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隊說考古|鄭同修:見到了最美漆器,卻難解墓主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考古發現檔案:
  • 海曲漢代墓地位於日照市西郊西十里堡村西南約1.5公里處,曾入選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當年,為配合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墓地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搶救性發掘。

  • 這次發掘的出土文物十分豐富,主要有陶器、銅器、玉器、漆器、木器、鐵器、角器等,數量達1200餘件,特別是大量絲織品和大批精美漆木器的發現,填補了山東漢代考古史上的空白,其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實屬罕見。

  • 這對於研究漢代漆器的製作工藝和紡織手工業的發展以及產地等問題,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依據。

口述人:鄭同修,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大封土一個下面埋了幾十座墓葬

在日照市西郊,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西十里堡村。

村西南大約1公里,是一片低矮的丘陵地,日東高速公路從這裡轉了一個彎之後向東進入日照市區。

在高速公路南側,東西一溜分布著幾個大封土堆,遠遠望去,十分壯觀。

2002年春天,為了配合同三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公路所占壓的封土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儘管這次發掘已經過去了十六年,但那種整日在泥漿中清理工作的辛苦,頻繁出現塌方時的提心弔膽,面對連續大雨的無奈,還有完整墓葬破土重現和出土大批精美文物時的驚喜……種種滋味,仿佛就在昨天,歷歷在目。

關於這些神秘的封土墓,當地流傳著不少傳說。

中間的大封土,當地人稱為「王墳」,東西兩側的兩個封土分別是兩個「娘娘墳」。

傳得更神乎其神的是,在「王墳」和「娘娘墳」之間有供「王」和「娘娘」幽會的暗道,許多當地老人說他們曾親眼看見。

後來我們發掘發現,那只不過是被破壞的磚室墓的墓壁,所謂的暗道只是當地人挖開看到磚牆演繹想像的。

當地還傳說,這裡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了一件神燈,一個光棍漢子因此得了200塊大洋,蓋了房子娶了媳婦。

有意思的是,後來我們在發掘中出土了一件龜座鶴形銅燈,被村民傳為「又出了神燈」,附近的一位老太太非要到我們那看看這件「神燈」。

這次考古隊共發掘了公路占壓的一、二、三號封土,其中一、二號封土就是所謂的「王墳」和「娘娘墳」,它們的南面還有一個較小的三號封土,這是當地人不知道的,否則可能會傳成「太子墳」或「公主墳」。

另一座「娘娘墳」由於在公路占地之外,沒有發掘。

就漢墓來說,大封土下一般有一個大型墓葬,然而經過發掘我們發現,這三個封土下面都不止一個墓。

我們最先發掘的三號封土內發現了17座小墓,一、二號封土內則分別發現了31座和38座墓葬。

一號封土內的墓葬規格最高,保存最好。

像這樣幾十座墓葬埋在同一個封土中的現象,可以說是第一次發現。

封土內墓葬的下葬時間並不相同,開口位置有高有低。

墓葬的底部,有的將岩石挖下數米成為岩坑墓,有的好像懸掛在封土中間,封土頂部的墓葬已經被破壞,僅殘存墓底。

我們推測最早這些墓並不像現在看起來是一個大封土,而是每一個大封土堆內,有幾座不相連的墓葬,它們各有封土,之後依次在原有封土上不斷挖築新墓葬、修新封土,層層疊疊,經過數百年時間逐漸形成了一個大封土。

盜墓賊鑿開外棺竟然打了退堂鼓

令人擔憂的是,較大型的墓葬幾乎全被盜墓賊「光顧」過,而且盜洞都接近槨室。

一號封土最先發掘的兩座較大型墓葬,其中一座被徹底破壞,空空如也;另一座也僅有器物箱保存下來,大家的心都懸了起來。

後來我們驚喜地發現,其他墓葬的大部分盜洞沒接近槨蓋板就「停工」了。

個別盜洞雖然在槨蓋板上鑿了一個淺坑,但並沒有進入槨室。

更有意思的是,唯一的一座重棺墓,盜墓賊把槨蓋板鑿開洗劫了器物箱,並把外棺也鑿開了,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內棺。

是什麼原因讓盜墓賊半途而廢呢?我們推測,當地地下水位太高,盜墓是在水中操作,就像水下考古一樣,操作起來非常困難。

再加上,墓葬中隨葬的玉器比較少,銅器保存的質量不好,出土的主要是漆器,盜墓賊不太感興趣,他們想要的東西很少,很多便半途而廢了。

發掘進入5月份,墓葬開始接連不斷露出,但雨季也比往常提前了許多。

墓地本來地下水位就高,清理難度很大。

經常下大雨引起的頻繁塌方,更讓人整天提心弔膽。

奇怪的是,每當規模大、保存好的墓葬臨近清理或正在清理時,就開始變天下雨。

那年5月26日,保存最好的125號墓開棺。

此前,這座墓的第一層槨蓋板已經取掉。

那天清晨六點半,大家到達現場。

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我們揭取槨蓋板和棺頂蓋板後,發現槨室內並列的雙棺和頭箱都浸泡在水中,只有棺頂露出水面。

頭箱內放置了大量漆器、木器和陶器。

南棺東側端板已開裂,北棺完好無損。

抽掉積水後,清理工作從頭箱開始。

由於文物太多,根本沒下腳的地方,大家只好趴在邊上一件件向外提取:完整的大漆案、木虎子、漆衣陶壺、一摞摞漆衣陶耳杯……在場圍觀的群眾發出陣陣驚嘆聲,「考古隊這次可發了」。

南棺端板已經開裂,裡面的漆器漂移散亂,人骨架更是朽沒了。

北棺是運到室內清理還是現場清理,我們一時拿不定主意。

最後決定現場打開看看。

我們準備好了塑料薄膜、膠帶等物品,隨時準備密封。

同時聯繫工程部門機械清理出一條通道,並聯繫好運輸車輛,做好一旦不宜現場清理就立即起運室內的準備。

開棺工作非常緊張,大家連吃飯、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開棺並不容易,棺木扣合嚴密,蓋板又非常沉,十幾個人連撬帶拖才把蓋板移開。

讓我們驚喜的是,棺內沒有積水,絲織品下顯現出人形,好像有屍體存在。

我們當即決定立即密封、起運室內。

令人焦心的是,本來晴朗的天空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

在運往日照市博物館途中,天空電閃雷鳴,下起了暴雨。

直到順利卸車進入室內,天空又放晴了,真像故意給我們製造緊張氣氛似的。

室內清理時發現,這一棺木的擋板和底板是一整根木頭鑿成的,棺內只保存了人骨架。

出土的西漢絲織品非常精美,這是山東地區發現的第一批漢代絲織品。

我們揭取的最大一塊長2.6米、寬近1米,上面有精美的刺繡花紋圖案。

大部分絲織品呈咖啡色,平素無紋,具有一定柔韌性,初步看大多屬於絹類。

我們還清理出了鳩杖、弓、梳篦等20餘件文物。

此外,還有甜瓜種子和其他植物種子,墓主人死前應該剛吃過甜瓜。

兩個年號的竹簡三個姓的銅印章

時間緊、任務重,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發掘,我們共發掘墓葬90座,其中17座磚室墓大部分被破壞,其餘是木槨室,基本保存完整。

這處墓地有一些特殊的埋葬習俗,對學術界研究漢代葬俗頗有啟發價值。

這裡的棺材各式各樣,除一整根木頭鑿出來的獨木棺外,有的還採用鉚榫結構,整個棺槨沒有使用一個鐵釘。

極個別墓葬棺材沒有底板,棺槨沒有使用棺釘,也沒有榫鉚結構,那人是怎麼下葬的呢?這些都值得研究。

這裡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有陶器、銅器、玉器、漆器、木器、鐵器、角器等1200餘件。

其中以近500件漆器最為精美,漆器中有各種奩盒,也有盤、耳杯、卮、案、尊、碗等日常用品。

像雙層五子奩、七子奩、長方盒、卮形杯、耳杯以及大量精美梳篦等,不僅完好無損,而且色彩依舊艷麗,光彩照人。

這些漆器做工精美,紋飾以各類雲紋為主,無論簡練或繁縟,線條都纖細流暢,紋飾中還能看到珍貴異獸。

鑲嵌的動物造型栩栩如生,有的嵌金,有的則嵌銀、嵌銅,顯得十分高貴華麗。

這批漆器一直在修復保護,直到去年才全部脫完水,修復得非常漂亮,就像新的一樣。

這批漆器很可能就是在山東當地做的。

這類高規格的漆器一般是貴族才能享用的。

富比王侯的墓主人究竟是什麼身份?從墓葬結構和出土文物初步觀察,木槨墓葬的時代約從西漢早期到東漢時期;磚室墓葬的時代約從東漢晚期到魏晉時期。

海曲墓地所處地在西漢時期屬於琅邪郡海曲縣,墓地西北大約1公里處就是漢代海曲縣城的所在地。

這個墓地里沒有大墓,最大的一座也只有5米多長,我們推測墓主人身份級別不會太高,頂多是海曲縣的縣令和他的親屬。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枚竹簡很有意思。

竹簡上殘存有「天漢二年城陽十一年」的紀年文字。

竹簡記載的內容主要是干支,一般被稱為歷譜。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是漢武帝的年號,城陽十一年應該是漢代城陽國的郡國年號,這兩個年號同時出現是非常罕見的。

海曲縣本屬於琅邪郡,與漢代城陽國毗鄰。

我們推測這個墓地可能和城陽國也有一定關係,這對研究城陽國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批墓地中還出了好幾枚印章,其中一枚銅章上有「公孫昌」三個字,可能是墓主人的名字。

還有一枚印章為龜形,印文多達16字,4字為一句。

從印文內容分析,是一些吉祥用語,既不是官印也不是私印,相當於現代的「閒章」,這樣的印章當時連一些專門研究漢代印章的專家也沒見過。

此外,還有三枚私印,上面的字跡清晰可辨,分別是「淳于唐」「從光」「從慶」,加上「公孫昌」,一片墓地出了三個姓。

按理說,相鄰連成一片的墓地應該為家族墓地,但為什麼一號封土會出現不同的姓呢?由於屍骨已經朽沒了,我們沒法判斷墓主人的性別。

還有兩個並排的墓,過去一般認為應是夫妻關係,但這兩個墓出的印章分別為「從光」、「從慶」,漢代講究同姓不婚,從名字來看更像父子或兄弟。

海曲墓地的發掘顛覆了過去一些傳統認識,給我們新的啟發。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范佳

(壹點號 人文齊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你見過這麼古代人的棺材嗎?

古代海曲漢墓發掘出土陶、銅、漆、木、竹、玉、鐵、角器等隨葬品。其中發掘出的500件漆木器,是山東考古史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據介紹,海曲漢代墓地因墓葬保存完好、出土文物精美、埋封方式...

馬王堆漢墓: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上)

馬王堆位於芙蓉區五里牌,這裡地面殘存兩個東西相連的土堆,平地兀立,中間連接,形狀似馬鞍,故又名「馬鞍堆」。據北宋《太平寰宇記》一書記載,馬王堆為西漢時分封至長沙的長沙王劉發安葬其父親漢景帝的兩個...

成都「老官山」漢墓葬俗特殊:木槨鋪滿棕墊

昨日下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報了今年成都最為重大的一個考古發現:在金牛區天回鎮、成都地鐵三號線建設工地的「老官山」漢墓,經過一年多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一批重要文物:其中,920餘支(編號數...

海昏侯墓考古記

它被列入2015年國家重大考古項目,定為「江西第一號考古工程」。墓葬挖掘引發民眾持久的熱情,去年以來現場每天都有人流前來窺探,現場監控非常嚴密,外圍設有警務站,從大門進入墓室要經過逐層審批並佩戴...

山東日照市海曲2號墩式封土墓

內容摘要: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摘要】2002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山東省日照市海曲墓地的三個墩式封土墓。隨葬品有陶器、銅器、鐵器和漆器等。根據地層關係、墓葬形制、隨葬品的組合與特徵等推...

青銅豆刻字 最早「南昌」現身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目前已經發掘了海昏侯和侯夫人墓兩座主墓(主墓周圍有祠堂、寢、便殿、廂房和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等),並出土了1萬餘件文物。另外,還出土了10餘噸五銖錢約200萬枚,相當於現在的50公...

南昌海昏侯墓創下考古史上多個第一

經五年發掘,南昌漢代海昏侯墓揭開神秘面紗,創下考古史上多個第一一個盜洞的發現,打破了小村的寧靜,一個及時的報警電話,揭開了2000年前侯國的神秘面紗。經過五年的搶救性科學考古發掘,一位歷經王、帝...

鮮為人知!鹽城三羊墩漢墓曾出土漢代米酒

 本報近期連續刊登城南老墩子舊址尋訪,特別是原市博物館考古專家王愛東介紹頭墩的報導後,讀者賈先生等對老墩子考古舊事很感興趣,希望了解詳情。近日記者再次採訪王愛東,請他回憶三羊墩和二墩的考古往事,...

集寧路古城遺址旗杆 山墓地出土元代石棺

光明網04-11 00:24顯示圖片◎記者張昊文本報訊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4月10日發布消息稱,日前在集寧路古城遺址旗杆山墓地出土了元代石棺,並進行了室內開棺清理。 據悉,該石棺共清理出土絲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