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里規模最大帝陵,考古隊挖掘三天後主動撤離,原因很意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明朝兩百七十多年的歷史中,其皇家陵園共有四處,分別是: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

在這四座陵園中,以北京十三陵規模最大,具體來說十三陵的組成是:分別是長陵、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

其中,有三座陵墓規制比較大,一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熜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定陵。

眾所周知,1956年5月考古人員對定陵進行了發掘,當然這也是中國考古史上一個慘痛的教訓。

然而可能鮮為人知的是,當年發掘皇陵的報導里寫的皇陵,並不是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為何最終長陵沒有被發掘呢?

長陵是朱棣與仁孝文皇后徐氏的合葬墓。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徐皇后在南京病逝後,朱棣命禮部尚書等人在北京風水寶地建陵,最後選定了昌平縣的黃土山,並且依朱元璋南京孝陵規制建陵。

永樂七年五月動工,整個長陵耗時七年時間最終得以完工。

永樂二十二年(1422年),朱棣病逝於從內蒙古北征回師途中,當年十二月葬於長陵,地宮遂永久封死。

由於長陵是十三陵的守陵,其陪葬品極為豐富,而且又沒有被盜掘的記錄,所以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於1955年10月13日給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寫了一信,提出發掘長陵。

吳晗在信中這樣寫道,「郭老,發掘長陵事,和各方面談,都表示贊成。

擬一報國務院稿。

可否用請斟酌改正。

請你領銜,范文瀾、沈雁冰、鄧拓、張蘇都會簽名贊成的。

吳晗的提議很快得到郭沫若等人的贊成,於是長陵的發掘勢在必行。

不僅如此,當時「長陵發掘委員會」委員的夏鼐負責發掘的具體技術指導。

為了做好長陵發掘的準備工作,夏鼐讓自己的學生,即後任首都博物館館長的趙其昌作前期調研。

自己老師布置了任務,趙其昌自然不敢怠慢,於是很快帶領探宮工趙同海等人去長陵探測。

當時恰逢北京大雪,一連三天大家都沒能找到長陵的地宮入口,而且還有人因在外工作時間長生病了,最後大家向夏鼐等人匯報了情況,並提出可以先試發掘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的獻陵,積累經驗再發掘長陵。

可是就在大家準備發掘獻陵時,吳晗和夏鼐又改了主意。

認為發掘獻陵的意義不大,即使開啟了獻陵,也不可能給長陵的發掘帶來多少有價值的參考。

在多方面考慮之後,大家最終把目光選擇在了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定陵的秘密

在2015年底一天,十三陵新建地下文物庫房啟用,3000餘件定陵文物重返地下。這些隨葬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的珍貴文物,在地下找到了妥善的存放之處。明代皇帝比較忙碌,多數不太為後世所熟知。其中,...

定陵挖掘為何會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今年是定陵發掘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前,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有計劃進行考古發掘的帝王陵寢,它曾經轟動世界,然而結果卻令世人無限唏噓。為何選中定陵作為第一個考古對象,又是什麼原因令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的悲劇...

這麼多寶貝都毀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下葬之所,這裡埋葬了十三位明朝皇帝,還有皇后,皇子,妃子等百餘人。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墓群,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清朝東陵幾乎已被毀於一旦,現存的中國各代皇帝陵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