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青銅戈——古代兵車作戰中最牛的冷兵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古老的中國,從史前時期至清朝末年,湧現了各種冷兵器,如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耙、戈等「十八般兵器」,其中戈是中國古代車兵作戰時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格鬥兵器。
1980年10月14日,合肥市文物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在市物資回收公司揀選出了一把春秋時期的青銅戈,這把至今仍泛著幽幽青光的兵器將人們一下帶回那個「金戈鐵馬」的春秋亂世中。
古代不可缺少的作戰裝備
「有了青銅冶煉技術,中國古代兵器從此由石器時代的兵器進入了青銅時代的兵器。
青銅兵器在商周時代曾被大量鑄造,它是當時國家機器——軍隊必不可少的裝備。
為了在作戰中獲勝,各國毫不吝嗇地使用青銅製作大量兵器。
雖然經歷戰爭的大量損耗,但在至今出土的青銅器中,青銅兵器仍是一個大類。
按照青銅兵器的用途,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攻擊型兵器,這類兵器還可以分為長兵器、短兵器、遠射程兵器,戈就屬於這類兵器;另一類則是防禦性兵器,器形包括胄、甲等。
」市文物管理處副處長路文舉說。
關於「戈」,當代人比較熟悉的是與戈相關的詞語,諸如同室操戈、大動干戈、臨陣倒戈、反戈一擊、化干戈為玉帛等,那麼,「戈」到底是什麼樣的兵器呢?為什麼戈能成為戰爭的代名詞呢?
「青銅戈主要用於鉤殺和啄擊,它的形狀就像現在的鐮刀,由戈頭和柄組成。
戈頭由青銅鑄造,柄多為竹、木製作。
在古代軍隊中,戈是裝備到每一個士兵的必備兵器,從夏朝開始,一直到周朝,貫穿了整個青銅時代。
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青銅戈最終被由戈演化而來的鐵『戟』所取代。
」路文舉說。
被當作鐮刀賣到回收公司
「這戈是當年市文物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在市物資回收公司幸運地揀選回來的,估計當時的人把它當作鐮刀賣了。
」
路文舉告訴記者:「車戰是商周時期最主要的作戰方式,而戈的獨特構造決定了它是最適合車戰的兵器。
你看,這個青銅戈上有孔,當時的人們用繩子穿過一個個孔,將柄綁在戈上。
這樣士兵們站在兵車上可以大範圍內揮擊,能鉤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極強的殺傷性。
當戰車部隊正面出擊時,高速闖入敵陣,站在車上的戈兵藉助車勢用戈頭『收割』車邊敵人的頭顱,就像鐮刀一樣。
」
路文舉說,戈的形制在不同時期是不斷變化的。
「拿春秋時期來說,春秋時期戈的形式較多,更富有殺傷性。
到東漢時,戈作為實戰兵器在戰場上完全絕跡了,所以漢代文獻《漢官儀》中說的『五兵』,僅指弓弩、戟、盾、刀劍、甲鎧而言,其中就沒有戈了。
」
值得一提的是,這把青銅戈上有篆體銘文「壽之行」三個字。
對此,路文舉稱,「壽之行」究竟指什麼,史書並未記載,也沒有其他出土文物可以佐證,但我們推出這是當時兩國士兵在合肥地區交戰時使用的兵器。
篆體銘文體現南方地域特點
那麼,這種篆體字形出現在青銅器的銘文中,在當時有沒有代表性呢?「這個篆體與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出現的『小篆』不同,是專門使用在商周青銅器銘文上的文體,一般稱為大篆,這已經是很成熟的書法藝術。
」
記者看到,這把青銅戈上的銘文比較清晰,字體也比較修長。
「西周晚期時,青銅器上的銘文就趨於規範了,其中毛公鼎銘文最為著名,也是大篆最為成熟的形態,而被劉銘傳曾收藏過的虢季子白盤上的銘文則書法剛勁、筆式勻稱,頗具藝術風格。
春秋時期的銘文與這種書體有著直接的淵源。
」路文舉回答道。
「春秋時期平王東遷,王室衰微,列國興起,所以青銅器銘文表現出了明顯的地域性。
這把青銅戈上的銘文便體現了南方地域上諸國的同期銘文特點,比較修長。
」
還有一把非常厲害的劍大概各位看官都知道的,那就是——越王勾踐青銅劍
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號楚國貴族墓(距春秋時代楚國別都紀南城故址七公里)。
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
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
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
試之以紙,20餘層一划而破。
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格寬5厘米。
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繩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
越王勾踐劍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是國之重寶,越王勾踐劍出土之後,僅於1965年底及「文革」初期,在湖北有過短期展出;在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三十多年間,該劍在國內一直是「藏而不展」的。
直到1999年4月,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大慶前夕,越王勾踐劍先是運抵首都北京作短期展出(1999年4月15日運抵北京);1999年國慶節後運回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展覽。
歷經兩千年依舊鋒利無比。
兩件冤家對頭的兵器——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
湖北省博物館珍藏著兩件精美的古代青銅兵器,一件是越王勾踐劍,一件是吳王夫差矛。現在它們靜靜地躺在陳列櫃中,默默相對,誰知在約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之交,曾攪過怎樣的風雲激盪,又是怎樣離鄉背井從吳...
價值連城的帝王陪葬品:越王勾踐劍
古代很長一個時間段都處於一個冷兵器時期,到了唐宋慢慢才向火器過渡。所以在中國古代有很多有名的兵器,到了宋代冷兵器發展到頂峰,出現了所謂的十八般兵器,即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
「網紅明星文物」越王勾踐劍並不實用,為何被尊稱為天下第一劍?
近日湖北博物館宣布越王勾踐劍即將再造,此次再造工程特地邀請了中國玉雕大師袁廣如、袁霖,鑄劍世家大師沈新培共同完成再造任務。這次再造的越王勾踐劍共有四個版本:白玉、碧玉、青玉和純銅材料打造。
勾踐劍與夫差矛上的字,你更喜歡哪一個
2500多年前,吳越大地上,勾踐與夫差激戰20多年,「臥薪嘗膽」並施「美人計」的勾踐終於戰勝夫差。2500多年後,銷煙早已散盡,這對千年冤家的兩件兵器——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面對面靜靜地躺在...
此文物剛剛出土,就傷了考古人員,現今科技都無法將它完美複製!
大家好!歡迎來到第四期《鵬鵬聊文物》,我是你們的朋友,文物叫獸:林達凱。劍作為一種兵器,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兩邊都開了刃,有著筆直的劍身和尖銳的劍尖。舞動...
重大發現!望山橋一號楚墓又有青銅寶劍出土
1月15日上午,荊州青銅劍家族再添新丁。望山橋一號楚墓東室、西室各出土一柄青銅劍。東室出土青銅劍劍鞘完好,劍格處鑲嵌有綠松石。西室出土青銅劍,完好存放於彩繪漆劍盒之中,劍鞘清晰可見。
五件逆天文物可謂巧奪天工:鎮國之寶 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結晶
中國5000年歷史,留下的不僅是五千年的文明,還有幾千年積累的文物。在近代西方考古學說流入到中華後,中國掀起了一系列考古熱潮。當看了下面這些中國古代牛人發明出來的逆天古物時,特別是建國以後,挖掘...
一對冤家兵器的前世今生: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
吳王夫差青銅矛為青銅鑄造,其狀如矛,長二十九點五厘米,兩面脊部均有凹槽,凹槽基部有鋪首裝飾,鋪首有孔可系絛,銎部中空,器身遍飾精美的幾何形花紋,上篆錯金銘文八字:「吳王夫差自乍(作)甬(用)」。...
真正的國家寶藏在這裡|吳越青銅劍
文/張敏在火藥發明之前,人類爭鬥的沙場是冷兵器的世界。在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之中,劍,歷來被稱為「百兵之皇」,而年之最長者,唯青銅劍是也。從商朝時的短如匕首開始成長,到東周時期,吳越之地的鑄
從越王勾踐劍鑄造工藝看春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
根據我國考古研究顯示,春秋時期青銅劍已經擁有了非常精美的外形和複雜的鑄造工藝,體現了當時青銅冶煉技術的巔峰,在春秋各個諸侯國中,越國和吳國的鑄劍技術處在當時時代的尖端,古籍中就曾明確提到過「吳越...
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千古不銹之謎:越王勾踐劍價值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