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長沙,我竟然不知道你還有這樣一張文化名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銅鐃是個什麼東西?有沒有人像我這樣還根本不知道的,這樣的瑰寶不知道實在是可惜了!但其實呢,所謂銅鐃,就是一種樂器!百度的解釋就是古代樂器。

一說應名「鉦」。

青銅製。

體小而短闊,有短柄中空,插入木柄後可執,以槌擊之而鳴。

重點是我們大長沙還有「寧鄉銅器群」的歷史文化名片!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中有三個因為經常出土商周青銅器,又一直查不出緣由,而備受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神秘之地,它們是陝西城固、遼寧喀左和湖南寧鄉,其中以湖南寧鄉最為著名。

雖然湖南湘江流域還有不少地方也出土商周青銅器,但寧鄉境內出土的數量最多,分布最為密集,而且從銅器本身的規格等級和藝術價值來看,也是首屈一指的。

因此,學術界往往將寧鄉銅器作為湖南湘江流域出土商周器的典型代表,稱之為「寧鄉銅器群」。

自1959年寧鄉縣老糧倉發現5個商代大型銅鐃後,寧鄉縣又陸續有大銅鐃出土,總數達11件。

其中1983年發現的一件重220.76公斤,是我國迄今所見商代最大的銅鐃。

這些銅鐃具有明顯的地方特點,如形體高大厚重,甬部有旋、紋飾繁複,有特殊的獸面紋。

據武漢音樂學院教授測試,每個銅鐃有現代音階1-3聲,組合起來能演奏出現代音樂。

銅鐃比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還要早1000餘年。

湖南博物館鎮館之寶象紋銅鐃,1959年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縣老糧倉師古寨山頂,通高70厘米、重67.25公斤。

顏色土褐,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塊。

商代的打擊樂器,使用時器柄向下,而發聲的鐃體則向上,演奏時敲擊口部,敲擊起來聲音低沉而洪亮。

經金相分析,含銅量為百分之九十八點二二,鉛錫含量甚微,說明這兩件鐃均系紅銅鑄成,取其性能柔韌,重擊而不易斷裂,以適用於打擊樂器。

大鐃又稱大鉦、早期甬鍾等,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打擊樂器。

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塊,口朝上,上寬下窄,座下有一個圓柱形的甬(即柄)。

如果輕輕地敲擊它,便發出洪亮悠長的共鳴聲。

它流行於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主要發現在長江中下游地區。

湘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及其周圍地區是這種器物發現的中心。

大鐃在湖南商周青銅器中發現數量最多,也最具地方特色。

學者一般認為,鐃逐漸發展演變成為甬鍾,在西周中期以後廣泛流傳。

至春秋戰國時期,則誕生了令現代人驚嘆不已的大型編鐘。

那麼大鐃是如何使用的呢?從考古發現來看,鐃的用途相當廣泛。

根據文獻記載,鐃是軍樂器,類似銅鼓,「擊鼓山頂,足以號召部眾,指揮軍陣」,這可能是指中原的小鐃,因為一件數百斤的大鐃置於軍旅之中,實在很不方便。

有的學者認為它是當時祭祀山川、湖泊、風雨、星辰的禮器,這是因為南方銅鐃出土時幾乎都是口朝上,甬在下,距地表1米以內,沒有別的東西同時出土。

商代人最迷信鬼神,最重視對祖先對自然神的崇拜,而且祭祀繁多。

每次祭祀要用大量的犧牲和禮器,所以大量青銅樂器在祭祀後被就地埋藏下來。

而寧鄉幾十年來的發現,在清晰地向我們昭示鐃的另一種「可能的作用」。

在寧鄉老糧倉陸續出土了19件青銅大鐃,尤其是1993年一次出土大小相遞的9件編鐃。

這一發現不僅又一次雄辯地證明了鐃是後世編鐘的鼻祖,而且通過測音,這組編鐃C、D、E、F、G五種調的音俱全,能組合出不同的調式,肯定能演奏曲調。

因而,鐃很可能已經是演奏當時流行歌曲的實用樂器了。

「我有佳賓,鼓瑟吹笙」拙美的樂器、幽幽的古樂。

「中華南方古樂」演奏樂隊的主要樂器之一大鐃和編鐃,是仿造1983年在寧鄉出土的「商代樂器之王」青銅大鐃和1993年出土的比編鐘還早1000多年的編鐃。

為開發利用這批商代樂器,市博物館複製和仿製了銅鐃和其他商代樂器70多件,開發創作了商周時期的古樂曲,培訓了這支演奏樂隊。

今年四月,樂隊赴大連進行了演出,初試身手,引起了強烈反響,獲得廣泛好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商朝末期的四件青銅國寶|商代龍紋兕觥

商朝末期的四件青銅國寶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共有94件(組)一級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其中含有青銅器、陶瓷、玉器、雜項等四類。目錄中...

湖南商周青銅禮儀及相關問題探索

湖南出土商周青銅器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學術界感興趣的課題,特別是在炭河裡城址發現之後,更成為學界同仁非常關注的熱點。迄今為止,學界關於湖南商周銅器的研究論文和專著達數百篇,參與學者數十人,涉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