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迷不可錯過 揭秘清朝統治者滿族的葬禮習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朝作為封建社會統治時間最長的朝代之一,皇帝甄嬛們的葬禮都是異常隆重。

而今天,我給大家講講作為清朝統治者——滿族的葬禮習俗。

滿族喪葬習俗揭秘

滿族先人早期認為人死有靈魂,靈魂是不死的,進而又認為靈魂就是鬼魂,具有一種超人的力量,能保護或危害活人。

因此,其喪葬習俗已由拋屍於野、「不封不樹」,進而有了墓葬、土葬以保存屍體。

肅慎、挹婁人時,無停屍之儀,無哭喪之禮,無服喪之制,「貴壯賤老」。

到了勿吉時,已發展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並且已於「冢上作屋,不令雨濕」,開始重視親情了。

這時的滿族先人還實行火葬、天葬、水葬。

但大多還是土葬。

靺鞨時,「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襯土,無棺斂之具,殺所乘馬於屍前設祭」,殺馬為祭,對死者是最厚重的祭祀。

渤海時仍主要是土葬,少有火葬,並承襲了「冢上作屋」的封土為冢的舊俗。

與勿吉人「交木作小槨」不同的是大多採用封土石室墓,還有石棺墓。

這時的葬法也較複雜了,不僅有單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葬;有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

頭足方向也不一,但以頭南足北、仰身直肢合葬、二次葬居多。

金代女真人葬俗突出的特點是火葬,在墓穴內將屍體火化,把骨灰裝入木棺,再將木棺、骨灰、陪葬品一同加以焚燒,之後封土成墳。

這種葬法多為單人葬或夫妻合葬。

滿族喪葬風俗儀式

滿族喪葬風俗繼承了女真人的主要喪葬儀式。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葬儀上又產生了許多新的禮儀。

停屍 人死後的第一個儀式,是把屍體放置在規定的地方。

人氣絕後,要為其穿「壽衣」,用棉不用皮,亦不用緞,即忌「斷子」之音意。

因滿族以西為貴、為尊,將屍體停放於西屋地中央,頭西腳東仰臥。

靈床以三塊板架成,順炕沿而放。

老年人與炕平,中年次之,小孩最低。

死者以白布蒙臉,紅繩拴腳,明鏡壓胸,身蓋印有梵文的陀羅經被以防「炸屍」。

靈床前放幾碗米飯,用筷子插在中間一碗上,稱為「倒頭飯」。

足下點燈一盞,曰「長明燈」,照幽冥之路。

  哭喪。

死者親人,「子居屍左,女居屍右」,鋪草坐地。

哭喪時,要在靈床前燒化紙錢,曰「燒倒頭紙」。

報喪 死者屍體安放後即派晚輩人通知親友,謂之「報喪」,報喪時要叩頭。

親友往吊,謂之「探喪」。

今多隻派人送信,而不叩頭,或打電話通知。

滿族報喪還懸掛紅幡,這是舊俗,早已不用。

今多是穿白孝服,戴白孝帽,結白孝帶。

過去掛紅幡時,夫妻先死者的紅幡在墓地去掉黑頭、黑穗後收藏待後死者時再用。

這時的紅幡在墓地上眾人搶回給小孩做兜肚,保小孩平安。

入殮 即裝屍入棺。

滿族的棺叫「旗材」,外繪彩畫,內底鋪穀草、栗樹枝。

清中期以後,滿族亦學漢俗,屍體含口,即口中含乾隆錢,貴族含珠玉等。

含殮之後,由長子用筷子夾著濕棉團擦拭死者眼等,為「開光」。

入殮前夕有「守夜」之俗,終夜不睡。

祭奠 請死者之靈享用祭品,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家祭開始是燒倒頭紙、點長明燈。

支靈棚,搭靈床,棺殮。

搭席棚宴賓客,安桌椅待親友。

一日三祭,早晚供飯,午供果。

送漿水飯。

停屍三日每晚要到土地廟為死者送漿水飯,因死者之靈魂暫住在土地廟裡。

出殯前的頭天晚上要「辭靈」,即死者親人、朋友、子女給死者叩頭行禮送別。

出殯 這要選吉時起柩,棺從窗出,不走門。

在入關後,亦從漢俗走門,只把窗打開。

而今時已不講究這些舊俗了,只在口頭上還有忌諱。

送殯前要摻釘,即用3根長鐵釘將棺蓋釘牢,左l右2,孝子婦們要跪喊:「爹(或媽),往左(或往右)躲釘子!

由靈堂起棺後,第一個儀式是孝子摔喪盆,摔畢發引。

舁棺,親王、郡王、貝勒用80槓夫,其他貴族用60人槓;平民百姓僅用32人槓,最少者24人槓。

送殯隊伍,長孝子在棺前,其他孝子、孝孫隨後,一同哭著前進。

孝眷們在棺後哭送。

隊伍前是撒紙錢人、執孝幡的舉紙人(稱之為金童、玉女)。

死者男性,扎紙馬,女性扎紙牛,而今則扎家電用器、轎車等。

  送葬隊伍經過街鄰院門時,鄰人要在院門撒上草木灰一道,以擋住鬼靈。

如遇河,要將棺柩暫放於事先備好的二支短圓木上,抬杠人換鞋靴或脫光腳抬槓蹚過河。

而孝子孝眷則需跪地,喊說:「爹(媽)過河了!」

到了墓地,仍將棺放於備好的2根短圓木上,將挖好的墳坑清理一下,坑底前後各一道小土楞子,過去用銅錢今用硬幣,一角扔一枚,再掐幾小塊餑餑屑扔墳坑裡,這時才下棺,看好向,頭上腳下,落葬,長孝子抓第一把土撤棺上,然後大家動手將棺埋起。

燒紙匠活(幡、人、牛馬等),孝子婦哭祭一番。

喪家宴賓客。

喪者落葬以後,三天要「圓墳」,即三天後親友去修墳。

喪家還要為死者「燒七」,即七天後燒第一個「七」,去墳地為死?者火化紙錢,連燒七個「七」。

到一年要燒周年,連燒三個周年。

今往往只燒第三個周年。

喪葬儀禮全部結束。

在服喪期間,死者的家族、親屬為表示哀悼死者而要穿喪服。

男子腰系白布帶,婦女戴包頭,孝子也戴包頭,白布寬30多厘米,折一端縫聯而成。

一個老人去世,腰帶及包頭帶都是一長一短,二老雙亡則一樣長短。

孫子輩帶子頭上加一紅布條,重孫輩加兩條紅布條。

今則將紅布條改成小塊紅布,稱為「花孝」。

婦女服喪期間,鞋面上蒙淺灰色布面。

喪服要穿百日,百日不剃髮。

滿族服喪諸俗,以「百日不剃髮」最為重要,視為「祖制」,違者要受到最嚴厲的制裁。

摘冠纓、截髮、去飾、百日不剃髮等,成為國俗,臣民必須遵從。

滿族葬俗,在清前及清初,傳承金代風俗,多實行火葬或風葬,這與其八旗的軍旅生活分不開。

入關後由於受漢族文化影響等原因,視火葬為不孝。

僅「橫」死(不正常死亡者)者火葬。

此外,皆實行土葬。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平遙葬禮習俗

古城平遙地處山西中部,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傳為堯之封地,周宣王姬靜時(公元前827-前782年)築城,發展至明清時期,進入鼎盛。平遙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明清城市布局,民間風俗也延續了明清習俗。平遙的...

殯葬的起源與過程含義

昨日發文講解了一下徐州豐沛地區殯葬中賓客的禮儀,一讀者給小編留言說想了解一下殯葬的禮儀與含義。今天小編就整理髮布了這篇文章,本篇文章就不局限於地區了,各地殯葬方式因人文習俗的差異不盡相同。還是那...

重慶農村傳統喪葬習俗

我國的葬俗文化從發展至今,經過不斷的歷史演變和變革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和完備的習俗禮儀。除了部分少數民族的喪俗千奇百怪以外,我國的傳統葬俗基本大同小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重慶農村地區那些...

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你知道有哪些嗎?

喪葬禮儀,既是人生最後一項「通過禮儀」,也是最後一項「脫離儀式」,它表示一個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長期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後,靈魂不僅仍然和...

拉祜族習俗 拉祜族是怎樣安葬逝者的

人死後停屍於正屋右側的火塘旁,頭朝里腳朝外,靈前供米飯一碗、筷一雙、熟雞一隻。婦女在旁哭泣守靈,並由1個領哭者領唱輓歌,讚頌死者一生的功德。停屍1日或數日,到選定的吉日良辰出殯,並鳴槍告知親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