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地區出土紅山文化玉器探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赤峰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西遼河流域史前考古學文化之一,在出土的遺物中玉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從目前已發表的資料看,有明確出土地點的紅山文化玉器集中在遼寧朝陽地區和內蒙古赤峰地區。

赤峰地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為研究紅山文化時期玉文化的發展狀況、社會經濟、宗教信仰、喪葬習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中圖分類號:K87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6-0001-07

赤峰位於內蒙古東南部,下轄的旗縣區有翁牛特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魯科爾沁旗、克什克騰旗、敖漢旗、喀拉沁旗、林西縣、寧城縣、紅山區、松山區、元寶山區。

赤峰是紅山文化最早的發現地,也是紅山文化命名地。

赤峰地區紅山文化遺蹟、遺物非常豐富,其中玉器是重要的遺存之一 。

本文依據目前已發表的考古資料、研究成果,對赤峰地區各旗縣區內有明確出土地點的紅山文化玉器進行分析,進一步認識紅山文化玉器的特點及歷史文化價值。

一、赤峰地區紅山文化玉器的出土狀況

從目前已發表的考古發掘、調查資料及研究成果看,在赤峰地區經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博物館館藏且有明確出土地點的紅山文化玉器很多,分布在各旗縣區,具體情況如下:

翁牛特旗出土的玉器主要有三星他拉出土碧玉龍1件。

①烏丹鎮東柺棒溝出土黃玉龍1件。

②海金山遺址出土長方形飾1件、角形飾1件、勾形飾1件。

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玉器較多,④有玉豬龍1件、玉鴞2件、玉鳥1件、玉蠶4件、三聯璧1件、勾雲形器1件、玉珠68件、鉤形器1件、玉斧2件、巴林石管2件、巴林石紡瓜2件、碧璽魚1件,共計八十多件。

羊場出土玉豬龍1件。

⑤巴彥漢蘇木查日斯台出土獸形器1件。

⑥幸福之路蘇木查干寶力格出土玉蠶1件。

⑦巴顏他拉蘇木蘇達勒出土人面形器1件。

⑧巴彥他拉蘇木蘇達勒出土勾雲形器1件。

⑨查干諾爾蘇木出土勾雲形器1件。

⑩查干沐淪蘇木出土箍形器1件。

○11巴彥查干蘇木出土箍形器1件。

○12大板鎮西哈日毛都出土玉斧1件,○13巴彥他拉蘇木高勒艾勒出土玉斧1件。

○14

巴林左旗楊家營子鎮葛家營子村出土箍形器2件。

○15十三敖包鄉尖山子村劉家屯出土玉豬龍1件。

○16友好村發掘出土玉錛1件、玉管1件、巴林石環1件、巴林石圓形飾5件。

○17

克什克騰旗土城子天寶同出土箍形器1件。

○18好魯庫出土玉棒1件、玉斧1件。

○19南台子遺址發掘出土玉玦2件。

○20

敖漢旗薩力巴鄉乾飯營子出土玉豬龍1件。

○21牛古吐大五家村出土玉豬龍1件。

○22下窪河西出土玉豬龍1件。

○23敖音勿蘇鄉燒鍋地出土箍形器1件。

○24薩力巴鄉烏蘭召村出土玉蟬1件。

○25敖音勿蘇燒鍋地村出土玉管1件。

○26雙井鄉董家營子出土蚌形飾1件。

○27長勝鎮北泡子沿出土玉斧1件。

○28牛古吐鄉千斤營子出土玉斧1件。

○29大甸子鄉大瓜翅出土箍形器坯料1件。

○30豐收鄉駱駝營子小東山出土箍形器內芯1件。

○31草帽山遺址發掘出土玉璧1件、玉鐲2件。

○32

阿魯克爾沁旗巴彥塔拉蘇木巴彥諾爾出土玉斧1件。

○33

喀拉沁旗四十家子鄉台子村出土玉斧1件。

○34

林西縣老虎石溝東隊後山出土玉管1件。

○35大營子鄉土廟子村出土玉鑿1件。

○36五四公社水泉大隊出土玉錘形器1件。

○37

松山區大廟鎮出土箍形器1件。

○38

據統計,目前紅山文化玉器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所獲玉器共計300餘件。

{39}在赤峰地區經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博物館藏且有明確出土地點的玉器主要分於七旗、一區、一縣,數量超過130餘件,約占目前紅山文化玉器總數的三分之一。

從玉器出土狀況看,赤峰地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以徵集、採集的為主,考古發掘出土的數量很少。

儘管如此,這些玉器對研究紅山文化玉器的分布範圍、玉器的種類、形制、工藝及紅山文化時期社會發展狀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二、赤峰地區紅山文化玉器的種類及形制特點

(一)玉器的種類

紅山文化玉器的分類根據玉器造型特徵及使用功能的不同,可分為裝飾類、工具或武器類、動物類、人物類、特殊類、其它類,○40赤峰地區出土的玉器也涵蓋了這些類型。

裝飾類玉器有玉玦、玉鐲、玉管、玉珠、長方形飾、角形飾、蚌形飾及巴林石環、巴林石管、巴林石圓形飾等,工具類玉器有玉斧、玉錛、鉤形器、棒形器及巴林石紡瓜等,動物類玉器有玉龍、玉鴞、玉鳥、玉蠶、玉蟬、獸形器及碧璽魚形器等,特殊類玉器有箍形器、勾雲形器、玉璧、三聯璧等,人物類玉器有玉人面形器,其它類主要是玉箍形器坯料和玉箍芯。

玉器種類多樣,題材豐富,造型各具特色。

(二)玉器的形制

裝飾類玉器的形制特點:

裝飾類主要有玉玦、玉鐲、玉管、玉珠、長方形飾、角形飾、蚌形飾及巴林石環、巴林石管、巴林石圓形飾等。

圖一 紅山文化裝飾類玉器

1.敖漢旗草帽山7號墓出土玉鐲 2.巴林右旗蘇達勒出土玉管

3.巴林右旗斯台出土扁圓形玉珠正面、背面

4、5、6翁牛特旗海金山出土長方形飾、角形飾 勾形飾

7.敖漢旗雙井鄉董家營子出土蚌形飾

玉玦2件,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遺址7號墓發掘出土,○18形制為圓環形,一側有一個缺口。

一件內徑6.5、外徑8.3厘米,另一件內徑3.4、外徑5厘米,出土時位於墓主耳部兩側,應是耳飾,是目前考古發掘所見唯一成對出土的紅山文化時期的玉玦。

玉鐲4件,敖漢旗草帽山遺址7號墓發掘出土1件,1號墓發掘出土1件。

阿魯科爾沁旗蕎麥他拉鄉出土2件。

其中敖漢旗草帽山遺址7號墓出土的玉鐲形制較大(圖一:1),白色玉,外徑7.8、內徑6.1-6.3、厚0.6厘米。

鐲體內緣厚外緣薄,內緣弧直,橫截面為三角形。

1號墓出土的玉鐲已殘。

玉管4件,為圓柱狀,中部有對鑽孔,通體打磨,光素無紋。

分為兩種形制:Ⅰ型玉管1件,管的兩端一側磨平,另一側圓弧。

敖漢旗敖音勿蘇燒鍋地村出土,黃色玉,器長6.2、直徑2.3、最大孔徑1.4厘米。

Ⅱ型管3件,管的兩端一側平直,另一側傾斜。

巴林左旗友好村3號墓發掘出土1件,林西縣老虎石溝東隊後山出土1件,巴林右旗巴彥塔他拉蘇木蘇達勒出土1件。

巴林左旗友好村3號墓出土的玉管,淺灰色玉,器長6.3厘米。

巴林右旗巴彥塔他拉蘇木蘇達勒出土1件(圖一:2),黃色玉,體長2.3、直徑1.5、內孔徑0.5厘米。

玉珠68件,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黃色玉,有圓形、半圓形、扁圓形三種形制,最大直徑2.48厘米,最小直徑1.27厘米,均為素麵。

除圓珠形外,均有一圓弧面和齊平面,在齊平面上有斜對鑽孔。

圓形玉珠2件,直徑1.5-2厘米,鑽孔處略平,有一對鑽孔。

半圓形玉珠54件,平面直徑1-2.2厘米,厚0.9-1.7厘米,一面為圓弧形,另一面略平,個別略有內凹,平面處有斜鑽對穿孔,其中10件平面對鑽處可見螺旋紋。

扁圓形玉珠12件,直徑0.8-2.5、厚0.4-0.8厘米,一面呈扁圓弧形,另一面平齊,有斜對鑽穿孔(圖一:3)。

長方形飾1件(圖一:4),翁牛特旗海金山出土,淡綠色玉,長4.3、寬2.8、厚0.4厘米。

長方形片狀,上端一角稍殘,通體磨光,上端中間偏右對鑽一孔。

角形飾1件(圖一:5),翁牛特旗海金山出土,淡綠色玉,器長2.7、上部寬2.3、厚0.3厘米,形如角,上端寬,下端漸收,一側捲起如勾,通體磨光,上端兩側各鑽一孔。

勾形玉飾1件(圖一:6),翁牛特旗海金山出土,淡綠色玉,徑6.2、厚0.6米。

彎如勾呈C形,上端較寬,有一對鑽孔,下端漸收成尖狀,兩端皆殘。

蚌形飾1件(圖一:7),敖漢旗雙井鄉董家營子出土,青綠色玉,兩側均殘斷,殘長9、最寬4.7、厚0.45厘米。

呈蚌殼狀,上下緣圓鈍,上下端近邊緣處各有一單面鑽孔。

巴林石環1件,巴林左旗友好村1號墓發掘出土,巴林紅花彩石,圓形,外徑7.2、內徑4.5、厚0.4厘米。

出土時已殘斷,內緣厚外緣薄,內緣弧直,橫截面為三角形。

巴林石管2件,均為那斯台遺址出土,圓柱狀,其中1件長1.9、直徑0.5厘米。

巴林石圓形飾5件,巴林左旗友好村1號墓發掘出土4件、6號墓發掘出土1件,均為巴林凍石,圓形,中部有一小孔。

1號墓出土較大的1件直徑2.1厘米,較小的1件直徑1.4 厘米。

工具類玉器的形制特點:

工具類玉器有玉斧、玉錛、鉤形器、棒形器及巴林石紡瓜等。

圖二 紅山文化工具類玉器

1.克什克騰旗好魯庫出土玉斧 2.敖漢旗牛古吐鄉千斤營子出土玉斧

3.林西縣大營子鄉土廟子出土玉鑿 4. 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勾形器

5.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巴林石紡瓜

玉斧9件,外形為長方扁體,中部微鼓,頂窄,刃寬,弧刃,通體磨光。

有兩種形制:Ⅰ型玉斧6件,器形較小,體長小於15厘米,兩側斜直,弧背,弧刃。

克什克騰旗好魯庫出土1件,阿魯克爾沁旗巴彥塔拉蘇木巴彥諾爾出土1件,翁牛特旗廣德公小窪子村出土1件,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1件、大板鎮西哈日毛都出土1件、巴彥他拉蘇木高勒艾勒出土1件。

其中克什克騰旗好魯庫出土的玉斧器形較小,碧玉,長方扁體,體長7.7、寬1.4-2.8、厚0.8厘米。

刃部有崩口(圖二:1)。

Ⅱ型玉斧3件,器體較大,體長在15厘米以上,兩側豎直,弧背,弧刃,刃部有使用痕跡。

敖漢旗牛古吐鄉千斤營子出土1件、長勝鎮北泡子沿出土1件,喀拉沁旗四十家子鄉台子村出土1件。

其中敖漢旗牛古吐鄉千斤營子出土玉斧,墨綠色玉,有灰白相間的條狀紋理,器形較大,長25、最寬8、刃寬7.1厘米(圖二:2)。

棒形器1件,克什克騰旗好魯庫出土,深綠色玉,不規則錐狀,頂端微殘,通體磨光,體長29.8、直徑3.5厘米。

玉錛1件,巴林左旗友好村1號發掘出土,淺綠色玉,平面呈梯形,長5、寬3.1厘米,刃部略斜,通體磨光。

玉鑿1件(圖二:3),林西縣大營子鄉土廟子村出土,黃綠色玉,體呈長方形,長6.8、寬2.4-3.9、厚1厘米。

上窄下寬,頂微殘,單面刃,刃部鋒利,通體磨光。

玉錘形器1件,林西縣五四公社水泉大隊出土,深綠色玉,亞腰形,體長13.4、柄寬6.2、柄厚4厘米,錘頭寬7.6、頭厚6.2厘米。

勾形器1件(圖二:4),那斯台遺址出土,綠色玉,體呈長條直柄形,長6.8、寬2.5、厚1厘米。

前端彎呈勾形,上有一減地形成的較寬勾形,勾體與柄之間有兩道隆起的平行凸棱紋。

柄端邊緣磨薄,有一對鑽小圓孔。

巴林石紡瓜2件,那斯台遺址出土,通體光素。

1件為橢圓形,長1.6、寬1.1厘米,中間鑽一圓孔,1件為桂葉形(圖二:5),長4.1、寬1.6厘米。

動物類玉器的形制特點:

動物類玉器有玉龍、玉鴞、玉鳥、玉蠶、玉蟬、獸形器及碧璽魚等。

玉龍8件,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型器,出土的數量較多,有C形和玦形玉豬龍兩種形制。

C形玉龍2件,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1件、翁牛特旗東拐梆溝出土1件。

龍體呈C形,頭尾相距較遠,頭部刻劃紋飾,頸部有長鬣,通體光素,體中部有一鑽孔。

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龍墨綠色玉,體呈C形(圖三:1),通高26、鬣長21厘米。

頭部為豬首,雙眼突起呈菱形,鼻端截平,雙鼻孔對稱呈圓形,嘴緊閉,吻部前伸,下額和頭頂有細密的網格紋,頸脊長鬣聳立,彎曲上卷。

體中部有一個對穿孔。

東拐梆溝村出土的玉龍體呈C形(圖三:2),黃綠色玉,形制與三星他拉玉龍相似,體高16.8、鬣長7.5厘米。

玉豬龍6件,體呈玦形,頭部較大,面部刻劃紋飾,體光素無紋,首尾距離較近,或斷開或相連,背或頸部有一穿孔。

分為兩種形制:Ⅰ型玉豬龍1件,首尾相連,未完全斷開。

巴林右旗羊場額爾根勿蘇木出土(圖三:3),墨綠色玉,夾雜黃褐色斑點,體高16.3、寬11.5、厚3.9厘米,中心大孔徑3-3.4厘米,頸部孔徑0.8厘米。

頭部雙耳豎立,大圓眼,圓形鼻孔,嘴前伸,上有陰刻線表示皺紋,體蜷曲光素無紋,頸部有一個對穿鑽孔。

Ⅱ型玉豬龍5件,首尾完全斷開,敖漢旗牛古吐鄉大五家村西出土1件、薩力巴鄉乾飯營子出土1件、下窪鎮河西出土1件,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鄉尖山子村出土1件,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1件。

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鄉尖山子村出土的玉豬龍(圖三:4),乳白色玉,有黑色紋理和斑點。

通高8.5、寬6.2、中心孔徑2.68、頸部小孔徑0.64厘米,龍體蜷曲,首尾分開。

頭部雙耳豎起呈圓弧形,雙眼為扁圓形,眼周飾瓜子形圈,長鼻孔,嘴巴微張,吻部微凸。

龍體光素無紋,頸部有一個對穿孔。

背部有兩個刻畫符號,陰文深1-0.5毫米,其意不明。

玉鴞2件,均為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形制為扁體,雙翅展開,雙爪並列作攀附狀,頭部五官及翅膀等部位刻劃線條簡練,背部有穿孔。

其中一件玉鴞淡黃色玉,體高4.4、寬4.6、厚1.7厘米(圖三:5)。

頭呈倒三角形,圓眼凸起三角形喙向下凸出。

雙翅展開,上有三條方轉陽文表示羽翅。

腹部豐滿微鼓,爪呈半圓形上四條陰線作攀附狀。

背部較平,上端近頂部有三個相通的穿孔。

玉鳥2件,均為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

有兩種形制:Ⅰ型玉鳥1件,為扁體,淡黃色玉,通高2.5、寬3、厚0.68厘米(圖三:6)。

頭呈倒三角形,圓眼凸起,喙朝下。

雙翅展開,上飾較寬的減地、較粗的陽紋。

尾部呈扇形,尾上有兩條凸起的陽紋。

腹部微鼓,腹下方有一個三角形凹窩表示鳥爪。

脊背隆起,背面靠近頭部有一豎向對鑽孔。

Ⅱ型玉鳥1件,白色玉,體呈玦形,首尾斷開。

通高5.5、寬4.8、厚1.1厘米(圖三:7)。

玉鳥頭部尖喙朝下,眼為兩個陰刻的圓圈,翅朝下呈尖狀,頸肩處有一個對穿小孔,鳥體光素無紋。

圖三 紅山文化動物形、人物形玉器

1.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C形玉龍 2.翁牛特旗東拐梆溝出土C形玉龍

3.巴林右旗羊場額爾根勿蘇木出玉豬龍 4.巴林左旗尖山子出土玉龍

5.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玉鴞 6.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玉鳥 7.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玦形鳥 8.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Ⅰ型玉蠶 9. 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碧璽魚 10.巴林右旗蘇達勒出土人面形器

玉蠶6件,均為黃綠色玉,圓雕,體呈圓柱體,前端較粗,為圓形或橢圓形面,其上浮雕圓形眼,腹部有減地起棱的凸弦紋,尾部下彎。

分為兩種形制:Ⅰ型玉蠶2件,頸部下方有雙翅,均為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形制相似。

其中一件長7.8、寬3.3、厚2.6厘米(圖三:8),頸部有一個橫穿對鑽孔。

Ⅱ型玉蠶4件,頸部下方無雙翅,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2件、幸福之路蘇木查干寶力格出土1件,敖漢旗薩力巴鄉烏蘭召村出土1件。

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的一件玉蠶形體較大,體長9.3、寬3.8厘米,兩眼間有一鑽孔直透尾端,頸部有一橫穿對孔同縱向鑽孔交插。

玉蟬1件,敖漢旗薩力巴鄉烏蘭召村出土,黃綠色玉,體呈彎月形,長2.9、寬1.7、厚0.8厘米。

頭部為一斜面,陰刻淺圓形眼。

頂端有兩個對稱的小豁口,代表觸角,兩側有隱約的羽翅。

近頭部有一橫向對鑽孔。

碧璽魚1件,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蔥白色,扁圓錐形,體長4.3厘米(圖三:9)。

頭大尾尖,頭頸部有一周陰刻線,似魚腮,雙目為對鑽圓孔。

體一側刻一條寬陰線,另一側為兩條陰線,似魚翅,尾端變細呈鈍尖狀。

獸形器1件,巴林右旗巴彥漢蘇木出土,碧玉,黃綠中泛黑色斑點紋理。

體呈長條形扁平狀,似虎形,長8.9、寬2.5、厚0.5厘米。

頭上有一扁耳,尾端扁寬。

中部較厚,一面中段刻四道斜陰線,下為兩道弧形陰線,另一面刻三角形陰線,腹上部正中有一個對鑽孔。

人物類玉器的形制特點:

人物類玉器有人面形器1件,巴林右旗巴顏他拉蘇木蘇達勒出土,深綠色玉,表面有大面積白色沁斑,器長4.3、寬3.9、厚1.1厘米(圖三:10)。

額頭頂部中間有一凹槽,陰線刻劃面部邊緣輪廓。

眼凸起,陰線刻雙眼輪廓。

鼻子為凸起的三角形,鼻孔下端有扁長條凹槽,嘴左側傾斜刻出彎曲的月牙形凹槽,下顎略收。

背面無紋飾,有一個斜對鑽孔。

特殊類玉器的形制特點:

特殊類玉器有箍形器、勾雲形器、玉璧、三聯璧等。

箍形器7件,器形為扁圓筒狀,一端平口,另一端斜口,斜口外敞,通體光素無紋。

分為兩種類型:Ⅰ型箍形器1件,體高小於孔徑,松山區大廟鎮出土,白色玉,體高2.1-3.8、直徑7厘米(圖四:1),體部有殘。

Ⅱ型箍形器6件,體高大於孔徑。

克什克騰旗土城子天寶同出土1件,巴林左旗楊家營子鎮葛家營子出土2件,巴林右旗巴彥查干蘇木出土1件、查干沐淪蘇木徵集1件,敖漢旗敖音勿蘇鄉燒鍋地出土1件。

巴林右旗巴彥查干蘇木出土的箍形器形制最大,墨綠色玉,通高19-11.5、直徑8.67-7.62、壁厚0.75-0.6厘米(圖四:2)。

敖漢旗敖音勿蘇鄉燒鍋地出土1件箍形器(圖四:3),黃色玉,通高15.2、最大徑9.4厘米,斜口部有殘,內壁有線具切割的弧形痕跡。

勾雲形器3件,器形為扁平板狀,中部有一個或兩個勾雲狀鏤空,左右兩側有對稱的勾角,器表用寬陰線或瓦溝紋進行裝飾。

分兩種形制:Ⅰ型勾雲形器2件,器體中部位有一個勾雲形鏤空。

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1件,淡黃色玉,外廓為長方形,器長18.2、寬11厘米(圖四:4)。

器體中部有一個勾雲形鏤空,體兩側有上下平行左右對稱的勾角,上部勾角朝上,下部的勾角向下。

器體上部邊沿有兩個鑽孔,兩孔附近各有一個向上的小平突。

器體下部邊沿有三個向下的小平突。

器體正面按器物的形制琢磨出凹凸分明的寬陰線進行裝飾。

巴林右旗巴彥他拉蘇木蘇達來嘎查出土1件勾雲形器,深綠色玉,器體近方形,高11.8、寬12.5、厚0.8厘米(圖四:5),器體中部有一個勾雲形鏤空。

上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向上的勾角,上部邊緣居中有一鑽孔。

器體左右兩側有一向下的垂飾,上飾凸棱弦紋。

器體下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向下的勾角,兩勾角間有兩個尖狀突。

器表有瓦溝紋裝飾。

Ⅱ型勾雲形器1件,器體中部有兩個對稱的勾雲形鏤空。

巴林右旗查干諾爾蘇木出土,白色玉,器體為長條片狀,器長12.2、寬4、厚0.4厘米,(圖四:6)。

器體中上部有兩個左右稱的勾雲形鏤空,兩勾雲之間有2個鑽孔。

器體左右兩側有一凸起,其上雕一橫向窄條形鏤空。

器體上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向上的勾角,上部邊緣中間處有1個小鑽孔。

器體下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向下的勾角,下部兩勾角之間有五組齒狀突。

器表磨出與卷勾走向相同的瓦溝紋。

器體有殘斷、綹裂,在其中一勾雲殘缺處有2個鑽孔。

因器體中部左右對稱的兩個鑽孔似眼睛,下部的齒狀突像牙齒,Ⅱ型勾雲形器也稱「帶齒類獸面形器」。

玉璧2件,片狀,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形制。

敖漢旗草帽山遺址1號墓出土1件玉璧,體呈方形,器表有土沁黑灰斑點,長9.9、寬9.4、中部孔徑3.8-4.1、厚0.3-0.5厘米(圖四:7)。

通體磨光,一側邊緣中部有一小穿孔。

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1件,為長方形三聯璧,黃綠色玉,器長11.8、高3.8、孔徑1.7厘米、厚0.56厘米(圖四:8)。

下端呈弧拱型,上端平直,器身有三個並列的圓孔,三璧之間以兩條豎向寬陰線相隔,陰線頂端各有一個小鑽孔。

圖四 紅山文化特殊類玉器

1.松山區大廟鎮出土箍形器 2.巴林右旗巴彥查干蘇木出土箍形器

3.敖漢旗敖音勿蘇鄉燒鍋地出土箍形器 4.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土勾雲形器

5.巴林右旗蘇達來出土勾雲形器 6.巴林右旗查干諾爾蘇木出土勾雲形器

7.敖漢旗草帽山遺址出土方形玉璧 8.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出三聯璧

其它類玉器的形制特點:

其它類主要主要是玉箍形器坯料和玉箍芯。

1 2

圖五 其它類玉器

1.敖漢旗大甸鄉大瓜翅出土箍形器坯料

2.敖漢旗豐收鄉駱駝營子小東山出土玉箍芯

箍形器坯料1件,敖漢旗大甸鄉大瓜翅出土,碧綠色玉,通高16.7、最大徑12、最小徑7厘米(圖五:1)。

橢圓扁體狀,一端平,一端斜,為箍形器的雛形,斜面有打擊後的切割痕,下端磨平後又打擊出一橫槽。

箍形器內芯1件,敖漢旗豐收鄉駱駝營子小東山出土,深綠色玉,通長11、最寬6厘米(圖五:2)。

形制為亞腰形,兩側內弧,一端較窄,一端較寬,通體磨光。

玉箍芯上有線割的弧線痕,還有一縱向凹槽,一端較尖,尖端有兩處圓窩。

通過對玉器種類及形制的分析,可以看到赤峰地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種類較多,題材豐富,造型獨特,形制規範,玉器雕琢及使用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三、赤峰地區紅山文化玉器的雕琢工藝

紅山文化玉器種類多,器形豐富,雕琢技法成熟,玉雕工匠掌握了較高的辨玉、琢玉技術,具體體現在玉料的選擇和雕琢技法方面。

在玉料選擇方面,通過考古學和地質學專家對出土玉器的鑑定及西遼河流域玉礦資源的調查可知,目前赤峰地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以透閃石軟玉為主,少數是巴林石,只有一件碧璽。

○41透閃石軟玉類玉器數量多,不僅繼承了本地區興隆窪文化玉器的傳統,而且玉器種類增加,器形豐富,玉文化在紅山文化時期出現了進一步發展的趨勢。

在玉器雕琢工藝方面,紅山文化時期玉雕工匠已熟練掌握了多種技法雕琢玉器,主要有琢磨毛坯、圓雕、片雕、透雕、掏膛、鑽孔、刻劃紋飾、拋光等。

琢磨毛坯即據玉器題材和造型特點,對玉料進行初步打磨,雕琢出器物的雛形。

目前已知的實物資料主要是敖漢旗大甸鄉大瓜翅出土的箍形器坯料(圖五:1),形制為橢圓扁體,斜面打擊後切割,下端磨平後又打擊出一橫槽,已琢磨出箍形器的外形,對研究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有重要價值。

圓雕是三維立體雕塑的技法,寫實性較強,可從不同角度看到器物的各個側面。

紅山文化玉器中,圓雕玉器種類較多,比如,動物形玉器有玉龍、玉鴞、玉鳥、玉蠶、玉魚等(圖三:1-9),工具類玉器有玉斧、玉錛、棒形器、鉤形器、紡瓜等(圖二)。

動物類玉器造型生動、形象,多刻劃簡約的紋飾,工具類以幾何形為主,多光素無紋。

片雕玉器器體較薄,為平板狀,主要有勾雲形器、玉璧、 三聯璧(圖四:4-8)等,種類不同,造型各異。

勾雲形器器表刻劃簡潔的紋飾,造型抽神秘,玉璧、三聯璧器表光素無紋。

透雕也稱鏤雕,紅山文化玉器中透雕技法主要見於勾雲形器(圖四:4-6),在器體中部鏤空勾雲形,對玉器的造型起到點睛作用。

鑽孔指的是玉器上的孔洞,有單面鑽孔、雙面對鑽孔、斜對鑽孔等。

單面鑽孔有蚌形飾邊緣的小孔、箍形器下端平口兩側的小孔,對鑽孔主要位於玉龍頸部、玦形鳥的頸部、玉蠶的頸部等,斜對鑽孔主要位於玉鳥、玉鴞、人面形器的背面。

鑽孔工藝雖然簡單,但在器物上的位置不同,形制有差別,都是經過精心設計,鑽孔也是玉器雕琢工藝的一個組成部分。

掏膛指的是玉器上較大的空膛,這種技法主要用於箍形器。

箍形器器體中部為一上下貫通的空膛(圖四:1-3),通過對箍形器器壁觀察,掏膛主要是運用線切割技術在箍形器的坯料上將內芯取出。

敖漢旗敖音勿蘇鄉燒鍋地和巴林右旗查干沐淪蘇木出土的箍形器內壁上有線切割的弧形痕跡,在敖漢旗豐收鄉駱駝營子小東山出土的箍形器內芯上也有線割的弧線痕(圖五:2),同時還有一縱向的凹槽,一端較尖,尖端有兩處圓窩,應為掏膛時取芯最初的切割點。

紋飾是玉器表面的裝飾紋樣。

紅山文化玉器紋飾有陰線、陽紋、瓦溝紋等。

比如,在三星他拉玉龍頭頂部和下顎用陰線刻細密的網格紋進行裝飾(圖三:1),玉豬龍頭部眼睛、鼻子及面部的皺紋多用陰刻弧線雕出(圖三:3-5)。

玉蠶腹部有較細的平行陽紋(也稱凸弦紋)表示腹節。

瓦溝紋主要是在勾雲形器的器表以寬減地的形式表現出來。

紋飾主要用於動物形玉器及勾雲形器,線條簡潔,對器物的造型起點睛的作用。

拋光指的是玉器雕琢成形後,對器表進行打磨,使玉器表面光滑平整。

紅山文化玉器的器表都經過拋光處理,打磨精細,器表溫潤、光潔。

紅山文化時期玉雕工匠通過琢磨毛坯、圓雕、片雕、透雕、掏膛、鑽孔、刻劃紋飾、拋光等方法雕琢玉器,技法嫻熟,工藝完備,為玉雕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四、赤峰地區紅山文化玉器的歷史價值

赤峰地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從其來源看,多數為採集徵集品,玉器種類多,分布範圍廣,對認識紅山文化時期赤峰地區玉文化的發展狀況、社會經濟、宗教信仰、喪葬習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首先,從玉器的種類、造型及工藝看,在赤峰地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具有高度的統一性。

主要體現在玉器使用的玉料以透閃石軟玉為主,玉器種類多樣,有裝飾類、動物類、人物類、工具類、特殊類等不同類型;典型器玉龍、箍形器、勾雲形器等,出土的遺址不同,各地相距較遠,但玉器的題材、造型和工藝相似。

可見玉雕業已成為紅山文化時期是重要的手工業生產部門之一,玉石崇拜、玉器的雕琢及使用是當時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從文化淵源看,赤峰地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繼承了本地區興隆窪文化尚玉的傳統,並進一步發展創新。

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距今8200—7600年。

目前已發掘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有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遺址和興隆溝遺址、○42林西縣白音長汗遺址、○43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遺址、○44巴林右旗錫本包楞墓葬,○45除南台子遺址外,其餘均發掘出土了玉器。

目前所知興隆窪文化玉器約有百餘件,經專家鑑定,興隆窪文化玉器所用玉料主要透閃石軟玉,有玉玦、匕形器、彎條形器、玉管、玉蟬、玉斧、玉錛、玉鑿等(圖六),以裝飾類和工具類為主,器形較小,絕大多數玉器光素無紋,只有玉蟬刻劃簡潔的紋飾。

玉雕工藝包括選擇玉料、開片、琢磨毛坯、鑽孔、刻劃紋飾、拋光等,技法比較成熟。

○46

在紅山文化玉器中,可以看到興隆窪文化玉器的一些特點。

從玉器使用的玉材看,紅山文化時期玉器使用的玉料以透閃石軟玉為主,與興隆窪文化玉器使用的透閃石軟玉材質相同。

○47從雕琢技法看,紅山文化玉器繼承了興隆窪文化玉器注重打磨和拋光的技法,有大量光素無紋的玉器,比如玉箍形器、玉璧、三聯璧、玉鐲、玉環、幾何形飾、玉斧、玉錛、玉鑿等;興隆窪文化玉蟬腹部和頭部用減地起棱的陽紋進行裝飾(圖六:6),這一技法在紅山文化玉蠶腹部(圖二十)可以見到。

從玉器種類看,在紅山文化玉器中,只有玉玦、玉斧、玉錛、玉鑿屬於興隆窪文化時期已經出現的器形,絕大多數玉器屬於創新的題材。

紅山文化時期玉器種類多,題材豐富,形制規範,器體較大,紋飾增加,玉雕工藝更加成熟、完備,紅山文化玉器繼承興隆窪玉文化的傳統,並進一步的創新,是本地區玉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

第三,從玉器的題材看,紅山文化玉器中一些器物的題材源於生產生活,是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反映。

在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出土的遺物中,有農業生產工具、漁獵工具及動植物遺存,此時,原始農業逐漸發展成熟,採集和漁獵也是經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48部分玉器的題材與當時的經濟生活有密切的關係,比如,玉斧、玉鑿、玉錛等與出土的石質農業生產工具形制相似,動物類玉器中的豬、鴞、鳥、魚等屬於當時漁獵捕獲的對象。

紅山文化時期原始宗教十分發達,有自然崇拜、動物崇拜和祖先崇拜多種形式。

○49自然崇拜中以天地崇拜為主,玉器中的玉璧是「天圓地方」理念的體現。

動物崇拜主要表現在動物形玉器中,有玉豬龍、玉鴞、玉鳥、玉魚、玉蠶、玉蟬等。

其中豬龍崇拜最具代表性,繼承了興隆窪文化和趙寶溝文化豬首龍崇拜的傳統。

在興隆窪文化興隆溝遺址第一地點H35坑底中部相對放有兩個豬頭骨,軀體用陶片、殘石器和自然石塊擺放為「S」形,○50在興隆窪文化遺址118號居室墓中,墓主右側有兩具完整的豬骨架,○51這是目前所知赤峰地區最早的豬首龍的原始形態及動物崇拜的遺存。

在趙寶溝文化小山遺址2號房址出土的一件尊形器的腹部刻畫有鹿、豬、鳥的側視圖案,其中豬的身體為抽象的「S」形捲曲狀,頭部有突出的長吻和獠牙,頸部鬃鬣向後飄逸,豬龍的形象以陶器為載體展示出來。

○52紅山文化時期,則是用玉石雕琢成玉豬龍,玉龍出土的數量較多,題材相同,形制規範,龍文化進一步發展成熟。

祖先崇拜以人物為主要題材,玉器以人面形器為代表,應是紅山文化先民對祖先的敬仰和崇拜的體現。

圖六 興隆窪文化玉器

1.敖漢旗興隆窪117號居室墓出土1對環形玉玦

2.敖漢旗興隆窪142號居室墓出1對柱狀玉玦

3.敖漢旗興隆窪125號房址出土匕形器

4.敖漢旗興隆窪109號居室墓出土彎條形器

5.林西縣白音長汗出土玉管 6.林西白音長汗出土玉蟬

7.敖漢旗興隆窪173號房址出土 玉斧

8.興隆窪遺址110號房址出土玉錛 9.興隆溝遺址21號房址出土鑿

由此可見,紅山文化玉器不僅是技術工藝的產物,更是思想文化的升華,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發展的反映。

第四,從玉器的出土狀況看,赤峰地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以徵集和採集為主,發掘出土玉器數量不多。

但是,發掘出土的玉器多出自墓葬中,屬於墓主的隨葬品,從中可以了解紅山文化時期的喪葬習俗。

發掘出土玉器的典型墓葬有巴林左旗友好村墓葬、克什克騰旗南台子墓葬、敖漢旗草帽山積石冢墓葬等。

在巴林左旗友好村共清理紅山文化墓葬7座,為土坑墓,均遭盜擾,出土玉器的有1號墓、6號墓、3號墓。

○53其中1號墓保存較好,出土隨葬品有陶罐口沿等少量陶片,玉器有玉錛1件、玉管1件、巴林紅花彩石環1件、巴林凍石佩飾4件。

3號墓出土玉管1件,6號墓出土巴林凍石佩飾1件、石鏃7件。

在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遺址發掘紅山文化墓葬13座,只有7號墓出土玉器。

○547號墓為一規模較大的石板墓,其餘為土坑墓。

在7號出土玉玦2件、石鑿1件、貝殼1件。

敖漢旗草帽山遺址有一冢一壇南北排列,發掘7座墓葬,出土玉器的有1號墓和7號墓。

○55其中1號墓出土方形玉璧1件、石環1件,7號墓出土玉鐲1件、骨笛1件。

據劉國祥先生對紅山文化遺存分期研究,認為紅山文化存在的時間為距今6500-5000年,分為早、中、晚三期。

其中紅山文化早期年代為距今6500-6000年,中期年代為距今6000-5500年,晚期年代為距今5500-5000年。

友好村墓葬、南台子墓葬屬於紅山文化中期的遺存,年代為距今6000-5500年。

草帽山積石冢屬於紅山文化晚期的遺存,年代為距今5500-5000年。

○56在發掘的墓葬中,只有少數墓葬隨葬玉器,出土玉器的墓葬形制較大,墓主的身份較高,玉器作為墓主的隨葬品,應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這些墓葬的規模、隨葬玉器的數量和種類與遼寧朝陽地區紅山文化晚期牛河梁大型積石冢石棺墓○57出土玉器的種類、數量及「唯玉為葬」的葬俗○58相比,存在明顯的差異,赤峰地區出土玉器的遺址規模小,墓葬形制小,玉器的種類、數量少,但是對認識和了解赤峰地區紅山文化中晚期玉器的使用及喪葬習俗具有重要價值。

總之,赤峰地區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以採集、徵集的為主,考古發掘的較少。

從地域分布看,在赤峰境內七旗、一區、一縣均有玉器出土,分布範圍較廣。

玉器種類多,數量大,有明確出土地點的玉器超過130餘件,玉器使用的玉材以透閃石軟玉為主,玉器題材豐富,形制規範,工藝成熟,作為紅山文化時期的重要遺存,為研究紅山文化的政治、經濟、宗教、喪葬習俗及玉文化發展狀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注 釋:

①翁牛特旗文化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發現玉龍[J].文物,1984,(6);孫守道.三星他拉玉龍考[J].文物,1984,(6).

②劉國祥,王苹.紅山文化C形玉龍的發現經過及出土地點考察.劉國祥,陳啟賢.玉文化論叢(4)紅山文化專號.眾志美術出版社,2011.

③遼寧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內蒙古翁牛特旗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J].草原文物,1984,(00);郭大順,洪殿旭.紅山文化玉器鑑賞(增訂本)[M].文物出版社,2014.

④巴林右旗博物館.內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遺址調查[J].考古,1987,(6);烏蘭.巴林右旗出土的紅山諸文化玉器種類與紋飾.楊伯達.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三編)[M].紫禁城出版社,2005.

⑤⑦⑧○11○12○18○19○27○33○34○35○36○37○38於建設.紅山玉器[M].遠方出版社,2004.

⑥朝格巴圖.內蒙古巴林右旗查日斯台嘎查遺址的調查[J].考古,2002,(8).

⑨朝格巴圖.巴林右旗出土勾雲形玉器[J].北方文物,1999,(4).

⑩郭大順,洪殿旭.紅山文化玉器鑑賞[M].文物出版社,2010.

○13○14○39○40○48○49○56劉國祥.紅山文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5.

○15王未想.巴林左旗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J].遼海文物學刊,1994,(1);唐彩蘭.遼上京文物擷英[M].遠方出版社,2005.

王未想.巴林左旗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J].遼海文物學刊,1994,(1).

○17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友好村新石器時代墓地發掘[J].草原考古,2014,(1).

○20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遺址發掘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輯)[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遺址.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輯)[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21○22○23○24○25○26○30○31於建設.紅山玉器[M].遠方出版社,2004;邵國田.敖漢文物精華[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2004.

○28○29邵國田.敖漢文物精華[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3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敖漢旗四家子紅山文化積石冢.中國考古學年鑑(2002年)[M].文物出版社,2003;草帽山祭祀遺址群.邵國田.敖漢文物精華[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41欒秉璈.興隆窪文化和紅山文化玉料來源問題.赤峰學院學報?紅山文化研究專輯.2006;趙朝洪,員雪梅,徐世煉.遼海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原料產地的初步探討.中國玉文化論叢(三編?下)[M].紫禁城出版社,2005;趙朝洪.東北地區史前玉器原料產地的初步考察.中國玉文化論叢(四編?下)[M].紫禁城出版社,2007.

○4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1985,(1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聚落遺址1992年發掘簡報[J].考古,1997,(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內蒙古赤峰市興隆溝聚落遺址2002—2003年的發掘[J].考古,2004,(7).

○43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白音長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M].科學出版社,2004.

○44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遺址發掘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輯)[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

○45朝格巴圖.內蒙古巴林右旗錫本包楞出土玉器[J].考古,1992,(6).

○46楊虎,劉國祥,鄧聰.玉器起源探索(興隆窪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M].香港大學中國考古藝術中心,2007;鄧聰.興隆窪文化玉器工藝諸問題.楊虎,劉國祥,鄧聰.玉器起源探索(興隆窪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M].香港大學中國考古藝術中心,2007.

○47欒秉璈.興隆窪文化和紅山文化玉料來源問題.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紅山文化研究專集(赤峰學院學報),2008(第一輯).

○5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溝聚落遺址2002—2003年的發掘[J].考古,2004,(7).

○5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聚落遺址1992年發掘簡報[J].考古,1997,(1).

○5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小山遺址[J].考古,1987,(6).

○53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友好村新石器時代墓地發掘[J].草原考古,2014,(1).

○54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遺址發掘簡報.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輯)[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騰旗南台子遺址.內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輯)[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5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敖漢旗四家子紅山文化積石冢.中國考古學年鑑(2002年)[M].文物出版社,2003;草帽山祭祀遺址群.邵國田.敖漢文物精華[M].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

○57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M].文物出版社,2012.

○58郭大順.紅山文化的「唯玉為葬」與遼河文明的起源特徵再認識[J].文物,1997,(8).

(責任編輯 孫國軍)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6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紅山文化的高古玉器

根據目前公開發表的考古資料:經過正式科學發掘,且出有玉器的紅山文化遺存皆位於遼寧省西部,主要有阜新縣胡頭溝3號墓,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及建平縣牛河梁遺址第二、三、五、十六地點內的24座墓葬。由於...

興隆窪文化出土玉器及其特徵

興隆窪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6200年至前5400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是中國東北地區現已確認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亦為迄今所知最早採用真玉(即陽起石和透閃石結晶體)製作玉器的考古學文化,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