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省博看古文物如何新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忻州青銅豆修復前。

忻州青銅豆修復後。

蟠螭紋雙耳圓壺修復前。

蟠螭紋雙耳圓壺修復後。

唐綠釉雙龍柄吸水壺修復前。

唐綠釉雙龍柄吸水壺修復後。

宋黑釉細頸瓶修復前。

宋黑釉細頸瓶修復後。

你想過嗎?當你徜徉在博物館裡,被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所征服時,它也曾經飽經風霜,飽受侵蝕。

當埋藏在地下千年的它初露真容時,可以說滿目瘡痍,殘破不堪。

後來,通過《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大家才知道,我們之所以能看到那些精美卓絕的文物,是深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修復師的功勞。

他們秉承匠心精神去維護那些文物,經過他們的妙手,那一件件或殘缺、或破損的文物,才能重新煥發生機,完美地呈現在大眾眼前。

日前,「古韻新生——山西省可移動文物保護成果展」在山西博物院開展,不少珍貴文物首次公開亮相,北朝壁畫墓葬、漆木器、書畫、陶瓷等文物在修復師手中再現千百年前的風貌。

金代磚雕墓首次亮相猶如一件拼插玩具

金代墓葬,大多是用磚頭堆砌的,一些資產富實人士的墓葬,裡面會用彩繪、磚雕等形式進行裝飾,具有很高的審美和藝術價值。

不過,墓室都是深藏地下,很難實現搬遷,一些等級不高的墓葬,考古人員通常都是在工作過後,進行原址回填。

而本次展覽的晉城金代磚雕墓則不同,文博工作者利用科學技術,不僅實現了搬遷,而且還進行了切割,實現了到不同展陳地進行展覽的目的,這是一種考古技術保護和文物展陳的突破。

山西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展示的是該座磚雕墓的後墓室,裡面不僅有彩繪,還有各種各樣造型精美的磚雕藝術。

其中墓室四壁上的「二十四孝」磚雕,雕刻精湛、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這座墓葬建於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是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

將墓室整體搬遷進行展示,這不得不說是個創舉,那麼這是如何實現的呢?據了解,考古工作人員通過提取墓葬信息、畫切割線、石膏固定、花磚對位等12道工序,實現了該墓葬的搬遷以及復原。

換言之,這座磚雕墓是在保存文物本體的情況下,進行過科學比例切割的,就像拼插玩具一樣,搬遷時是一塊一塊存在的,有展出任務時,就需要把一塊塊拼接起來,然後進行加固,形成一個完整的墓室,並且讓人看不出破綻。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呢?

其實,本次展出的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和水泉梁北朝壁畫墓也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搬遷到此次展覽中的,這兩件壁畫都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

其中,九原崗北朝墓葬壁畫是中國目前現存面積最大的墓葬狩獵圖壁畫,就因為體量龐大,一度還拆了上海博物館展廳的大門;水泉梁北朝壁畫也是如此,考古人員通過壁畫拼接的方式,營造出了其原貌,立體的墓室展陳感,更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更加能感受到該壁畫的震撼之處。

據山西博物院發展部主任梁育軍介紹,這樣的保護方式名為「復原式保護」,就是將這些墓葬壁畫切割成數十個塊面,搬遷後進行修復養護,再按照原有的墓葬結構拼接復原,以求更直觀地講述文物故事。

還原第一現場讓你看到北方的漆木器

幾年前,馬王堆漢墓中的很多漆木器在省博展出過,看著那些紋飾精美、工藝精巧的木頭器物,讓人很難相信它們竟然出土於墓葬中,並且得以保存下來。

因為對於山西來說,氣候乾燥,木頭在土壤中大多會腐蝕,能留下漆木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雖說這些珍貴的中華文明印跡很難完整呈現,但在山西考古中,也發現過一些漆木器的器物,只可惜一件完整的器物,能留存下來的只有脫落的一小塊漆木,或者貝殼等裝飾物。

不過通過文物修復師的妙手回春,這些漆木器被修飾了一番,讓人能透過點滴訊息,感受到它曾經的美輪美奐。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北方地區修復難度極高的漆木器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埋藏了3000年的漆木器在土壤中受到擠壓變形,木質完全朽蝕,僅剩原來髹在木質表面的大漆和顏料,以及鑲嵌在器物表面的各種蚌泡螺鈿。

文物保護工作者要通過各種手段,讓一個壓扁的多層「蛋糕」再「站」起來。

山西晚報記者在展櫃內看到,本是一個「豆」(古代一種食器)的器具,基本上就是一個土的胚型,然後在側面有一些蚌泡螺鈿的裝飾,其實這就是漆木器在出土時最本來的面貌,因為木頭腐爛消失,而嵌進器物里的土就這樣形成了內膜,從而存在了下來,而文物修復師就要對這樣的器物進行加固、支撐,如果有散落在墓室內的漆膜,那就得想辦法貼到土體上,然後回貼裝飾物。

如此說來,你此次在展覽中看到的漆木器,其實是最本真的模樣,儘管它芳華散盡,但卻也不失韻味,讓你來想像它昔日的榮耀時刻。

不過為了配合此次展覽,文博工作者還做了個仿製品,就是為了讓大眾能有更深的印象,不得不說也是貼心之舉。

晉祠鐵人整過容文物修復師就是全科醫生

展廳中,有幾張巨大的照片,讓太原人看了都親切,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晉祠鐵人。

照片上的鐵人英姿颯爽,威風凜凜,但再看它旁邊的幾組照片,那則是它「整容」前的模樣,脖子上的鐵皮盡數脫落,連下巴都成了殘缺的。

那麼這個時候,就需要文物修復師了。

負責此次修復的,是省博文物修復中心青銅組的工作者們,他們根據殘損狀態,進行脫模處理,然後要運用各種材質,修繕好晉祠鐵人的脖子。

這個過程聽起來簡單,但操作起來很難,尤其是對於各種化學物品和黏合劑的運用,大家相互取笑,「自己也是半個化學家呢。

」其實,文物修復師更像是一名全科醫生,在文物修復的路上,他們得見招拆招。

就拿青銅器來說,有些器物出土時被嚴重擠壓,有的會被壓扁,有的因為年代久遠,上面布滿了銅銹,失去本來的樣子。

通常這個時候,文物修復師就要開始攻破難題了,再破的青銅器,在他們眼中都是珍寶,先要把青銅器上殘缺的零部件補上,即便是碎成渣狀,也要小心地拼接起來,粘貼在原件器物上,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信息。

展櫃里擺著兩件銅豆器物,從外形上看比較完整,而且紋飾很精美,但其實它出土時,只有底座是完整的,其餘的器形都是散落成一片一片的。

負責修復此件文物的修復師告訴山西晚報記者,要修復這樣的文物,就得一個個先拼接起來,然後再粘貼、固定、必要時還要焊接,等器形完全恢復之後,還要一點一點地清理花紋,清除銅豆上的銹跡,直至銅器本身的花紋顯露出來,那些細如髮絲的花紋清理起來尤其需要謹小慎微,假如你控制不好力度,一個不小心就會破壞花紋的形狀,「這是一個耐得住性子的活。

」展廳內,一位從南京來的遊客這樣說,當他知道在記者身旁的正是文物修復師後,趕緊虔誠地求合影,「你們太偉大了,這些器物修得如此完美,向你們致敬。

歷史可以穿越千年,那些留存在史書上的記載,可以熠熠生輝;通過文物,我們眼前的歷史才會真切十分,才能有了跟歷史對話的媒介。

文物修復師,或許應該是真正藏在博物館「深閨」的幕後英雄吧。

山西晚報記者 孫軼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看巨幅北齊壁畫如何發掘修復

原標題:看巨幅北齊壁畫如何發掘修復,山西博物院今展「古韻新生」北齊九原崗墓葬壁畫去年底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引起較大影響,而從今天開始,含有這一巨幅北朝墓葬壁畫發掘修復的展覽山西博物院「古韻新生—...

新發現遼代墓葬壁畫被搬遷至雲岡石窟全面修復

新華社太原7月19日電(記者呂夢琦)記者從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兩座新近發現的遼代墓葬壁畫不久前被整體搬遷至雲岡石窟,並將在這裡全面修復後與世人見面。「雲岡石窟研究院目前正在為兩座墓葬壁畫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