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手段復原山西墓室壁畫,重現1500年前王者奢華生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北齊時權傾一時的東安王過著怎樣奢華的生活?北朝「畫聖」楊子華又是如何描繪200多匹姿態與神情各異的馬?

曾掌管北齊全國軍隊的東安王婁叡,還曾代皇帝行使很多職權。

這樣一位大人物的墓葬中會有多少傳世瑰寶?1979年至1981年,考古工作者發掘位於太原市南郊王郭村的北齊東安王婁叡墓,發現陪葬品幾乎被盜一空,但包括墓誌在內的大量文物仍在,最寶貴的則是墓中面積達200平方米的壁畫,內容豐富,精美絕倫。

墓室壁畫分欄繪製,有仙人神獸、墓主夫婦、仆眾侍衛、鞍馬駝隊、樂隊儀仗等,墓主人在世時的優渥生活一一入畫。

畫中人物形神兼備,情趣盎然,據山西博物院專家胡文英在《山西古代壁畫精品略述》一文中所言,經專家研究,這些壁畫極有可能出自北齊「畫聖」楊子華之手。

楊子華擅長鞍馬和人物,而婁叡墓壁畫中的馬匹造型非常生動,據統計,壁畫中共有200多匹馬,不僅無一雷同,而且匹匹生動逼真。

此次展出壁畫中有一匹馬,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它都以憂鬱的眼神注視著觀者,極為傳神。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保留的歷代古建築,無論數量還是精美程度,均為中國各地之冠,古建附帶的壁畫、彩塑也名聲在外。

但實際上,山西的地下文物也很精彩,尤其是北朝時期更是如此。

北魏時,大同的首都地位延續近100年;太原則作為東魏和北齊的別都達50年。

朔州水泉梁北齊墓,是北朝晚期的一座墓葬,隨葬品大多被盜,墓中壁畫上隱約可見的藍色線條,則是盜墓者為切割壁畫而畫的線,慶幸的是,他們並未成功。

包括婁叡墓壁畫和水泉梁墓壁畫在內的12組、89件山西壁畫,如今匯於「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來到上海博物館。

大部分展品此前從未公開展出。

11月29日,這一共180平方米壁畫精品終於在上博展露真容。

為了呈現這一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壁畫原作特展,上海博物館甚至將南門拆除,以方便麵積逾9平方米的「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進入館內。

展覽自11月30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將延續到明年3月4日。

復原墓室

山西是中國的壁畫大省,全國含古代壁畫遺存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0%以上處於山西境內。

山西壁畫歷史悠久,從兩漢開始,經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環環相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序列。

此次展出的12組則來自北朝和宋、金、元兩個歷史時期。

在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看來,北朝的山西壁畫是對中國繪畫史一個缺失環節的彌補。

「中國畫到魏晉南北朝進入了初步成熟階段。

但是,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卻沒有能夠留存下來。

我們只能看到墓室壁畫。

這些墓室壁畫,也或許是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生活的唯一視覺資料了。

目前山西保存著28027餘處古建築,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地上建築壁畫幾乎絕跡。

地下的墓室為壁畫提供了庇護,讓1500年前的壁畫得以保存至今。

今天的人們能夠從中窺見當時古人的生活場景和繪畫風格。

與著名的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為宮廷畫師創作不同,這次展出的宋、金時期壁畫均為民間畫師之作。

在張元成看來,「他們的畫是與當時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

除了觀察藝術風格之外,人們也能夠從這些壁畫中看到當時社會的宗教禮儀、出行、狩獵、人物服飾、家庭生活場景等種種細節。

朔州水泉梁北齊墓位於朔州市水泉梁村,年代為北齊後期,墓主人應為當地的軍政長官。

精美的壁畫主要分布於甬道與墓室。

墓頂壁畫自上而下分為三部分,上層繪天象圖,中層為四神圖,下層是十二時圖,繪有代表十二時的十二生肖。

墓的北壁為夫婦宴飲圖,東壁為鞍馬儀仗圖,西壁為牛車出行圖,南壁為門洞,左右兩側還會有鼓吹圖。

為了整體展示這件體型龐大的壁畫,令觀眾如身臨其境,上海博物館一樓展廳內模擬壁畫出土時的墓室結構,幾乎再造了一間「墓室」。

在這個小展廳的甬道上方和左右兩方,均按照出土的情形陳列著壁畫。

進入「墓室」之後,則能夠看到畫面稍有殘缺,但筆觸與色彩均清晰可辨的壁畫陳列於眼前。

畫中人物勾勒細膩,線條剛勁而流暢,人物身形矯健,臉型纖細,馬匹體態壯碩,當時人物的審美習慣也可見一斑。

這座復原墓室的參觀面積僅有七八平方米,進入參觀需要現場預約,也可以6人一組依次進入,每批觀眾參觀時間為五分鐘。

從王到民的生活全景

上海博物館拆門迎接的《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壁畫》是此展最大的壁畫。

圖中繪有一座規模宏大的木結構建築,屋頂正上方繪一火盆,左右兩側各繪一獸首鳥身的怪獸形象,這也是首次在同時期墓葬壁畫中發現對木結構建築的描繪。

地處黃土高原,北接蒙古草原,山西一直是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交融和衝突的據點。

魏晉南北朝300多年,山西一帶的主體力量,是匈奴、鮮卑、羯族等北方草原民族政權。

北朝時期的墓葬壁畫,其主人來自不同民族,主題大多為儀仗圖、出行圖、狩獵圖,以表現他們生前的戰功和權威。

而在宋、元、金壁畫中,墓主常常出現在壁畫中,他們往往是當地富豪、士紳,壁畫所刻畫的場景也更具生活氣息。

比如,金代《忻州南呼延村壁畫墓》壁畫上出現了鮮艷明麗、形態飽滿的牡丹花圖樣,還有「金玉滿堂」、「壽山福海」的題字。

圖案與墨書都體現了主人的生活理想。

頗為有趣也能形成對照的是,在希望「壽山福海」的同時,壁畫上的墨書也引用了元代散曲大家張養浩(1270~1329)的名句「無窮名利無窮苦(恨),有限時光有限身」,表達對人生苦短的嘆息。

金代的《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和元代中期的《陽泉東村元墓》墓室平面都呈八角形,內容輕鬆有趣,猶如連環畫。

這兩組壁畫所描繪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有夫婦對坐、備茶、雜劇表演、馱運、馬廄等日常畫面,就好像墓主離世後,依然能夠生活在一座祥和、富裕的宅院之中。

高科技支持修復

這些在墓葬中保存千年的壁畫,是如何離開墓室,被轉移到地上的?要知道,墓室壁畫原本是不可移動文物,大量壁畫在考古發掘之前,就已經處於瀕危狀態,將它們整體挪移,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根據山西博物院專家石美鳳、胡文英的梳理,對墓室壁畫的保護,一般用的是「整體揭取」和「異地保護」的方式。

在壁畫被揭取之後,文保人員會將壁畫暫存在實驗室進行修復,之後,再讓壁畫進入庫存或展覽。

婁叡墓是1980年前後發掘的,九原崗墓則是2013年6月開始搶救性發掘。

30年間,壁畫保護領域的最重大變化體現在科技的進步和田野考古發掘理念的更新。

據介紹,目前在揭取保護之前,要對壁畫做詳細的原始資料採集,包括進行3D掃描和化學分析。

修複壁畫時,此前收集的原始信息都將予以採用,有了科學的數據支撐,修復的精密程度遠非30年前可比。

擔任山西博物院院長之前,張元成曾任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處處長,他向記者強調:「墓葬壁畫和寺廟壁畫是一樣的,原則上必須原址保護。

在不能原址保護的時候,比如配合基建,才會考慮搬遷。

此次展出的水泉梁壁畫已經無法原地保存,山西博物院的專家採用了整體復原式的方法,希望儘可能地依照墓室原有情況進行修復和展示。

在展覽現場可以看到,墓室的牆壁復原為弧形,令觀眾仿佛身臨其境,能感覺到當時北朝墓葬的輝煌氣勢。

據張元成介紹,山西境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古建中的壁畫,初步統計24000平方米。

如今,山西文保面臨的問題是壁畫保護人才的缺失。

「我們即便給了經費,也沒有人來實施這個項目」。

同時,他也提到,被列入各級文保單位的壁畫保護較為理想,但許多尚未被列入保護單位的,就面臨困境。

在當地的保護面臨經費和技術人才的制約,被運送到展出地,再進行展陳,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展前新聞發布會上說,對這些壁畫的闡釋和展示,有很大的發揮空間,這對博物館的團隊而言也是一個鍛鍊的過程。

在籌備工作中,上博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的技術團隊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包括展櫃的製作、溫濕度監控、照明調節等。

上博展覽部策劃金靖之告訴第一財經,山西氣候乾燥,為了使壁畫處於恆定的濕度下,密封展櫃中的濕度保持在50%左右,上下浮動不超過3%。

她還說道,在搬運的過程中,除了面積較大的「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墓道北壁」採用貨櫃運輸,其他文物均是整箱搬運,在搬運途中均保持恆溫恆濕的狀態。

除了進入展廳觀展,觀眾還可以通過線上展廳、講座和書籍的渠道了解中國古代壁畫。

展覽期間,圍繞各地出土墓葬壁畫藝術,上海博物館將請業內專家舉辦10多場講座。

12月27日至29日,一場名為「空間、圖像、思想——壁畫研究的維度和方法」的學術研討會將在復旦大學召開。

新書《壁上觀——細讀山西古代壁畫》也將在這次研討會上首發。

(本文均由山西博物院供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了這個大展,上海博物館曾把南門都拆了!

11月29日,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拉開帷幕。本次展覽遴選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這兩個時期的十二組八十九件墓葬壁畫作品,展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展出。展...

8平方米「墓室」,每次限6人參觀

記者 詹 皓晨報訊 「在壁畫里,我們可以看到宋元時期人們就喝冰鎮酒了,還可以看到元雜劇演出時的樣子。」通過專家的解說,昨天在上博開幕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就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該展覽將展...

看巨幅北齊壁畫如何發掘修復

原標題:看巨幅北齊壁畫如何發掘修復,山西博物院今展「古韻新生」北齊九原崗墓葬壁畫去年底曾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引起較大影響,而從今天開始,含有這一巨幅北朝墓葬壁畫發掘修復的展覽山西博物院「古韻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