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人傑|晉系銘文點滴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晉系銘文點滴說

孫人傑

晉國是中原的強國,春秋五霸之一。

三家分晉之後,趙、魏、韓三國又都躋身戰國七雄之列。

在文化上影響著周邊鄭、衛、鄲、芮、蘇、虢、中山等國。

晉系文字內涵相當廣泛,出土的器物數量大,種類多,銅器、兵器、貨幣、傳世古璽、木器、漆器、石器、陶器等。

在晉系出土器物之中,《侯馬盟書》、1979年河南溫縣出土的《溫縣盟書》,是晚周文字資料的重大考古發現,影響極大。

1977年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平山三器」,即中山王大鼎(469字)、方壺(450字)、圓壺(204字)三器文字之富,在戰國銅器銘文中堪稱巨製。

四川徐無聞先生領風氣之先,在中山王器銘文書法風格的創作中,成就斐然,影響了一個時代。

以上大器,研究成果很多,本文不再贅述。

下面,擷取晉器數件,略作分析,以期能對晉系文字的發展概貌,有一個大致的描述。

一、《晉姜鼎》(圖1)晉姜是晉文侯的夫人,鼎已無跡可尋,僅有銘文傳世。

晉文侯在位時間為公元前780年辛酉至公元前746年乙未。

該器是春秋早期所鑄(一說為昭侯6年,即公元前740年)其銘文為宗周風格。

銘文共121字。

二、《欒書缶》(圖2)春秋中晚期酒器,約在晉景公或厲公時代(公元前599年壬戍——公元前573年戊子)。

該器外壁頸部至肩部有錯金銘文5行40字,蓋內有銘文兩行8字。

銘文字體具裝飾意味,已不是秉承宗周的書風。

而是將晉國手寫體中和楚風極似的書體進行了正體化後的形態,線條婉轉,字體風流嫵媚,已頗具新的風貌。

三、《趙孟庎壺》(圖3)

專家考證製於晉定公卅年(公元前482年己未)銘文19字,結體修長,文字工麗,某些字的寫法,已呈現典型戰國文字風格。

四、《驫羌鍾》(圖4)製於晉烈公十二年,即韓景侯6年(公前年404年丁丑)一組24件,件61字,為韓國器。

字體規旋矩折,頗類中山器。

黃賓虹曾臨寫。

(圖5)

五、《郘鐘》(圖6),清咸豐同治年間山西榮河出土,傳世13枚,鑄銘84字(又重文二)。

王國維先生考證為畢公之孫,郘伯之子,為呂錡後人所作,或以為郘伯即魏獻子。

據「佳王正月初吉丁亥」,定此器為公元前475年丙寅。

該年恰是周文王元年,通常認為是戰國始年。

郘鐘字體與時代接近的侯馬盟書十分類似。

為魏國早期器。

王福廠先生有臨本(圖7)。

晉器之中,《蘇衛妃鼎》(圖8)

《八年相邦建信君鈹》(圖9)

《王三年鄭令韓熙戈》(圖10)

《哀成叔鼎》(圖11)、

《令狐君嗣子壺》(圖12)等。

紀年明確之器,還可例舉很多。

對晉系文字書法的研習,也早有前輩大師探索。

前有黃賓虹、王福廠,近有徐無聞。

他們都成就了自己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面對春秋戰國豐富的書法資源,有志於書法的朋友,你是不是也躍躍欲試了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個活在文字里的王國

在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2458個特殊的文字整齊地排列在青銅器上,如長空列陣。戰國中山國曾經消失的歷史畫面,通過鮮活的文字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轟鳴著歷史的迴響。那個神秘王國興衰的慷慨悲歌,正通過...

中山王三器,戰國晚期金文書法的代表

戰國時期的中山,即春秋時期的鮮虞,本是戎狄部落的一支,過去有關的史籍記載很少。1974年以來,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出中山國重要遺址,遺址座落在平山縣三汲公社東靈山和西靈山的南麓。出土了大量青銅器,...

秦統一文字之前戰國文字都長什麼樣子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採用李斯建議,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度量衡、錢幣,連車輪走的路都統一規格,這就是著名的「車同軌,書同文」。其實春秋戰國在周代金文的基礎上,各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特色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