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年前古人如何「生」與「死」?考古專家帶你走近焦家遺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
章丘焦家遺址?聽上去有些耳熟。
對,就是那個如今以大蔥和鐵鍋聞名的章丘。
而在考古人眼裡,章丘是個自帶光環的地方。
它被稱作中國考古的搖籃,是中國學者在中國東部最早進行考古發掘和探索的區域之一。
著名的龍山文化,就是以20世紀20年代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得名而聲聞海內,其歷史脈絡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
工作場景1
對於文明的進程,人們總是想了解的更多一些。
2016-2017年,山東大學的考古工作者們在章丘焦家遺址發現了距今5000多年、內涵豐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為該區域的龍山文化源頭的探索提供了新線索。
工作場景2
住:從半地穴到住聯排「別墅」
環視了整個演講大廳後,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焦家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王芬問現場聽眾,是什麼支撐起了大家此刻所處的空間?答案是:牆體。
不同於西方的以石構建築,中國古代建築多是土木結構。
砌牆是蓋房子的重要一環。
可對於沒有get到砌牆技能的古人該怎麼辦呢?
聰明的古人選擇了向下挖坑,在坑穴基礎上再砌矮牆,並在屋頂覆蓋茅草等以遮蔽風雨。
在焦家遺址的早期居住址階段,發現了幾十座分布規律的半地穴式房屋,房屋面積在5-15平方米之間,門道方向不固定,房屋有分群分組的現象。
房屋功能應有居住、儲存和手工業作坊等。
早期居住址
漸漸地,古人告別半地穴式房屋,住到地面上。
焦家遺址的晚期居住址可以分為早、中、晚3個小的階段。
早段人們多居住單間的基槽式房屋,單間面積在10到20平米之間。
中段仍是基槽式房屋,不過已經發展為多間東西相連的「小排房」了。
晚段,人們則通過挖坑栽柱的方式建造地面式房屋。
考古人員通過仔細的刮平面,試圖還原出當時房屋之間的空間分布關係。
「在某些房間裡,我們還發現了燒土面,這是人們進行炊煮活動的灶址,房屋應該兼具了炊煮、休臥等基本的生活功能。
」王芬介紹道。
晚期居住址
食:大墓主人吃肉多
既然有了灶台,5000年前的他們都在吃什麼呢?在這些沒有文字的年代裡,我們只能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推測古人的食譜是什麼。
食物經人體消化吸收後,就轉化為人體組織的組成成分,而這些化學組成與攝取食物的化學組成存在著對應的關係。
通過分析人骨穩定同位素等數據可以了解古人的飲食結構。
「通過對大墓出土的7具人骨進行分析,我們發現,他們的植物類食物來源以小米等旱作農作物為主,氮同位素數值全部高於千分之九,這說明他們吃的肉類食物比較多。
」王芬說道。
此外,在遺址中還發現了大量魚骨,既有淡水魚,也有少量遠距離而來的海魚。
王芬推測,數值較高的肉類食物攝入,或許和這些人的社會地位較高有關係。
古人飲食結構分析圖
葬:開啟棺槨制度先河
上文提到了大墓,事實上,215座墓葬也是此次焦家遺址考古發現中的重中之重。
這215座墓葬可以劃分為大中小三型。
其中,大型墓葬二十多座,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棺槨俱全。
在很多墓葬中都發現數量不等的玉器。
以棺槨為特徵的葬具使用率很高,和同時期其他墓地相比,焦家在這方面顯得獨樹一幟。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M152是一座重槨一棺墓葬。
該墓室主人手臂上套有一個較大的玉臂玔,腹部位置放有一件玉刀,玉刀下面還壓著一個玉鉞,刀鉞等禮器足以顯示出其身份不凡。
墓葬M152
相對而言,中型墓葬數量較多,葬具為一棺,在墓主頭頂和腳端放有陶鼎、陶罐、陶杯等,隨身佩戴小件的玉、石、蚌類裝飾品。
「他們大致相當於今天社會裡的中產階級。
墓葬中放置一定數量的生活器具和玉石裝飾品,反映了古人視死如生、生生不息的理念,」王芬說道。
小型墓葬則規模較小,多無葬具和隨葬品。
不難看出,焦家遺址墓葬體量、棺槨葬具的形制、隨葬品高低多寡現象,已經表現出了明顯的社會分化和等級差別。
同時,大量的隨葬玉器,也說明焦家遺址在當時是黃河流域一處極為重要的用玉中心。
墓葬M152隨葬玉器
城:初現身型
如果說焦家遺址是一處古城,那麼首當其衝的便是要找到城牆。
焦家遺址關於夯土牆和壕溝的探尋工作貫穿了此次為期兩年的考古工作的始終。
「比焦家遺址年代早或晚的遺址,我都有參與過相關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
但是焦家的文化堆積還是有其自身的特點,我們也經歷了一個從未知到熟悉的過程。
」王芬回憶道。
工作場景3
焦家遺址前後經過2016和2017兩個年度的發掘。
在第一年,考古隊就發現了夯土牆的線索。
第二年,確定夯土牆和周邊的壕溝成為考古隊工作的核心任務。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細緻辨識,考古隊對發掘區的夯土牆和壕溝的結構、性質等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把握。
隨後,考古人員對以夯土牆和壕溝為代表的大型防禦性設施進行了考古勘探。
因為壕溝內填土的顏色偏黑,辨識度較高,目前考古隊先期發現了總面積約12萬平方米左右的壕溝,後續工作還在進一步進行中。
焦家發現的那些大型墓葬是位於當時的城內還是城外?這是王芬經常被問到的問題。
從考古學上強調的地層關係來看,這些大墓和夯土牆不是同時期存在的,一些大型墓葬直接破壞了城牆,即他們之間是早晚關係。
「種種跡象表明,通過他們之間的早晚關係,我們初步判斷,焦家遺址應該是迄今發現的海岱地區最早的城址。
」王芬指出。
工作場景4
在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的焦家遺址中,王芬和隊員們只選擇了其中2000多平米的面積進行發掘。
巧合的是,現在來看,發現的壕溝等大型遺蹟正好和整個遺址區域構成近似同心圓的位置關係,發掘的區域處於同心圓的中心位置。
作為講座的結語,王芬說道,「我們所做的工作,只是代表了焦家考古的剛剛開始,其實是提出了更多待解的問題。
目前看到的只是一個初現的古城,期待後續的工作能揭開更多的謎底」。
工作場景5
一座大墓超級大墓被盜二百多次,但,有一件國寶他們死活都不認識
曾經在我國的考古史上創下多個考古第一的墓葬——鮮為人知的秦公大墓,這個墓葬的發掘在我國的考古史上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墓葬的總體面積達到了五千平方米,是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的一個墓葬。而墓中的殉葬...
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亮相國博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亮相國博人民網北京7月11日電 「禮出東方——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展」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作為國博考古發現系列展之一,本次文物展出230餘件,絕大部分...
2017章丘焦家遺址保護現場論證會召開
6月29日,「2017章丘焦家遺址保護現場論證會」在山東章丘召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副司長閆亞林,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南京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發掘者解讀章丘焦家遺址考古發掘細節
6月10日,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省文物局在濟南市章丘區焦家遺址考古工地舉辦了2017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主場活動。焦家遺址考古發掘獲重要發現,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王芬介紹了遺...
禮出東方 山東焦家遺址考古發現
山東章丘——中國考古的搖籃,是中國學者在中國東方發現並最早進行考古發掘和探索的區域之一。著名的龍山文化,就是以20世紀20年代原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得名而聲聞海內,其歷史脈絡可追溯到距今400...
章丘焦家遺址:中國上古文明的一塊拼圖
10日,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作為近30年來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的焦家遺址入選。地處濟南章丘的遺址是5000餘年前魯北古濟水流域的一處具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意義的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