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竹夫人」住「空調房」,殊不知古人的夏天過得風雅愜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日夏至,北半球的夏天正式拉開序幕。

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到來了。

有了空調的現代人似乎不怎麼怕

夏天的炎熱了。

那麼,沒有電器製冷的古人是如何消夏的呢?

七輪扇、銅冰鑒、竹夫人……

古人避暑,各有妙招。

你可能不知道,古時候還有「空調房」呢!

「空調房」: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納涼指數:★★★★★

古人的「空調房」名曰:「涼屋」或「涼殿」

與我們在封閉的空間靠空調製冷相比

可謂是風雅不凡。

唐代宮廷的涼殿常傍水而建,

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

產生風力將涼氣送入殿中。

而水車能把池水運到屋頂的水罐中,

讓水從房檐四周徐徐流下,回到水池,

如此循環,形成人造水簾,

激起涼氣,得以降溫。

古代清涼殿復原圖示

皇家如此,自是上行下效。

唐代的達官顯貴們,都有私家避暑設施,

規模雖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

《唐語林》卷五記載御史大夫王某

「宅第有一雨亭。

檐上飛流四注,

當夏處之,凜若高秋。

到了宋代,涼殿四周還擺上各種花卉,

冷風送香,妙不可言。

涼棚:巧思妙竹來納涼

納涼指數:★★★★★

清涼殿只有皇家或貴族才消受得起,

但老百姓也自有消暑利器

——他們給住宅搭一個涼棚

涼棚的製作很有創意:

用竹子做骨架,用蓆子做棚頂,

在房檐上或者院子裡搭蓋出

一個高高的遮陽罩,不讓陽光直射牆壁,

這樣外牆不容易曬透,地面也不會很快升溫。

考慮到採光,古人又發明了活動的棚頂:

把整張蓆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塊,

每塊蓆子的邊緣都拴上長長的繩子,

陽光照射最厲害的時候,蓆子完全遮蓋,

早上或黃昏,輕輕一拉繩子,

蓆子就自動掀開了,光線和涼風都可以進來,

相當巧妙。

舊時有專業搭涼棚的棚匠,

不到一個時辰就能搭出一個堅固耐用的涼棚。

中秋前後,棚匠還負責把涼棚拆掉,

那些竹子、蓆子等材料也一併收回,

來年還可以再用,非常環保。

民國北京還流行一種避暑用具:

竹帘子

從屋檐上懸掛下來,一直垂到地面,

把住宅的大門、窗戶和整堵大牆都給遮起來。

這樣全方位遮擋能讓整個室內都保持低溫。

竹帘子上也拴了繩子,

甚至裝上滑輪,一拽滑輪,

竹帘子就被卷到屋檐上了,屋內照樣透亮。

七輪扇: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納涼指數:★★★★★

扇子又名「搖風」、「涼友」,

是古往今來消暑第一神器。

在西漢,京城長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緩,

為了祛暑,把7 個一丈長(3.33 米)

的大輪連在一起,

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輪扇」。

《西京雜記》記載,

這把扇子「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冰:一甌冰水夏添涼

納涼指數:★★★★

其實古人也有自己的「冰箱」。

早在商周時期,

富貴人家就已經懂得貯藏冰塊。

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鑒

湖北曾出土一件戰國時期的「銅冰鑒」,

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最綠色的「冰箱」。

最奢侈的當然是唐代顯貴楊國忠,

人家的涼殿不用水降溫,而是用冰。

每到夏天,他就取大冰塊,

雕琢成假山模樣,放在宴席四周,

客人就算喝酒,也凍得直哆嗦。

夏日冰塊在唐代屬稀有之物,

楊家竟以融化巨大冰塊的方式來降溫避暑,

足見其富貴驕奢。

乾隆年間掐絲琺瑯「冰箱」

明清時期,

皇家宮殿內出現了可移動式「冰箱」:

即貯放冰塊的木櫃,

上面鏤空,當冷氣出孔;

中部空間可儲存食物、冰鎮西瓜、冷飲。

後來傳至民間,還有進口貨,

稱為「洋桶」。

既有冰箱,自然不缺冷飲

懷抱"酥山"的仕女。

「酥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冰食,據記載與冰激凌十分相似。

春秋末期,

在諸侯的宴席上已出現了冰鎮米酒。

唐代出現了專業的「冰商」,

他們冬天藏冰,夏天拿出來賣。

杜甫有詩云:

「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在宋代,冷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人們把各種水果汁、牛奶、冰塊、菊花等

混合調製成冰凍的飲品,

稱之為「冰酪」,

據說馬可·波羅將製作方法帶回歐洲,

改良後制出了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不過冰塊在古代價格不菲,

平民百姓們大多是把西瓜、葡萄等水果

放到清涼的井水中浸泡降溫,

還會煮些酸梅湯、綠豆湯來解暑。

「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

郝懿行《都門竹枝詞》描繪的

正是這樣一幅市井消夏圖!

竹夫人:清涼解意 百花娘子

納涼指數:★★★★

蘇東坡一日調侃佛印:

「你有妻子沒?」

佛印笑答:「有,兩個。

東坡大驚,佛印笑著解釋:

「我夏天擁抱『竹夫人』,

冬日懷揣『湯婆子』,

可不是兩個妻子?」

蘇東坡聽後大笑。

佛印說的「竹夫人」

是一種用竹篾編成的圓柱形物,

長約1 米,中空,

四周有竹編網眼,

根據「弄堂穿風」的原理,供人取涼。

工匠還會在竹夫人內放兩個小球,

能增加彈性,還能在滾動中去糙,

保持清潔,且十分好玩。

竹夫人在舊時江南一帶很受歡迎,

夏日置於床上,能休憩手足,可相擁而眠,

或夾於膝間以求清涼。

即便大汗淋漓,竹篾生出的沁涼,

也能將汗意一點點褪去。

以「夫人」喚之,正是看中它清涼解意。

講究的人家,還會在中間

擱些薄荷、梔子花、茉莉花等香草,

擁著入眠格外香芬甜美,

所以它還有「百花娘子」的雅稱。

富貴之家也不拒絕這種民間納涼工具。

《紅樓夢》中寶釵做燈謎:

「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葉落分離別,恩愛夫妻不到冬。

謎底就是竹夫人。

玉枕: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納涼指數:★★★★

李清照在《醉花陰》中寫道: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這玉枕,其實是青白釉瓷枕,

也是古代的一種夏季納涼的寢具。

瓷枕有光滑晶亮的釉面,摸起來清涼沁人,

中醫認為有「清涼沁膚、爽身安神」的功效,

這使它成為夏季首選的寢具。

瓷枕的「堅硬」還有另一個功效:

故意讓人睡不安穩,意在警醒世人不得貪睡

當醒則醒,「不准賴床」,視為「警枕」。

心靜:納涼的最高境界

納涼指數:★★★

白居易有詩云:

「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

非是禪房無熱到。

但能心靜即身涼。

「心靜自然涼」

可謂是納涼的最高境界。

畢竟扇子、空調、冷飲只能消外來之熱。

若內心煩躁,到哪裡都熱。

古代先賢們深知「煩夏莫如賞夏」

這種境界確實值得現代人借鑑。

清心靜氣,心平氣和,

不只是一種避暑的方式,

也是一種人生的態度。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古代沒有空調,古人如何度夏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現在的各地氣溫動不動就升到40°,讓擁有風扇、空調的現代人都難以招架。這時候老三不僅突發聯想:生活在古代的人們是如何避暑的呢?說起來,古代人避暑的方式其實很多:院中修建一口井...

漲知識-沒有空調和風扇,古人夏天怎麼過?

小時候看古裝劇,無聊的時候總是會想古代沒有空調風扇、沒有冰箱、沒有汽車……還要穿那麼多層衣服夏天時可怎麼過?豈不要動一動便大汗淋漓?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的千篇...

沒有空調和風扇,古人在夏季如何消暑降溫?

在溫度持續攀升的日子裡,文化君一想到室內有電扇空調可以消暑、冰箱裡有冰激淋冷飲降溫,就覺得夏日沒那麼可怕了。與此同時,文化君也忍不住好奇,在沒有冰箱更沒有空調的時代,古人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呢?

沒有空調的古人,如何避暑?

盛夏時節,火辣熱浪如影相隨,酷熱追人實在難忍。好在我們可以躲進空調房,吹涼風、吃冷飲、穿薄衫……納涼之餘,難免琢磨,沒有空調的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呢?他們有哪些消暑方法?古代木有電,但並不意味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