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白洋淀:水區村的喪葬習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雄安新區白洋淀喪葬儀式繁雜,僅舉安新縣圈頭村為例,人死後一般分上床、穿壽衣、報廟、停屍、送路、入殮、起靈、發殯、埋葬、圓墳、燒一、二、四、期紙(每七天為一期)和百天紙等程序。
長者死後一般放5天發殯,用吹鼓手、音樂、唱戲、高蹺、歌舞、等祭奠,午後演街乘船去墓地埋葬,死者如父母還在,需中午12點前出殯,這是歷來的習俗。
農村的舊風俗歷史延續是採取土葬,改革開發以來,隨著殯葬的改革,樹文明新風,提倡火葬,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
上床:病人垂危,停止呼吸前,速著裝裹壽衣,不得死於炕上,停放在鋪好棉褥的木板上,木板用兩條木凳支撐,故曰上床,一手持大狗棒,另一手持硬幣(是買路錢),懷揣(坐錢)。
用布覆蓋全身(俗稱蒙臉),頭前擺放一盞油燈、供品、打狗棒,死者的兒、孫、住宅大門、屋門貼白對(叫封門),哭街去土地爺廟為死者報到登記,故稱報廟,同時派人到親友家報喪,出嫁的閨女回婆家討孝,通知發殯日期。
送路:晚上有音樂會伴奏,孝男孝女哭泣到土地爺廟前燒車、馬、人(用紙紮糊),作為交通工具,表示送死者上路去陰間。
入殮:提前備好棺內設施,如放燒紙、硬幣錢、五種糧食,絲、麻、綢、碳、等物,停屍2日晚上裝入棺材(叫入殮),屍出屋後用蘆蓆遮天,將屍放入棺內,此時,忌提名喚姓,同喊躲釘,然而封棺釘蓋,用蘆蓆蓋好。
起靈:第四天下午,有各文藝團體伴奏、演奏、表演、男、女孝子哭泣踩街將棺材放入靈棚,名曰(起靈)。
閨女們擺祭品如:(面祭、水果祭、啤酒祭、鮮花等等),靈前還擺紙活如:(引魂幡、童男、童女、金庫、銀庫、女兒所贈大旌(上面寫有死者的姓名年齡),還有拄喪棒、雪柳、罐子等物。
次日中午後發殯:這天是喪事的高潮日,親朋好友弔唁、叩拜、擺祭、掛帳子、上禮,並有各文藝團體配合,熱鬧非凡,正孝子(指死者大兒子)披麻戴孝、扛幡、摔盆,女婿擺路祭叩拜至上船到墳墓。
下葬:也叫埋葬,孝子先向墓穴仍饅頭、硬幣而後埋葬,將引魂幡插在墳墓上,完畢後幫忙人和孝子一起回家。
圓墳:第二天一早兒女戴孝去墳墓燒紙,用鐵鍬把墳墓積土整圓,其次是燒一、二、四、百期紙。
圈頭村喪葬習俗2009年6月入選第三批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替老人穿壽衣時再傷心也不能哭出聲,原因有兩種說法!
人死後的第一個儀式,是停屍。死者在斷氣之時,家人要往其口中放入一枚質地堅硬的錢幣,有的會放金、玉等物,叫做「口含錢」。這個習俗從古代直沿用至今,村民說這樣死者到陰間才不會挨餓、受罪。
裝老入殮,安床報喪——漢族舊時的喪葬禮俗
漢族的喪葬禮俗,是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漢族在全國範圍內所實行的葬禮習俗。當然,如今社會也只有和我老家一樣的山村裡邊還在實行,今日我將其講述給大家,是希望將其記述下來。目的是讓後人知曉,我們的...
農村喪葬禮俗之「方言」,這些俗語你可能從未聽說過!
農村的喪葬禮俗受當地人文環境的影響,最能展現當地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不管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還是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喪葬禮俗也大致未改。曾經有人說「現在若想找到傳統文化的影子,估計只能在婚...
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你知道有哪些嗎?
喪葬禮儀,既是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也是最後一項「脫離儀式」,它表示一個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長期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後,靈魂不僅仍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