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談品牌出版:「老梁,你是不是三聯的『託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梁小民

2016-05-22 12:57 來自 翻書黨

字號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

最近讀了上海譯文出版社「譯文紀實」中的《血疫:伊波拉的故事》,想到了出版社創名牌的問題。

《血疫》是相當好的非虛構作品。

它記敘了伊波拉病毒在非洲的發生、傳播及危害。

中心是從菲律賓進口的猴子把伊波拉帶到美國,美國政府與軍方(以軍方為主)為控制伊波拉在美國傳播所付出的努力,最後獲得了成功。

全書讓我們看到像伊波拉這種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傳染病正威脅著全人類。

隨著社會發展,類似伊波拉這種人類束手無策的病毒及變種仍然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

別看非洲那麼遠,在現在便利的交通條件與人類頻繁往來的情況下,可能迅速傳到全世界。

這不是科幻,是隨時可能變為現實的危機。

而且,這本書的作者是《紐約客》的作者,記述真實、清晰,文字流暢、別具一格,加之譯文優美,讀著真是一種享受。

本文不想評論本書,而是想談談這本書所屬的「譯文紀實」系列。

「譯文紀實」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出版,到目前為止共出版了十五種。

我全買了,全讀了,覺得本本精彩。

前兩本彼得·海斯勒(何偉)的《尋路中國》和《江城》已廣受好評,洛陽紙貴,不過未打出「譯文紀實」的招牌,從張彤禾的《打工女孩》後才有了「譯文紀實」之名。

這套書選題好,都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如寫恐怖主義的《末日巨塔》、寫環境保護的《與荒原同行》、寫環境污染的《湯姆斯河》等等。

其次,書本身的內容好、文字好,讀起來有味而頗受啟發。

最後,譯文好,做到了「信、達、雅」。

這樣的好書,市場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正是出版業的方向。

我不再多評論「譯文紀實」,而是想從這套書出發談點出版社如何創名牌的問題。

與服裝、手錶一樣,出版業也需要有阿瑪尼、勞力士一樣的名牌。

出版社本身就是出版業的品牌。

我買書是看作者與出版社,非大牌作家、名出版社的書買得不多,但一個再大牌的出版社,也並非全買,畢竟它們出的許多書是我無興趣讀的,但一套叢書就不一樣了。

喜歡上這套叢書,必要本本都買,無論什麼書、作者是誰,因為一套名牌叢書,從選書到內容都有編輯替你把關,達不到標準進不來。

品牌就在於你絕對信任它。

三聯書店的「新知文庫」就是這樣的品牌叢書。

它至今已出到六十本,我除了以前出的兩本找不到,最近一本網上未購到,其他買全了,而且已讀了四分之三以上。

有些過去出的書是在孔夫子網上高價買的,最高的一本達一百八十元。

我把我買「新知文庫」的經歷告訴三聯副總編輯鄭勇先生時,他說據他所知,像我這樣迷「新知文庫」的人還很多,許多人也總是多方搜求,或買全,或僅缺一兩本。

而且這些人談起這套書都眉飛色舞、讚不絕口。

這一套叢書有些本印數已接近十萬。

並非網上流行的暢銷書,能到這個地步,夫復何求?況且,暢銷書生命並不長,而這套書越往後越有價值。

這就是出版業的名牌效應。

但有的出版社似乎不重視自己創造的名牌。

過去上海書店出版社的「海上文庫」也極負盛名,評價甚高,但這兩年我未見再有新書問世。

一代名牌就這樣隨風而去了,如同早已沒人說起的蘭天西裝、永久自行車一樣。

痛心啊,創名牌不易,是無數人的心血而成,但毀之極易,只要有一人一句話就行。

我是希望「譯文紀實」成為一個起碼與「新知文庫」齊名的名牌叢書的,出現「京新知、海紀實」的雙頭局面。

而且,它們側重的中心不同,完全可以比翼雙飛。

名牌可以分為小眾名牌與大眾名牌。

小眾名牌,在社會上知名度有限,銷量也不大,但的確是精品中的精品。

如手錶的百達翡麗、江詩丹頓。

大眾名牌知名度高、銷量大,如手錶中的勞力士。

在出版行業,小眾名牌,如浙大出版社的「社會經濟史譯叢」,大眾名牌則是「新知文庫」、「譯文紀實」。

小眾名牌當然需要,但大眾名牌更重要。

做好大眾名牌首先要「做」,做出精品,其次還要「吹」,善於宣傳和營銷。

一套名牌叢書要做到本本精,有一本不精就會砸牌子。

有一次我向朋友推薦「新知文庫」,有位朋友就說,老梁,你是不是三聯的「託兒」,我讀過「新知文庫」的某一本,不怎麼樣啊。

我問他讀的哪一本,他說了書名,我說,我也讀過這一本,確實內容一般,且譯得太粗,但你看看別的。

上當了,我賠償,你不能正好看到微瑕就說整塊玉不好。

他又讀了幾本,也愛上了這套書。

你看,一本不精,就有這個效果,如果不是我這個「託兒」,這套書就會失去這個愛書人,還會由於他的「反託兒」,失去其他人。

當然,從讀者角度不能這樣苛求,但出版者一定要這樣要求自己,做到白玉無瑕。

做書無非是選題、內容、文字、譯文、插圖、裝幀等等,這些我就不多說了,強調一點的是整體裝幀。

「新知文庫」早期出過小三十二開的,整體裝幀並非上乘,換了現在的裝幀,讓人愛不釋手,不讀也要買一本。

正如一個女孩,內心極美但長相、服飾平平,也影響整體美一樣。

「譯文紀實」起先的裝幀並不統一,在《窮忙》之後才統一起來,但我的感覺,封面有點俗,缺乏素雅之美,如同漂亮女孩妝太濃一樣。

但酒好也怕巷子深,再好的產品也要靠宣傳。

出版社的許多人是文人,以自吹為恥。

其實好東西不吹誰知道?宣傳好書手段極多,組織書評、開會、圍繞作品組織講座等等。

在網際網路時代,宣傳並非難事,成本也不高。

一本好書只擺在書店裡,知道的人十分有限,只有宣傳才會讓更多人知道,而且靠各位「託兒」的口口相傳達到口碑廣告和效應。

這些都是實際工作,使這一切變為可能的還在於出版社領導的重視。

不能平等對待每一本書,差別待遇才有名牌。

有些書是扶不上牆的,再做功也無用。

確定選題之後要組織精兵強將,「新知文庫」的負責人徐國強先生及編輯都是相當出色的。

而且,不能用近期效益來創品牌,要放眼長遠。

「新知文庫」從2007年起步,當初也默默無聞,是他們不懈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功。

要做到這一切當然要有投資。

沒有錢能找到好編輯,找到好譯者?從媒體上知道,上海譯文出版社已把「譯文紀實」作為重點。

他們的確付出了努力,相信也會有好結果。

這正是我相信會出現的「京新知、海紀實」齊飛的原因。

做出版業的名牌叢書不僅是出版社的事,也是事關精神文明的大事,它也是為每一位愛書人服務。

社會的事就要大家關注,有錢的出錢,可以作為出版名牌叢書的基金,有力的出力,可以為出版名牌叢書出謀劃策。

希望有更多「新知文庫」、「譯文紀實」這樣的名牌叢書出現。

關鍵詞 >> 梁小民, 出版

繼續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