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保存我國古代海鹽業最早實證 有望找到「良渚製鹽法」新證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8-04-10 20:0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鄭文 朱婧

我國鹽業資源豐富,鹽業史研究碩果纍纍,鹽業考古卻起步較晚。

經過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與國外鹽業考古的差距迅速縮短。

然而,古人是怎麼制海鹽的?海鹽從哪裡來?良渚文化時期是否就有鹽?這一系列問題還在等待考古學家解答,鹽業考古仍然是一項頗富潛力的研究領域。

(雷少在終評會上匯報寧波大榭史前製鹽遺址考古成果)

在4月9日舉行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作為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時期的海鹽業遺存,浙江寧波大榭史前製鹽遺址項目引發各方關注。

同樣入圍本次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的浙江項目還有紹興蘭若寺墓地,詳細報導可以戳此處:「兩最一高」的紹興蘭若寺墓地 聽考古人講述它的真實模樣

填補我國海鹽業考古領域的空白

由於鹽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它所擁有的巨大經濟利益,使得鹽在人類社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歐洲的鹽業考古有近百年的歷史,日本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鹽業考古,而我國的鹽業考古在20世紀90年代才出現。

浙江寧波大榭史前製鹽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大榭街道(寧波大榭開發區)下廠村,面積約2萬平方米。

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為了配合大榭開發區的工程建設,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北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等機構,對「大榭遺址」實施了總面積7000平方米的一期、二期考古發掘。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該遺址文化堆積由早至晚分別為史前、東周和宋元時期,其中史前時期又包括一、二兩期遺存,時代分別相當於良渚文化晚期和末期,為遺址的主體堆積。

大榭製鹽遺址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早製作海鹽的遺址,煮鹽灶等工具的出土顯示,4000多年前的製鹽工藝與傳承至今煮鹽工藝如出一轍。

終評會現場,200人的會議室座無虛席。

作為當天上午匯報的最後一個項目,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雷少博士的匯報不光內容「含金量」高,「古法製鹽」的遺址復原動畫也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據雷少介紹,大榭史前製鹽遺址年代距今4400至4100年間,相當於良渚文化晚期至末期。

大榭遺址不僅發現了我國海鹽生產的最早證據,還在周邊發現了商周時期大規模的鹽業遺址群,填補了我國海鹽業考古領域的空白,為深入探討我國古代海鹽業的起源、發展,工藝傳承,以及早期交通、貿易和社會複雜化,為研究中國悠久的鹽業歷史和鹽業文化,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案例。

(浙江寧波大榭史前製鹽遺址復原動畫 視頻由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有望找到「良渚製鹽法」新證據

2015年9月,為了配合開發區建設,雷少與考古團隊來到大榭,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搶救性勘探與試掘,初步探明遺址的保存面積約20000平方米。

這段在當時看來頗為平常的試掘讓雷少至今感覺慶幸。

「一開始不敢確認,因為那些出土物,像煮鹽的灶啊,陶缸啊,陶器啊,都破破爛爛的,誰都不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令人感到十分困惑。

(一期遺存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在這種艱難情況下,雷少團隊於2016年4月開始了一期發掘,這也是首次對浙江海島史前文化遺址進行大規模科學發掘。

找專家諮詢,查歷史資料,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證據收集得越來越多,與國內有關學術機構和鹽業考古專家的合作也更加密切。

最後,經過多次專家論證,大榭遺址被確認為「目前我國最早的史前時期的海鹽業遺存」。

(二期遺存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考古過程中不僅揭示出布局較清晰、結構較完整的製鹽遺蹟,還伴有種類較豐富、要素較齊全的製鹽遺物。

這些遺蹟和遺物與英、德、法等國的鹽業遺存非常相似,應是我國沿海地區發現的製作海鹽的最早遺存。

再往前追溯到良渚時期,我推測是存在製鹽的,只是目前沒有發現確切證據。

」雷少總結了大榭鹽業遺址的一些主要特徵:工藝成熟,規模大,遺址堆積有大量造型單一、質地粗糙、形態特殊的製鹽陶器。

在他看來,尋找良渚時期製鹽證據的過程中,如果不是規模化、專業化的製鹽,很可能發現了遺蹟線索也無法「驗明正身」,錯失「良渚製鹽」。

不過,大榭鹽業遺址的重要發現使雷少團隊充滿了自信,「現在我們對遺物的判斷心裡更有數了,可以說我們找到了一個標尺,以後調查就能抓住線索,不會錯失良機。

(東周遺存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為研究早期海洋文化打開一扇窗

除了「良渚人是怎麼製鹽」的問題有望破解之外,大榭遺址還初步梳理出了浙江海島新石器時代末期的文化譜系和年代序列,打開了我們了解良渚文化和海島發展歷史的一扇窗口。

大榭遺址既有比較典型的良渚文化因素,又有新的文化因素注入,展現出新穎的文化特徵和鮮明的自身特色。

(考古隊在現場工作 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人海關係,早期海洋交通、貿易、經濟等,特別是與大陸文明相比,海洋文明的形態、特質等,需要海島考古的持續深入開展才能獲得更多更深的認識。

」雷少說,在繼續完成大榭遺址探索的同時,考古團隊還將面向浙江海島開展更多的主動性課題考古發掘工作。

寧波市考古所所長王結華是本次發掘領導小組的組長,他表示,大榭史前製鹽遺址發掘取得的重要成果,離不開考古團隊的辛勤付出,離不開大榭開發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在做好大榭史前製鹽遺址的保護的前提下,管委會與考古所還正在籌備「海島之光——大榭遺址考古成果特展」,將與社會公眾分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文物活起來」的指導方針。

此外,寧波考古所還在積極籌划下一步的工作,將由點及面,面向浙江海島進行區域調查、勘探和重點發掘,將我國鹽業歷史的脈絡勾勒得更加清晰,研究得更加透徹,展示得更加完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史前文物看,浙江的文明史有多久?

導語:自1936年杭州古盪和良渚遺址發掘以來,浙江的史前考古已走過近80年的歷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成果豐厚。撰文: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明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浙江公布年度八大考古重要發現

中青在線杭州12月25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今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介紹,寧波奉化下王渡遺址、杭州良渚古城鍾家港及池中寺遺址、寧波大榭史前製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