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兵馬俑齊名的驚世發現!山西絳縣倗國之謎——迷人青銅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與兵馬俑齊名的驚世發現:倗國之謎——迷人青銅器
2004年,在山西運城絳縣橫水鎮北約一公里之地,發現一處西周時期的墓地。
經過考古人員數年的艱苦發掘,一個不見史載、塵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國躍然重現。
這就是倗(péng)國。
絳縣橫水倗國墓地被列入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2006年,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
自上世紀70年代陝西臨潼兵馬俑發掘之後,這一獎項長達30多年一直是空白。
獸面紋銅簋(gui),出土於絳縣橫水倗國墓。
大約是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771年,比孔子老先生年紀還大。
古代用來放熟食的器具,不過一般貴族用來當做禮器。
所以得具備一個常識:「簋」一般是圓口,雙耳。
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鳳鳥紋銅壺。
也是倗國墓出土。
有一對,現場看很漂亮。
上圖依次是甬鍾、竊曲紋銅鼎、銅盉,依然是倗國墓出土。
甬鍾是樂器;銅鼎是從陶制的三足鼎演變而來的,最初用來烹煮食物,後主要用於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
鼎,古代原是飪食器,後來變為統治階級政治權利的重要象徵,視為鎮國之寶和傳國之寶,也是"明貴賤,別上下"等級制的標誌;盉,是漢族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
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pan),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上圖依次是陶三足翁、斜條紋鬲(li)、銅觚(gu)。
鬲作為一種漢族古代煮飯用的炊器,(念作lì),有陶制鬲和青銅鬲。
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
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 觚, (讀作「孤」)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
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
觚盛行於商代和西周。
考古學家在清理絳縣橫水西周墓1、2號墓出土的器物時,在8件青銅器中發現了刻有「倗伯」和「倗伯乍畢姬寶旅鼎(盤、簋)」銘文。
經考古專家確認,轟動考古界的這處大型西周墓葬,為西周時期國君級別的「倗伯」及夫人畢姬墓。
墓葬中出土銅、陶、蚌、貝、漆、玉以及織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文物等級之高、價值之重大、數量之眾多,蔚為大觀。
2013年,橫水西周墓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歡迎關注【微絳縣】公眾號:vjiangxian
投稿·爆料·合作:66350359(微信同號)
絳縣橫水倗國墓地出土的驚世發現
2004年,在山西運城絳縣橫水鎮北約一公里之地,發現一處西周時期的墓地。經過考古人員數年的艱苦發掘,一個不見史載、塵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國躍然重現。這就是倗(péng)國。2004年,山西省考古研...
當你在博物館看到青銅器叫不出名字的時候請看這裡!
很多時候我們去博物館看展覽的時候(尤其是青銅器展覽),往往看著文物很精美,但是就是不知道叫啥名字,如果沒有注音的話!前幾天小編去蘇州博物館看展覽時遇到了一對情侶,他們在看到一件簋的時候,那個女生...
微信公眾號「文博山西」刊文精選(六):國君夫人的葬品比國君多
上期提示:倗(péng)國墓地出土了許多重要文物,比如鳳鳥紋提梁卣等。獸面紋方彝蓋和蓋紐均作四坡式屋頂形,蓋和腹的四面飾雙龍組成的內卷角大獸面,闊口獠牙,巨睛利爪,凝重大方。因為規模大,構造相對...
西周晉侯鳥尊及其歷史隱秘|國寶銘文:排定晉國早期編年空白
西周晉侯鳥尊及其歷史隱秘 20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學家在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交界處發現了面積約10餘平方公里的天馬-曲村遺址,九十年代在遺址中發現了舉世震驚的「晉侯墓地」,並出土了一大批鑄有晉侯名...
最全中國古代青銅器各種器型以及名稱,不可錯過!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千年文化印跡、記載著中華民族千年奮鬥史的青銅器,在璀璨的歷史長河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青銅器種類繁多,造型奇特,紋飾...
呦呦鹿鳴 解讀霸國(二)
大河口1號墓中出土了多件與燕國有關的青銅器,其中有一件青銅卣的蓋內和器內底鑄造有相同的銘文「燕侯旨作姑妹寶尊彝」。燕侯旨是燕國的第二任國君,這件器物應是他為他的小姑姑作的青銅寶卣。
微信公眾號「文博山西」刊文精選(五):倗國:與兵馬俑齊名的驚世發現
上期提示:與朱元璋一道反元的起義各教派,無不吸收明教的某些教義禮俗,其中也有自命為明教者。但說朱元璋便是明教徒,明朝是明教徒打出來的,國號亦源自明教,缺乏足夠的證據。祆神樓是國內僅存的與祆教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