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三器,戰國晚期金文書法的代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戰國時期的中山,即春秋時期的鮮虞,本是戎狄部落的一支,過去有關的史籍記載很少。

1974年以來,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出中山國重要遺址,遺址座落在平山縣三汲公社東靈山和西靈山的南麓。

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其中中山王方壺、中山王鼎以及中山王圓壺合稱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行文流暢,文字精美,風格獨特,是中國古文字的精品奇葩。

銘文以中山王
鼎最多,也最精美。

銘文為刻款,體現了華美的書寫風格。

銘文章法隨勢附形,排列整齊。

從書法上欣賞:銘文綺麗多姿,典雅飄逸。

筆劃一絲不苟,線條下垂,纖細勁秀,布局均勻。

字型修長優美,重心偏上,體勢秀逸,搖曳多姿,極富裝飾趣味。

文字排列參差錯落,穿插自如。

圓轉流暢,靈動自然。

是戰國晚期金文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

從刀法上欣賞:鐫刻技巧精熟,運刀如筆。

線條刻劃生動,多姿多彩。

用刀的輕重起伏,得心應手。

行刀節奏的快慢徐疾,靈活多變。

單刀、雙刀交替使用,提按分明。

刀法曲直變化,方圓皆備。

轉折處銜接準確,變化豐富。

契刻用單刀利刃,尖入尖出,更顯爽利勁健。

線條組合上追求粗細、輕重、虛實變化。

橫、豎等主筆粗、重、實,其它副筆細、輕、虛,這就使通篇文字產生了強烈的韻律感。

一,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實物

中山王鼎拓片 局部

中山王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鐵足銅鼎,《中山王鼎》銘文字數之多,僅次於西周《毛公鼎》,在戰國銅器中更屬罕見。

銅鼎銘文的風格,按近三晉文字,字體修長,勻稱流美,裝飾意味十分濃厚,有所謂懸針篆風格,令人嘆服。

二,中山王方壺

中山王方壺實物

中山王方壺拓片 局部

該壺最受學術界珍視之處,是它的四個光平的腹壁上,用纖細的筆道、工整優美的篆書,刻下的長達四百四十八個字的銘文。

根據銘文的記載,這是一件中山國王命令其相邦(相國)鑄造的酒器。

該壺銘文云:「擇燕吉金,鑄為彝壺,節於禋〓,可法可尚,以饗上帝,以祀先王。

」意即選擇燕國優質銅,鑄造銅壺,按照禋祀的禮儀規定裝酒,用於祭祀上帝和祖先。

在銘文中說該器叫做彝壺,用來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

到了漢代,人們給這種方體銅壺起了個專名叫做「鍅」。

三,中山王圓壺

中山王圓壺實物

中山王圓壺拓片 局部

中山王圓壺為中山王的嗣王為先王所作,除歌頌先王的賢明外,還大加讚揚相邦馬賙的內外功勞。

此壺及其銘文是研究中山國歷史的重要資料。

圓壺為短頸鼓腹,兩側有二鋪首,圈足,有蓋,蓋飾三鈕,通高44.5厘米,腹徑32厘米,腹與圈足皆有銘文,腹部銘文59行、182字。

圈足上文字一行,計22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秦統一文字之前戰國文字都長什麼樣子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採用李斯建議,建立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度量衡、錢幣,連車輪走的路都統一規格,這就是著名的「車同軌,書同文」。其實春秋戰國在周代金文的基礎上,各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特色的一...

實拍一件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戰國水晶環

2018.3.3 <走進古中山國特展>戰國中山國/中山王墓水晶環/河北博物院藏中山王墓位於平山縣三汲村,出土了大批精美絕倫的珍貴文物。僅中山王一號和六號墓出土文物就達19000餘件,並以大量孤品...

神秘的「千乘之國」

光明網01-16 03:24顯示圖片□本報記者楊惠玲/文張曉峰/圖在河北博物院的北門前,有一對通體黝黑、造型奇異的巨大「神獸」,只見它們似獅似虎,但卻身生雙翼,頭部高昂,四肢有力。這是根據戰國中...

一個活在文字里的王國

在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2458個特殊的文字整齊地排列在青銅器上,如長空列陣。戰國中山國曾經消失的歷史畫面,通過鮮活的文字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轟鳴著歷史的迴響。那個神秘王國興衰的慷慨悲歌,正通過...

中山王三器欣賞

戰國時代中山國王所作銅鼎與方壺。一般將其與同出的的嗣王所作圓壺合稱"中山三器",197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三器均有很長的銘文,記載中山國的歷史,補充了文獻中的缺佚。現存河北省文物研...

「考古詞條」青銅時代 · 中山王厝鼎壺

戰國時代中山國王厝所作銅鼎與方壺。一般將其與同出的厝的嗣王(妾子)(次蟲)所作圓壺合稱「中山三器」。1977年出土於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中。三器均有很長的銘文,記載中山國的歷史,補充了文獻中的缺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