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又獲重大發現:大型「樹枝狀」水系和「兩縱三橫」路網影響殷墟布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示:點擊上方「安陽網」一鍵關注

最新考古研究成果:

10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將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全球角度確認了殷墟作為「具有普遍和突出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地位。

10年來,這一考古聖地的研究者們,沒有停下對這一輝煌遺址的研究和探尋,他們順著歷史的脈絡,對這一部精彩的「地書」悉心保護、精心閱讀。

如今,在殷墟成功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十周年之際,殷墟考古又獲重大發現的消息震驚世人:

考古發現了大型「樹枝狀」手工業水系和「兩縱三橫」路網,殷墟布局日益清晰

殷墟殉人以俘虜而非奴隸為主,商代為奴隸社會的說法將得到重新的認識和評價

近日,這一考古研究成果將在中國最權威的考古學學術季刊《考古學報》上全文發表。

記者第一時間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唐際根博士進行了專訪,請他就這一研究成果為讀者進行解讀——

再讀殷墟 又揭歷史謎底

□ 記者 王慶華 申昕

8月4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靜的小院裡,記者見到了唐際根博士。

皮膚黑紅、精力充沛的他,身著T恤加牛仔,仿佛隨時要去考古現場的樣子。

交談中,唐際根才思敏捷、激情四射,他以通俗的語言侃侃而談,為記者介紹了最新考古成果的詳細情況。

一幅商王朝征伐勞作、祭祀殺殉的時空畫卷展現在記者面前。

唐際根向記者介紹最新考古成果 (記者 申昕 攝)

水網密布 大道縱橫

「樹枝狀」水系 深刻影響殷墟布局

殷墟遺址水網與路網局部關係示意圖

殷墟考古88年來,始終未發現城牆蹤跡,成為殷墟考古最大謎團。

但很多專家也由此堅信,在殷墟發現城牆的可能性極低,或者說這座晚商都邑的確沒有建造過城牆。

在沒有發現城牆的情況下,憑什麼說近年考古發現的水網和道路,成為將殷墟定義為晚商都邑的有力證據?

「在我們以往的考古發現中,有王陵區、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遺蹟,卻缺乏將其連接起來的『筋骨』。

作為一座都城,肯定會有與之相匹配的水網和路網。

我們經過歷時9年的田野考古發掘和研究,殷墟內重要的大型人工工程——滿足手工業需求的『樹枝狀』水網和『兩縱三橫』的路網終於得以確認。

」唐際根說,「目前,殷墟布局更加明晰:以路網、水網為骨幹,大小不同的居民點以及手工業作坊密集地分布其間,它們與大型宮殿和王陵區一樣,是將殷墟定義為晚商都邑的有力證據。

在一張紙上,唐際根給記者畫圖演示了他們發現的殷墟乾渠和路網遺址走向。

「1997年,我們在宮殿宗廟區西南方向發現了一段人工乾渠。

2004年,我們又發現了一段人工乾渠。

從工程規模和施工標準上看,這兩段乾渠屬於同一條渠。

」唐際根說,近20年間陸續發現的數段水渠,經過考古鑽探證實,是同一條大型人工引水設施的不同渠段。

這條總長約2500米的人工水渠自洹河引水而來,截面呈倒梯形,口寬3米至6米、底寬4.5米至5米、深2.8米至4米,其規模宏大、貫穿範圍廣,從西北向東南貫穿殷墟,局部區段還設有蓄水壩。

在殷墟宮殿宗廟區南部約1500米處,乾渠向東南分出多條支渠,乾渠與支渠平面分布形狀猶如半棵樹枝,考古專家稱之為「樹枝狀」水系。

那麼,「樹枝狀」水系的用途是什麼呢?

「殷墟迄今發現的鑄銅、制骨、制陶、制玉等作坊,都分布在『樹枝狀』水系的支渠附近,這說明水系是為了服務當時手工業用水的需要。

不僅如此,這一帶也是道路相對發達的地區,暗示道路與手工業作坊之間的密切聯繫。

」唐際根說。

「按照考古學家的研究,如果不考慮洹北商城階段的文化遺存,殷墟文化可分為早晚四個階段,分別稱為殷墟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每一期大概相當於10年。

經過地質測定,我們目前發現的殷墟乾渠修建於第二期,而乾渠東部的支渠則修建於第三期和第四期。

可以說,殷墟水網工程浩大,時間跨度長,決非一個族邑可以組織修建。

它幾乎流經半個殷墟範圍,穿行於諸多居民點,也決非服務於某一個特定聚落。

」唐際根說。

專家發現,沿「樹枝狀」水系分布的居民點內,也都開鑿有水井,可見居民飲水並不是來自渠水,而是通過水井實現的。

唐際根說:「『樹枝狀』水系給殷墟布局帶來了深刻影響,水網兩側,居民點、作坊密布。

這些作坊分布不僅與水源有關,還有成片化特點,其中宮殿宗廟區南部的一組鑄銅、制陶、制骨作坊,正位於殷墟乾渠下游,主幹道也在近旁,保證了這組作坊給水和運輸的便利,有可能由王族直接控制。

此外,經過近年的田野考古,殷墟時期繼續沿用的幹道一一被揭示出來:兩條南北向和三條東西向寬10米至20米的道路,構成了殷墟時期「兩縱三橫」的路網格局。

另有多條寬1米至3米的邑間小路,在各個居民點內部互相連接,這些路面都使用土渣和碎陶片進行了硬化。

「『兩縱三橫』路網位於殷墟腹地,路面寬闊,車馬痕跡縱橫。

尤其重要的是,兩條南北縱向道路,直達小屯北地建築基址群,該範圍內也正是甲骨集中出土地帶。

」唐際根邊在紙上畫圖邊對記者說,「路網的發現,再次證明殷墟時期宮殿宗廟區就在小屯村附近。

從整體布局而言,「樹枝狀」水系以北,「兩縱三橫」主幹道覆蓋的是王族居住地和宮殿宗廟區,此範圍內還建有廣場以及與洹河相通的池苑,足以證明這一帶在殷墟布局中占據核心地位。

「樹枝狀」水系以南則密集分布著普通居民點。

考古發掘還證實,商人是通過修橋來解決路網與水網的交匯問題的。

「2009年,我們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申請《殷墟布局研究》重大課題的同時,就開始思考水和路的關係。

其實2008年我們就已經在乾渠之上發現了木製品,當時以為發現的是條船,現在考證是一座橋,另外還有橋的木樁存在。

」唐際根說。

路網、水網的出現,解決了殷墟布局的「骨架」問題,它使得殷墟過去發現的各種類型的作坊、居民點、王陵區、宮殿區等重要遺蹟全部有機地串聯了起來。

「多條寬闊的道路、複雜的車轍,還有宮殿宗廟區集中出土大量甲骨,卜辭上都直接記載著王的活動,加上王的住所、池苑、複雜的工業系統以及廣場和居民點等,可以說,之前各自孤立的殷墟考古發現,如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栩栩如生的證據鏈,真正讓殷墟能夠科學地解釋成一座都城。

」唐際根說。

據了解,殷墟路網、水網的研究僅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諸多問題還需要解決,如路網、水網與其沿線或附近邑聚的關係還需要通過發掘了解;乾渠、道路、邑聚和陂池等具體遺蹟的年代還需判定;宮殿以及東西向的水網和路網為什麼呈現北偏東10°的走向,與商朝人的觀念和信仰有什麼關係,這些研究任務還非常艱巨。

殉人為羌 地穴為窖

考古數據 還原商代社會性質

2013年秋髮掘清理的一處殷墟王陵區祭祀坑

殷墟王陵區一處祭祀坑內埋有10名殉葬人

商人大量俘獲羌人並以羌人祭祀祖先。

左:曰其獲正羌。

意即(是否可以)俘獲「正」地的羌人。

右:而於祖丁……羌……祖甲十一羌。

詞句雖不完整,但大意也是有無必要向祖先獻羌。

殷墟歷年大規模考古發掘中,有一類發現同甲骨坑一樣令人震驚:2500座以上的祭祀坑,密布在西北岡王陵區,這些以人祭為主的坑葬有規律地成排分布。

在200多年間,數以萬計的活人被商王室當成祭祀祖先的祭品慘遭殺戮。

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為20世紀考古學家認定商代為奴隸社會的重要依據。

然而,最新考古研究結果顯示,西北岡祭祀坑裡的殉人不是奴隸,而是商人的俘虜,他們是曾與商人為鄰、被強大的商人逼迫至西北地區的羌人。

這一發現足以使人們對商代社會性質產生新的認識。

專家曾對殷墟幾千個墓葬中獲取的墓葬形制、方向、體積、隨葬品的多寡、殉人、男女比例等70多萬個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商代社會的主體是商族族眾,占82%至87%,高級和低級貴族有10%左右,一無所有者只有3%至7%。

那麼,西北岡埋著那麼多人骨頭,他們從哪裡來的,有著怎樣的人生?他們真的是學者們通常描述的被廣泛殺殉的奴隸嗎?每每駐足西北岡,唐際根腦子裡就會蹦出這樣的疑問,揮之不去。

唐際根有個習慣,他經常放一些甲骨在枕邊,沒事時就拿起來研究一番。

他發現,甲骨卜辭中有大量「用羌」「俎羌」的記錄,即是以「羌」為犧牲進行祭祀。

「許慎《說文解字》稱『羌,西域牧羊人也』;羌人曾經人口眾多,與中原地區的商王朝為鄰,由於商王朝社會發達、技術進步,不斷將羌人逼迫至西北地區。

」唐際根說,殷墟甲骨中頻頻出現十羌、三十羌、五十羌以及百羌、三百羌等字眼,會不會記載的就是被俘虜殺殉的羌人呢?

同時,在研究祭祀坑時唐際根發現,人祭坑是成組分布的,通常是三個一組、十個一排,組跟組之間有一定的空間,但是同一組之內,深度和形狀非常相似,而且排列比較整齊、靠近,有規律可循,說明成組的人祭坑應該是在同一時間形成的。

而按組來統計坑裡的人骨頭時,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出現了,出現頻率最高的成組數字是10、30、50、100、300,這讓唐際根聯想到與甲骨文「羌」字出現時有關的數字高度吻合,將兩組數字聯繫起來反覆推想,唐際根大膽推測,祭祀坑裡的殉人,說不定就是作為犧牲被殺掉的羌人。

「項目的研究就起源於以上兩組數字的奇妙聯想。

但大膽的假設,必須要有科學的求證。

」唐際根說。

2013年,他們申請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殷墟王陵祭祀坑人骨與羌人的種族與文化》得到批准,他與加拿大學者荊志淳等合作,利用成熟的鍶同位素技術,尋找西北岡殉人的來源。

早些年間,著名學者夏鼐和俞偉超曾分別猜想,西北地區的寺窪文化和卡約文化,是歷史上羌人生活的區域。

唐際根、荊志淳等人驅車西行,到西北地區的甘肅、陝西一帶,尋找到200多個商代的人骨頭和牙齒樣本。

同時,他們又在殷墟西北岡新挖開的祭祀坑裡取出剛出土的人骨頭和牙齒。

將兩組骨頭鋸開、比對,鍶同位素技術比值非常接近!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分析,一樁謎案終於被破解:殷墟祭祀坑裡的殉人確實是被俘虜的羌人,而非奴隸。

唐際根這時想起,司母戊鼎所在大墓的墓道里,也有22個用於祭祀的人頭保存完好。

用鍶同位素技術一測,大部分也是羌人!

對於鍶同位素技術應用於考古的科學原理,唐際根解釋,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個人從小生活在哪裡,喝的水、吃的菜當中的重金屬含量,就會在人的骨骼、牙齒、毛髮當中呈現不同的同位素比值特徵。

「這些羌人一般是被虜來隨即殺掉,如果當上一兩年奴隸,同位素的比值就會因代謝而發生變化,但唯一不變的,就是他的牙釉質里的同位素比值,這是判斷他生長在哪裡的重要依據。

」唐際根說。

早在1974年,著名甲骨學者胡厚宣就在《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人祭》一文中,提到依據他所讀到的2000片甲骨,統計出殷墟王陵區14000人祭中,有8000個是羌人。

遺憾的是,由於沒有考古數據支撐,胡厚宣的這一僅依據甲骨文資料得出的結論並沒有在國際上獲得學者廣泛認可,西方學者更願意相信考古數據。

此外,胡厚宣沒有指出這些殉人在哪裡被殺。

現在,唐際根將其與西北岡王陵區的祭祀坑聯繫在了一起。

「過去講到奴隸社會的特徵時,會談到奴隸住半地穴式房屋、奴隸一無所有、奴隸被廣泛地殺殉。

」唐際根說,「可是我們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在殷墟發現的半地穴式構造基本上是用來存放東西的地窖,只有一組半地穴式房子還是工匠用的,剩下的全部是地面建築。

說奴隸一無所有,可我們發現沒有隨葬品的墓葬比例非常之小。

「我們用科學證據證明了胡厚宣先生是對的。

事實證明那些殉人根本就不是奴隸,而是羌人俘虜。

」唐際根說,「當時的小屯南地甲骨、花園莊東地甲骨還沒有發現,如果今天依據新的甲骨文資料統計,殉人多為羌人的數據肯定會更多。

唐際根說:「今天的羌族也生活在西北地區,2006年人口普查時還有30萬人。

在商王朝被作為殉人的羌人,是否就是今天羌族人的祖先,還有待進一步科學研究。

對商代殉人的進一步深入研究,進而影響到唐際根等一批學者對商代社會性質的認識。

「如果讓考古數據來說話,我們認為商代是一個以商王為核心,以宗族為基本社會單元的、具有多個層級管理體制的王國,而不是所謂的奴隸社會。

」唐際根得出結論。

殷墟是一個備受全世界關注和景仰的遺址,是一個有著輝煌身世的遺址,是一個被稱為「考古聖地」的遺址。

殷墟的文化價值,在於它以沉睡地下數千年的實物資料,證實了曾零星見載於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商王朝的存在,而且提供了有關商王朝的豐富知識。

作為商王朝的都邑,殷墟又是中國文明進程中許多重要制度的鞏固或轉型時期,商代社會高度發達的建立在血緣關係基礎上的宗族社會組織,直到近代才逐漸受到現代文明衝擊而解體。

唐際根說,作為我國眾多古遺址中發掘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揭露面積最大的遺址,目前,殷墟遺址採取的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所揭露的面積約占整個殷墟面積的15%。

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學者們希望將3000多年前的古地貌和城市布局真正復原出來,將當時的頂層設計、規劃理念、社會組織和生活狀態展現給世人。

與此同時,對於婦好墓的墓葬以及出土的1.6噸青銅器的研究正在進行中。

殷墟有太多的寶藏等待揭露和清理,更有數不清的疑問尚待解答。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殷墟王陵區祭祀坑

編輯/許美美

新聞熱線/0372-2561290 2561263 2561254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內容詳見《安陽日報》《安陽晚報》

《安陽網》《河南手機報安陽版》及相關微博、微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商代考古的發源地--殷墟

【當代商報網訊】中國現代考古學起步雖晚,但發展較快,特別是商代考古,可以說是從發掘和研究安陽殷墟起家,逐漸澄清了商代的文化面貌和社會形態。殷墟,位於安陽市西北約3公里,以小屯村為中心,包括其北的...

行走安陽--殷墟王陵遺址

到了殷墟宗廟遺址,才知道殷墟的概念,王陵區大門另在離這裡六公里遠的地方,既來之則去之,看完宗廟遺址,出門沒有計程車,只好打個三輪,要價20元,別無選擇,挨宰也得認。殷墟王陵遺址位於安陽市洹河北岸...

殷墟的發掘與保護

集郵之家微信號:stamphome極具人氣的集藏社交新媒體,郵幣卡收藏愛好者的交流家園!7月13日發行的殷墟郵票令全國郵人矚目,屆時,全國各地的郵迷們匯聚河南安陽,共享新郵盛事。今天,方寸郵緣就...

考古學家唐際根:想讓商朝「活」起來

新華社記者劉雅鳴、桂娟「激情」「富有想像力」「熱血青年」「闖勁」「意識超前」「性格鮮明」……描述一位考古學家,這一系列詞彙通常是並不多見的。但在唐際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站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