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盜墓者不拿古墓里的銅錢?考古學家提出3個理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考古學家和盜墓者都喜歡古墓,盜墓者的目的是挖寶,考古學家的目的是研究歷史。

由於學術規定和傳統觀念的限制,大多數古墓被盜墓者「捷足先登」,國寶文物流入民間,讓專家學者們非常遺憾。

其實,盜墓活動並非像《鬼吹燈》和《盜墓筆記》中描述的那樣神奇。

有時候他們無意的一個習慣,就能給考古學家留下一筆「寶藏」,發揮重要的研究價值。

《盜墓筆記》中的古墓

古語說:「生於蘇杭,葬於北邙」。

以河南省洛陽地區為例,根據考古機構的相關統計數據,已探明的古墓就有20多萬座。

從東漢末年的曹操開始,「摸金校尉」就開始在這裡肆虐。

後來更是催生了考古神器——「洛陽鏟」。

這些盜墓者從古至今都信守著一個傳統,那就是:「盜墓不毀棺,取器不取錢」。

據歷史學家考證,盜墓者之所以不拿銅錢,主要有3個原因。

洛陽的古墓博物館

第一,銅錢的價值很低。

雖然銅錢是古代貨幣,但歷朝歷代的形制和鑄造方法差異很大,市場上不能流通。

例如,漢代古墓里經常出土的銅錢,如果被唐代盜墓者拿出來,既不能流入市場使用,也不能私自鑄錢,根本是廢銅一堆。

即使年代接近,出土銅錢勉強能夠使用,但是與古墓中的金銀和玉器文物的價值相比,也不值得盜墓者花力氣。

古墓的墓室

第二,銅錢不便攜帶。

在古代,因為銅錢價值比較低,如果隨葬必定數量巨大。

這在漢代古墓中尤其明顯,例如江西省南昌市的海昏侯墓,考古學家出土了銅錢13噸,共計200多萬枚五銖錢。

而盜墓者基本都是掘洞偷盜,巨量而沉重的銅錢文物,根本無法從古墓中取出,交通運輸也不方便。

古墓出土文物

第三,銅錢會帶來災禍。

盜墓活動觸及傳統觀念的底線,在歷朝歷代都是重罪。

漢代的《淮南子》記載:「發墓者誅,竊盜者刑」,意思是偷竊文物者判刑,發掘古墓者處死。

在唐代,盜墓者流放3千里,破壞棺槨視同「奪人性命」,屬於十惡不赦的重罪。

與古墓中其它文物不同,銅錢具有明確的年代特徵。

誰手中有古代銅錢,就意味著與盜墓活動有關,會引來朝廷和官府追查。

因此,為了自身安全,盜墓者不敢攜帶古代銅錢。

海昏侯墓出土銅錢

由於上述3個原因,已被盜掘的古墓經常留下銅錢文物。

正是盜墓者「不取銅錢」的習慣,給現代考古學家留下了一筆「寶藏」。

眾所周知,我國考古界流行有一種現象,稱為「十墓九空」。

經過歷朝歷代的盜掘,大多數古墓都被洗劫一空,導致歷史研究難以開展。

但銅錢文物具有明顯的年代特徵,比「碳十四」測年還要準確。

在考古學家眼裡,這可是比金銀玉器還要珍貴的「寶貝」,不僅有助於給古墓斷代,考證墓主人身份,還能夠了解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特點。

王莽時期的銅錢

另外,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銅錢也並非如盜墓者認為的「一錢不值」。

例如新朝王莽時期的錢幣——「國寶金匱直萬」,在當時就價值黃金100兩。

目前世界上僅存3枚半,2016年的市場價格超過了420萬。

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西漢五銖錢,專家估值也超過了2個億。

如果盜墓者了解這種情況,一定是捶胸頓足,後悔不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考古vs盜墓,洛陽古墓的幸與殤

唐代詩人王建當年遊覽洛陽時,用一首《北邙行》,道出了眼前的景象: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邙山環繞於洛陽市的東北部,其「背山面河」、地勢開闊、土層深厚...

洛陽鏟下的驚天寶藏

一把洛陽鏟,刺破陰陽界,它在文物考古和基本建設眾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古都百姓津津樂道.進來,有關探討洛陽鏟發明人的文章時常見諸報端,引起不少人的興趣.究竟是誰發明了洛陽鏟呢?近日,文物專家經過研究...

千年前的海昏侯時代,那是一個怎樣輝煌的時代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工業生產越來越依靠機器,很多傳統手工藝消失,在我們現代人的印象中覺得現代社會高度文明,古代社會肯定很多東西生產不出來,其實不然,古人比我們想像的聰明,甚至很多工藝就算是現代科技...

盜墓中流失海外的國寶,價值連城令人痛心

在世界三大文物輸出國中,希臘主要以地面古建築和雕塑等文物輸出為主,埃及的金字塔歷來是世界盜墓者的目標,而中國的古墓中,幾乎擁有盜墓者在全球古墓中需要的所有東西。在暴利的驅使下,暗夜裡,荒冢上,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