈量,對業主產權的確立,對土地權屬的變遷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完善的登記管理制度,它的許多成就都遠遠早於相關西方近代文明的形成。

對於今天我們繼承傳統文化、堅定製度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世瑜的講座題為《地方民間文獻與區域史如何走向世界》,他認為利用民間文獻能夠對中國社會的歷史加以重新審視,但揭示各個區域的結構過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要注意打破那種從始至終以王朝大一統和以民族國家為研究單元的觀念,已經有國外學者認為,從多元性來看,要把中國和西歐等量齊觀,每一個中國的大區域,華南、華北、江南、西北、西南,都是和西歐的國家差不多的,甚至更大,更複雜。

也要注意打破以中原王朝或平原腹心地帶觀察歷史的視角或立場,而注意不僅有沿海的視角,還有山地的視角、湖區的視角、草原和綠洲的視角,注意正是因為有這些不同的視角,才導致王朝視角的轉換和更新。

地方民間文獻本身是不能走向世界的,因為世界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民間文獻;區域史或地方史本身也是不能走向世界的,因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史。

但從地方民間文獻以及建立其上的區域史研究所關心的問題是可以走向世界的。

用劉志偉的話說,我們的研究是以特定時空中的人的能動行為、而不是從抽象的國家為出發點的,這些行為會反映出人類共同的命運和共同的智慧。

浙江工業大學的梅新林教授以《浙江文脈與浙學精神》為題,梳理了浙江文化的源流、變遷以及特質。

復旦大學中文系傅傑教授則介紹了《章太炎全集》的編纂意義及得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 《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 之「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研究國際學術論壇」在吐魯番召開

2015年10月29日至31日,「絲綢之路出土民族契約研究國際學術論壇」在吐魯番召開。該論壇是武漢大學出土文獻與傳統經濟研究所所長乜小紅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

民間文獻豐盈史學研究

內容摘要:這不僅有賴於史學觀念的「民間轉向」,同時也離不開對民間歷史文獻循序漸進的探索。實際上,經由傅衣凌、梁方仲等老一輩學者的推動,自20世紀伊始,諸如契約文書、族譜、碑刻等民間歷史文獻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