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傳人現身說法 ,為武當三豐太極正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胡瑋哲道長/文

一代「隱仙」、武當道祖張三丰,因受到明朝諸帝崇仰而屢次召請加封,成為自唐末呂洞賓以來最負盛名的「活神仙」。

其生平事跡,傳說甚多,幸尚有根可稽,今探史考究,以饗讀者。

一 張三丰仙人仙跡

張三丰是元明間盛傳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式人物,時人已目為神仙。

關於其生平事跡,諸書記載甚多,同異相參。

《張神仙祠堂記》載:張神仙名通, 字三豐,號玄玄,乃漢神天師之苗裔, 三十代師虛靖之玄孫, 嗣教天師西壁真人之曾叔祖。

《太岳太和山志》記: 「張三丰, 名全一, 字玄玄,三豐為其號。

」《張三丰外傳》曰: 「神仙張三丰, 一名君實, 一名仲猷, 字玄玄, 道號昆陽。

又稱斗蓬, 又呼張邋遢。

」雲遊時, 見寶雞山澤幽邃而清, 中有三尖山, 三峰挺秀, 蒼潤可喜, 乃居其間, 自號三豐居士, 後又出三峰、君寶、玄通、玄一等名號(見《張三丰本傳》) 。

所傳大同小異, 其根當屬《明史•方技傳》。

其目《張三丰傳》曰: 「張三丰, 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 人, 名全一, 一名君寶, 三豐其號也。

以其不飾邊幅, 又號張邋遢。

欣而偉, 龜形鶴背, 大耳圓目, 須髯如戟。

寒暑惟一衲一蓑, 所啖升斗輒盡, 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

書經目不忘, 游處無恆, 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

明太祖洪武初,張三丰至武當山,拜玄帝於天柱峰,並遍游諸山搜奇攬勝。

有問其仙術,竟不一答;問經書,則延津不絕口。

登山輕捷如飛,隆冬臥雪中,鼾聲如雷。

常語武當山鄉中人:「此山異日必大興。

」此「時五龍、南岩、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 辟瓦礫」於武當展旗峰北結廬而居,供奉玄帝香火。

又於黃土城卜地結草庵,名曰會仙館(永樂年間復修此館而改稱遇真宮) 。

並使弟子邱玄清、盧秋雲、劉古泉、楊善澄等分住五龍觀、南岩、紫霄宮等處。

明太祖朱元璋聞其名,於洪武十七年(1384 年) 下詔征張三丰入朝,不赴。

遂下令張三丰弟子沈萬三(元末明初僅溫飽;後得張三丰鍊金之法,富甲江南;曾以其財力資助過朱元璋打天下) 與邱玄清再請張三丰,亦不赴。

洪武二十三年(1393年),張三丰離開武當出遊,不知所終。

次年,明太祖遣使覓之,不得。

而此時,張三丰已雲遊於陝、川、鄂、滇、黔一帶,「蹤跡亦奇幻」。

張三丰先居陝西寶雞金台觀, 傳太極於弟子王宗岳, 始開太極拳由道門傳入民間之先例。

一日他「自言當死,留頌而逝。

縣人共棺殮之。

及葬,聞棺內有聲,啟視則復活」, (《明史•張三丰傳》) 更添神秘性。

此後入蜀會獻王朱椿,勸其長生修道;蜀王亦作詩二首《贈張三丰先生》、《送張三丰先生遨遊》贈之。

經江州(今重慶市) 老君洞,留詩詞聯句;停成都青羊宮,遺《青羊宮留題》,道修道真偽之要,曰:「覓故人天涯不見,嘆迷途要學神仙。

有一等守頑空的,有陰無陽是孤練。

有一等用鼎器的,捨生忘死談采戰。

各執一端,玄關不知在那邊。

莫把無為來妝扮,盡都是空門面,怎得個雲朋霞友也,混俗和光過幾年。

訪道須要訪先天,先天,是神仙親口傳。

神仙,神仙,只在花里眠。

」《峨眉山志》載:張三丰自成都青羊宮上青城山, 又到鶴鳴山, 轉而又到峨眉山, 晤舊友。

明初時,曾於夔府開元寺僧廣海善,臨別時留詩一首、草鞋一雙、沉香少許而去,後廣海以此得永樂帝賞賜玉環千佛袈裟。

後張三丰入滇晤沈萬三,同煉內丹服食大藥。

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回襄漢經平越, 見福泉山山形奇絕, 遂於高真觀後結茅為亭, 朝真禮斗, 候詔飛升。

寓福泉山高真觀時,曾留下了《北斗大法》、《無根樹詞》、《打坐歌》及手碑《龍行大草》。

明《張仙遺事》(萬曆二十四年(1596 年) 由守道王恩民、司理李珏編) 、《黔記》(郭子章輯) 、《貴州通志》(萬曆三十一年(1603 年) 曹學全編輯) 均載:張三丰寓高真觀, 與指揮張信善, 指其南月山右地曰:「遠遠長龍自北京, 脈流城歷建僧台, 前峰凹處堪為冢。

若葬真泉步玉階。

」即葬此後必封侯世祿。

已而別信曰:武當山再會。

信留,閉之室中,未已,寂然不知所往。

張信從之, 後果以功封隆平侯, 監修武當宮觀, 果再會其人焉。

三豐祖師自畫像

由此可見, 張三丰是一個內煉高深, 行蹤不定, 能辟穀, 寒暑不侵, 有輕功神行, 知未來休咎, 淡泊名利, 脫胎神化的高仙。

時蜀王朱椿曾題《張神仙像》贊之, 曰: 張神仙「奇骨森立, 美髯戟張。

距重陽兮未遠, 步虛靖之遺芳。

飄飄乎神仙之氣, 皎皎乎冰雪之腸。

爰尋師而尋道, 歲月亦云其遑遑。

既受訣於散神, 復續派於瓜王。

全一真之妙理, 契未判之純陽。

南遊閩楚, 東略扶桑。

歷諸天之洞府, 參化人而翱翔。

曰儒曰釋, 曰老曰莊。

皆潛通其奧旨, 乃懷玉而中藏」。

明成祖朱棣亦十分崇敬張三丰, 欲謁張神仙。

永樂五年, 遣給事中胡偕內侍朱祥齋璽書香幣往訪。

書中稱「久仰真仙,渴恩親承儀範」, 「拱候雲車風駕惠然賁臨,以副拳拳仰慕之懷」。

(見《大岳太和山志》卷五) 。

後又多次遣使訪求,「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 明史•張三丰傳》) 。

明成祖未怪反而益崇。

現存於武當山的龜馱大石碑上也有文證, 由此其誠心可鑑。

永樂十五年(1417年) 敕命於張三丰結庵故居處營建宮觀290 余間, 賜額「遇真宮」, 宮中供奉張三丰尊像。

自永樂十年(1412 年) , 命隆平侯張信、吏部侍郎郭淮、駙馬都尉沐昕等人督率地方官員及三十萬軍民大舉修造武當宮觀, 歷時十四年, 耗資難以計數, 建成擁有九宮八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三十九橋、十二亭的龐大道教建築群, 其規模宏偉壯麗, 天下無匹。

「既成, 賜名太和太岳山, 設官鑄印以守, 竟符三豐言。

」(《明史•張三丰傳》) 。

因崇仰, 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 年) 時賜封張三丰為「通微顯化真人」, 明憲宗封為「韜光尚志真仙」, 明世宗四十二年(1563 年) , 加封為「清虛玄妙真君。


三豐全集

二 三豐祖師道書道績

張三丰是位在內煉上有著高深造詣之人, 且有諸多著述傳世, 明代已有流傳。

《明史•藝文志》著錄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各一卷。

明代曾有人編輯過張三丰文集《捷要篇》。

《道書十二種》、《古書隱樓藏書》錄有《雲水前集》、《無根樹道情》等。

清雍正元年(1723 年) , 汪錫齡將所見張三丰丹經二卷、詩文若干篇, 附張三丰「顯跡」三十餘條,輯成《三豐祖師全集》家藏。

清道光年間,道仙李西月又廣采諸書補輯成《張三丰先生全集》8卷,並廣為刊印。

《全集》收有《大道論》、《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玄要篇》(上、下) 、《雲水前集》、《雲水後集》、《雲水三集》、《天口篇》、《訓世文》、《九皇經》、《三教經》、《度人經》、《菩提經》、《鍾偈》、《水石閒談》、《古今題贈》、《隱鏡》等篇章。


張三丰隱武當時創立了內家拳法,是武當內家拳內家劍的創始人。

明人黃百家《內家拳法》謂: 張三丰原精少林外家拳, 復從而翻之, 為內家拳法。

清初田雯《古歡堂集》載《三豐道人壁引歌》內有「熊經鳥伸訣自密」,「長生思作六禽戲」之句, 可證其拳法源自早期道教導引術, 也是形意拳法之典範。

內家拳法講究: 以靜為主, 動靜結合, 以靜制動;以內為要, 內外兼備, 以內御外;以神為帥, 神形相融, 以神統形;以人為先, 人我相隨, 後發而先制人也;其上可通天, 其下可達地, 其內可強身, 其外可禦敵, 故「得其一二者, 已足勝少林」。

武當拳法劍術, 因其顯效, 後成為道教徒修持體道的重要內容, 也是民間人士養生健體、延年益壽、防身禦敵之重要方法, 這可謂張三丰及其道派對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

張三丰門下弟子甚多, 著名的有武當高道邱玄清(1327 - 1393 年, 曾為五龍宮主持) 、孫碧雲(1345 - 1417 , 成祖敕授道錄司右正一職事, 後人舉為榔梅派祖師) 、王宗道以及「太和四仙」(盧秋雲、周真德、楊善澄、劉古泉) , 皆為三豐派嫡傳弟子。

武林中人宋遠橋、俞蓮舟、張松溪、俞代岩、段利享、莫聲谷等七人拜於張三丰門下, 成為武當弟子, 得其太極拳與武當內家拳劍法之真傳, 世稱「武當七俠」, 自是武當劍與內家拳法名聲益顯。

另外, 還有曾資助過朱元璋銀餉的南京秦淮富戶沈萬三也曾拜張三丰為師, 後及其親人十餘人。

永樂以後, 朝庭欽選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餘人皆以張三丰為祖師, 其丹法武功迅速流傳開來, 於是以張三丰為核心和祖師的武當武術派逐漸形成, 在武林中享有極高的威望。

明末清初的黃家羲《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銘》也稱,「三豐為武當丹士, 徽宗召之, 道梗不得進, 夜夢玄帝授之拳法, 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 三豐之術後流於陝西, 以王宗(即王征南) 為最, 至嘉靖間以張松溪為最著(張一脈代有傳承, 至今已二十代以上) , 開創了武當松溪門派, 武當武術因此盛行於江浙福建一帶, 影響日大, 故有「北少林, 南武當」之說。


武當紫霄宮壁畫記載張三丰祖師創拳

張三丰生前並未公開自立門派, 僅以遊方高道身份收徒授道。

但其身後被武當山及各地道士奉為祖師, 形成三豐道派。

明清以降,自稱遇見張三丰傳道授法,開創道派的道士道派甚多。

僅據北京白雲觀《諸真宗派總薄》所錄, 以張三丰為祖師的道派就有八支, 如三豐自然派、邋遢派、日新派、蓬萊派、松溪派等。

直至清道光年間, 還有川人李西月自稱得張三丰隱仙派之傳, 創內丹西派。

這些道派至清末民國初時仍在流傳。

張三丰主張「三教合一」。

在《大道論》上篇中就明確提出: 「予以不才, 竊嘗學覽百家, 理綜三教, 並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離此道不成儒, 佛離此道不成佛, 仙離此道不成仙」, 三教皆統一於「道」旗下。

至於三教之間的關係, 他說「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

佛也者, 悟道覺世者也。

仙也者, 藏道度人者也。

各講各的妙處, 各講各的好處, 何必口舌是非哉? 夫道者, 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

孔子隱諸罕言, 仙家暢言之, 喻言之, 字樣多而道義微, 故人不知耳。

」(見《張三丰先生全集》卷三) 。

三教之間僅在功能和表現形式上相異, 究其實質並無質的區別, 皆為「窮理盡性至於命」。

張三丰稟承金元丹法之精要, 又加以創新, 成內丹丹法。

其丹法分清修和雙修兩大部分,清修是對出家的道教徒說的, 雙修是對世俗的成年和老年人說的。

其內丹修煉主要體現在《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中。

張三丰內丹修煉以《太極圖說》為理論根據,以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靜生陰陽五行之宇宙生成論, 比附於人之性命生育。

《大道論》曰:人在父母未生之前是無極, 父母始生之始為太極, 既生之後, 復以無極統其神, 太極育其氣。

「氣脈靜而內蘊元神, 則曰真性;神思靜而中長元氣, 則曰真命。

渾渾沌沌孩子之體,正所謂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命以復其天命, 此即可謂之道。

」(《張三丰先生全集》卷三) 。

其丹法首倡性命雙修, 丹法修煉自修心煉性入手, 待心空性現之後再及時採藥封固,煉化精氣, 返本歸根, 復還先天無極之道, 以復天命。

張三丰強調, 丹法築基煉己為首務,其《玄機直講》云:「修道以修身為大, 然修身必先正心誠意, 意誠心正, 則物慾皆除。

」「正心誠意」即實踐現實社會中的人倫為先為要, 其《大道論》云:「只要素行陰德, 仁慈悲憫, 忠孝信誠, 全於人道, 仙道自然不遠也」。

從而把修煉與實踐社會倫常相結合,將入世與出世相統一。

經過收心攝念、凝神守竅、胎息、結胎之過程而性安心靜後施「煉命」, 即逆道而行, 亦即「臨爐採藥」, 而行「取坎填離, 采鋁伏汞」之「有為」功夫,令元精元氣得以回復太極之狀態,從而使「體化純陽,形骸為之永固」,羽化成仙, 復歸天命。

性命雙修是「自無為而有為, 有為之後而復返於無為」過程。

這種對性命修煉理論的論述,「較前人丹書中的一般說法, 深了一層」(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3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年10 月版,第477 頁) 。


張三丰內丹內法也重「陰陽雙修」或「男女雙修」。

其《無根樹道情》中云:「無根樹,花正孤, 借問陰陽得類無? 雌雞卵, 難抱雛, 背了陰陽造化爐。

女子無夫為怨女, 男子無妻是曠夫。

嘆迷徒, 太模糊, 靜坐孤修氣轉枯。

」這為後來的「東派」(明代揚州陸西星所創) 、「西派」(清代川人李西月為祖) 開了先河。

三 餘論

首先,張三丰是否有其人。

《明史•張三丰傳》、《張三丰外傳》、《張神仙祠堂記》所載張三丰名號雖略有差別,但基本一致,應視有其人。

從明朝王思民所著《張仙遺事》、郭子章《黔記》、曹學全《貴州通志》、《大岳太和山志》以及蜀獻王朱椿晤三豐並題詩二首和《張神仙像》上亦可佐證有其人。

至於明末清初黃宗羲所記三豐為宋人,似有兩個張三丰, 當屬神話傳聞之誤, 並非真有兩個張三丰。

其次, 張三丰生卒年紀幾何。

《明史•張三丰傳》曰:「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 遣使覓之, 不得」。

時未聞其為少年, 故且定為老者, 以百歲論, 以合情理, 其時為元二十九年(1292 - 1391年) , 乃生於元初。

然當時傳言, 三豐為金時人, 與「元初劉秉忠(1216 —1276 年) 同師, 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

」劉為真實人物, 若視二人為同年, 至洪武二十四年應為175 歲, 無論以大年小年論均實難令人相信, 況有關劉秉忠之文獻中尚未提及此事。

故《明史•張三丰傳》並未信之,「然皆不可考」。

及清康熙時人汪錫齡總結數百年之傳說, 否定金時人、元末人、明初人而定為元初人, 生於元定宗丁未(1249年) 四月初九子時, 則是年應為143 歲, 殊難相信。

以常情斷之, 當不滿百歲, 應生於元中期, 卒於洪武年間。

至於清代道仙李西月自稱嘗遇呂洞賓、張三丰於峨眉山禪院, 屬囈語, 更不可信。


再次, 張三丰之事跡。

因明初太祖、成祖多次遣使尋訪, 成祖更是耗巨資大修武當, 以及英宗、憲宗、世宗加封賜誥, 而使人們對張三丰的信仰持熱不斷, 故文人潑墨書記。

雖記載中多有神話傳說之詞, 如寶雞金台觀死而復活之事, 不可信之, 之所以有此傳說, 疑為以免朱元璋之深究其實。

但基本事跡如「游四川, 見蜀獻王, 復入武當, 歷襄漢」, 雲遊四方, 授拳傳道, 均有根可稽, 應為實情。

再其次, 張三丰的著作。

清初汪錫齡所編《三豐祖師全集》, 清道光年間李西月所輯《張三丰先生全集》8 卷所錄文著有多少乃張三丰所作仍需考證。

明顯證據是《明道藏》中一篇未錄, 按張三丰在明初的聲望, 在編纂《道藏》的正統年間的威名, 先是張宇初, 後是邵以正都「失收」其著作入《道藏》那是說不過去的。

而《明史•藝文志》中也僅收錄《金丹直指》、《金丹秘決》各一卷。

明人曾編《捷要篇》、《大道論》、《雲水前集》、《無根樹道情》等篇, 明人已見引用,且已見《道書十二種》、《古書隱樓藏書》, 可能是明代所流傳的張三丰的著作。

其餘丹經乩語多系後人假託, 真假難斷, 僅可看作三豐道派文獻, 研究中, 只能權且以此作為張三丰的著作參考。


最後, 道派歸屬。

據《張三丰先生全集》卷一《道派》載: 「大道淵源始於老子, 一傳尹文始, 五傳而至三豐先生。

……文始傳麻衣, 麻衣傳希夷(即宋代陳摶) 、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

」張三丰自67 歲在終南山得火龍真人大道真傳, 此說認為三豐丹道源出陳摶一系,《蟄龍呤》中亦有相同說法。

然從張三丰思想行跡及修持道法看, 其丹法已融全真南、北宗之精要, 更接近全真道, 並有創新,後世稱為「三豐派」。


武當三豐派弟子遍布全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真實流傳的武當派,張三丰是怎樣的道士

武當派興起於明代,由張三丰於湖北均縣武當山創立,固稱武當派、武當道。以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其實,武當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動聖地。漢魏以前就傳說有不少羽客、隱士在此隱居修煉,南朝劉宋時的劉...

河南省南召縣太山廟鄉張三丰故里

張三丰,名全一,號玄子,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南召縣人。)。《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方伎》稱,元、明著名道士。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玄子。清乾隆十一年《南召縣誌》卷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