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神秘古中山國之—歸納挖掘出土的四個國寶重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國中有山,故國名為「中山」

在河北省博物院二樓,有一個常設展覽,「戰國雄風——— 古中山國」展。

一進展廳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山字形青銅器,高143厘米,重50多公斤,一共出土了6件。

類似的青銅器在以往戰國的考古中,還從來沒有過。

中山國獨有的山字形禮器

今天,人們已經意識到,這種造型特彆氣勢雄偉的青銅器是以山為圖騰的古代鮮虞人的精神凝練,是中山國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是國徽。

如今我們在河北省博物院的各種書籍、論文和宣傳物上常常能看到這個山字的圖形,這件中山國的國徽如今已經成了河北省博物院的院標。

其實,在中山國中還有許多國寶級的文物,首先就是中國最早的刻石——— 守丘刻石。

1974年11月1日,在針對古墓發掘期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專家陳應祺聽村民說,有人曾在1935年夏天挖到一塊河光石,上面有一些誰也不認識的字。

幾經周折,他終於找到了那塊長90厘米、寬50厘米、厚40厘米的大石頭。

果然上面有兩列共19個「天書」般的文字。

監囿守丘刻石(複製品)

監囿守丘刻石上的中山國文字

為了解讀這些文字,陳應祺將文字拓寫下來,寄給古文字專家李學勤。

經考證,這塊開啟了中山王國神秘大門的守丘刻石,還是中國最古老的刻石。

中國刻石文字始於何時,已難考證,目前已發現的夏、商、周三代刻石,都系後代偽造;著名的石鼓文,約刻成於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3年;而守丘刻石大約刻於戰國時期中山國滅亡之前(公元前330-公元前296年),故而,書法家們推測,這塊「守丘刻石」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刻石。

觀戰國、秦漢金石銘文,多謙謹工整,一絲不苟,獨守丘刻石,行文率性,布局隨意,較之時代相近的石鼓文等,自有一種樸拙之美,故得到書法家們的傾心臨摹,亦不足怪了。

兆域銅版圖

隨著發掘的深入,考古隊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寶物,其中就有世界最早有方向、有比例的銅版建築平面圖——— 中山王兆域銅版圖。

這件文物現在河北省博物院展示。

銅版圖呈長方形,長約94厘米,寬約84厘米,厚薄不均,平均為1厘米,通體綠繡斑駁,上有錯金、錯銀工藝,它的發現證明了周代帝王、諸侯有專職官員為之設計陵園,曾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建築史學界的高度關注。

「兆域圖」已經很像今天的地圖。

它的正面用金銀線勾勒出王陵地面建築的布局,並以文字註明。

圖中標明的長度,換算成今天的比例尺為1:500。

可是,它的方向又與我們今天的地圖相反,上面為南,下面是北。

中山王鼎

除此之外還有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也是銘文最多的一件戰國青銅器——— 中山王鼎。

上面刻有469個銘文,與銅方壺、銅圓壺一起並稱「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之優美銘文,都是用比鐵還要鋒利的特殊工具鏤刻的,但到底以何物銘刻,至今成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個活在文字里的王國

在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2458個特殊的文字整齊地排列在青銅器上,如長空列陣。戰國中山國曾經消失的歷史畫面,通過鮮活的文字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轟鳴著歷史的迴響。那個神秘王國興衰的慷慨悲歌,正通過...

中山國守丘刻石及其價值

一九七四年冬,河北文物考古工作者為配合水利工程建設,在平山三汲一帶進行了考古調杳,苑集上來一塊刻有文字的河光石,它原是南七汲一位農民四十多年前在村西南挖土時發現的.這塊刻石長90、寬50、厚4...

神秘的「千乘之國」

光明網01-16 03:24顯示圖片□本報記者楊惠玲/文張曉峰/圖在河北博物院的北門前,有一對通體黝黑、造型奇異的巨大「神獸」,只見它們似獅似虎,但卻身生雙翼,頭部高昂,四肢有力。這是根據戰國中...

孫人傑|晉系銘文點滴說

晉系銘文點滴說孫人傑晉國是中原的強國,春秋五霸之一。三家分晉之後,趙、魏、韓三國又都躋身戰國七雄之列。在文化上影響著周邊鄭、衛、鄲、芮、蘇、虢、中山等國。晉系文字內涵相當廣泛,出土的器物數量大,...

中山王三器,戰國晚期金文書法的代表

戰國時期的中山,即春秋時期的鮮虞,本是戎狄部落的一支,過去有關的史籍記載很少。1974年以來,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出中山國重要遺址,遺址座落在平山縣三汲公社東靈山和西靈山的南麓。出土了大量青銅器,...

幾回回夢裡回中山……

文/硯龍平山猶如百變美人,隨處都會在不經意間撩動你某一處敏感的神經。作為被歷史沉埋2000多年的「神秘國度」,作為當年在強國之間縱橫捭闔的「戰國第八雄」,作為郭沫若念念不忘的 「藝術王國」,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