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 中元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農曆七月十五 (2018年8月25日)

盂蘭盆節(佛歡喜日)

多做功德、吃素念經、

戒殺戒淫、禮佛放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農曆七月十五,是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

而這一日,在佛教里稱作「盂蘭盆節」、「佛歡喜日」及「僧自恣日」等。

這些稱呼的區別和由來到底是怎樣的呢?

一、眾生歡喜,佛亦歡喜,是為佛歡喜日

釋迦牟尼佛的徒弟中有一位名叫目犍連的修行者,他得道前父母皆已去世。

其母在世時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

目犍連很挂念死去的母親,用天眼通察看母親在地府的情況,看到她已變成餓鬼,境況堪憐。

目犍連悲哀,用缽盛飯給母親。

母親拿飯來吃,還沒入口,即化為烈焰,還是吃不上。

目犍連悲號痛哭,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訓示他說,其母在世時種下的罪孽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

於是目犍連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佛祖被目犍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

按照指示,目犍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吃到了食物。

目犍連又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

佛於是告訴十方眾僧,在七月十五這天齊誦經念佛以助逝去的父母以及過去的七世父母遠離惡趣得生西方凈土。

仍健在的,則福樂百年。

於是,這天,眾生歡喜,佛亦歡喜,為佛歡喜日。


二、源於「結雨安居」 相傳佛陀在世時,因為每逢夏日雨季(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這段時間來臨,地面上有很多昆蟲,出家人要出去就會踩死很多昆蟲,所以佛陀定下 「結雨安居」的制度。

因此,所有僧侶皆不外出拖缽,只在山林間打坐經行,專心修持。

當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結雨安居」的季節剛好是中國的夏天,所以在中國就有「結夏安居」。

到了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大眾夏安居九十日清凈守護、實踐戒法的圓滿之日。

三個月的精進用功,到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所有僧眾會將修行體悟向佛陀一一報告,有許多人因而證果成就佛道,諸佛菩薩見弟子道業有成,感到欣慰和歡喜,安居到此結束,所以也叫做「解夏」。

因此,農曆七月十五是很殊勝的日子,又稱「僧自恣日」。

其實,「盂蘭盆」作為佛教特有的一種儀式,是為了回報哺乳之恩,解救歷生父母的「倒懸」之苦,故在七月十五日啟建「供佛齋僧」法會,以此功德回施法界有情眾生離苦得樂,有七月十五盂蘭盆節的流傳。

在七月十五舉辦盂蘭盆會,是冥陽兩利的盛舉。

之所以累生父母墮惡道受無量苦,就是因為生前慳貪不舍,諸多惡業。

盂蘭盆會中,通過誦《盂蘭經》,上盂蘭盆供,不分僧俗隨力隨願供佛齋僧,不但以此功德使累生父母脫離惡道,而且也轉自己的慳貪心為布施心,可使自己將來不會再次墮落惡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盂蘭盆節法會

1、盂蘭盆節的起源佛教的盂蘭盆節因《盂蘭盆經》而來。目犍連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而被人們所熟知。一天目犍連想到自己過世的母親不知道往生何處?於是進入禪定觀察,見到母親墮入餓鬼道中受苦,...

唐朝人怎麼過「盂蘭盆節」?

一早,朋友圈滿屏的消息都在提醒筆者,今天是盂蘭盆節。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因要齋僧道、祭祖先、超度亡魂,民間將之稱為鬼節、七月半,道教稱之為中元節,佛教則稱盂蘭盆節。文/胡月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