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之西南夷傳奇——雲南晉寧石寨山古滇國墓地(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漢帝國之西南夷傳奇——雲南晉寧石寨山古滇國墓地(一)

1、殺人祭祀柱場面貯貝器。

高38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1號墓出土。

銅鼓形貯貝器。

鼓腰部刻有八人,每人手持兵器,或駑、或矛、或斧作奔跑追獵場面。

器蓋上鑄人物五十一個,動物豬、犬各一。

蓋中央立一圓柱,上盤繞蛇兩條,柱頂立一虎。

兩側邊沿各有一鼓。

柱右一人裸體,雙臂反綁於一牌上。

柱前一人左足鎖枷,一人跪地,雙臂反綁,均裸體。

此三人當為祭祀的犧牲。

柱右一人乘坐四人肩輿,為主持祭祀的女奴隸主。

此場面是滇人舉行的一場祭祀儀活動。

2、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3、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4、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5、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6、滇人狩獵場景,上圖貯貝器腰身部位展開線描圖。

7、上圖貯貝器人物場景。

8、古滇人所用的海貝。

所謂「貯貝器」內裝的就是這些海貝,它們是古滇人所使用的貨幣以及入葬時埋藏的財寶。

這些滇人身處中國內陸,但是卻與西亞、南亞和東南亞民族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

9、紡織場面貯貝器。

高21厘米,蓋徑24.5厘米,雲南晉寧石寨山1號墓出土。

10、上圖器蓋上的局部放大圖。

11、女主人坐像。

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12、女奴紡織圖,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13、滇人紡織圖,上圖的人物線描圖。

14、「畜思君王」銅鏡。

直徑1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1號墓出土。

正方形鈕座,座外有篆書銘文「畜思君王、心思不忘」八個字。

四角有草葉紋圖案,邊沿為內向連弧紋。

滇族女人不施粉黛,此鏡當為漢王朝所賜器物。

15、突沿手鐲,5件。

雲南晉寧石寨山1號墓出土。

此物起源於山東龍山文化時代,流傳於夏、商時代,以及商、周之際的古蜀國、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的越國。

古滇國是最後一個流傳和使用此種玉器的民族,顯示了戰國至漢代的西南夷,與中國北方及中原古代民族的淵源。

16、瑪瑙鼓形珠。

雲南晉寧雲南晉寧石寨山1號墓出土。

西南百越民族特有的玉器,取象於銅鼓。

17、綠松石、紅瑪瑙珠串。

雲南晉寧石寨山1號墓出土。

18、金髮簪。

長16厘米~23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1、2、12號墓出土。

19、舞俑銅杖頭。

高11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1號墓出土。

杖頭鼓形座上立一舞俑,額前挽一髮髻,穿對襟長衣,腰束帶,雙手作舞蹈狀。

20、鑲孔雀石、瑪瑙銅扣飾。

高5.5厘米。

寬8.5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2號墓出土。

此物起源於夏代,為腰帶扣飾。

夏亡後商代不用,古蜀國曾用此物,滇人復用之。

21、玉玦。

雲南晉寧石寨山2號墓出土。

起源於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戰國初期在越國流行,最後流行於中國南部各地。

22、銅屋宇飾物。

高9厘米,寬12厘米,深7.5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3號墓出土。

房屋為干欄式建築,其布局系用巨木自平地築一平台,高約與人齊。

台周置有欄板。

前有階梯,以備上下。

後台建一茅舍,不為草木支柱,以撐屋檐。

屋頂以長木支條交叉排列,屋脊兩山向外突出,其下各掛一牛頭。

平台上有二十餘人,男女皆有,均為滇人。

平台 右側跪坐五人,前置一案,上置供物。

案前立有四男子,作舞蹈姿態,舞傭旁有三人作擊鼓之狀。

小龕下覆置一銅鼓,鼓前蹲一犬,犬旁跪一人。

平台正面,有四人在烹飪食物。

平台左後方,跪坐五人,前置類似炊器三件。

往前復有八人及詳用途的器物四件,其中一件作吹笙之狀。

滇人聚集在這屋宇中進行祭祀活動,專家們各有說法。

23、上圖局部放大圖。

24、上圖局部放大圖。

25、上圖局部放大圖。

26、豹銜鼠銅戈。

長26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3號墓出土。

扁圓銎,上刻捲雲紋、同心圓紋、鋸齒紋等,銎背上鑄有一隻豹子,其尾下垂,四足微彎踏於銎上,口銜一鼠,又目遠眺作觀望狀。

滇人特有的武器。

27、蛇頭紋形銅叉。

長30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3號墓出土。

叉圓形銎,銎側無鈕,銎上飾浮雕的蛇頭紋,蛇背有鱗片,張口鼓目作吞食狀。

刃為長方形,前鋒分叉。

滇人特有的武器。

28、金臂甲。

高19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3號墓出土。

金臂甲片一組三片。

1994年雲南江川李家山也出土過形制一樣的三片銅甲片,穿連組合正好與人手臂相吻合,以此推斷,雲南晉寧石寨山的這三片金甲片當為金臂甲。

29、突沿手鐲,3件。

雲南晉寧石寨山3號墓出土。

30、玉瑗鐲。

雲南晉寧石寨山3號墓出土。

31、玉玦。

雲南晉寧石寨山3號墓出土。

31、玉玦。

雲南晉寧石寨山3號墓出土。

打磨青銅武器鋒刃的「磨刀石」。

33、礪石。

雲南晉寧石寨山3號墓出土。

34、玉飾。

雲南晉寧石寨山4號墓出土。

35、玉帶鉤。

雲南晉寧石寨山4號墓出土。

西漢傳入之物,或為大漢皇帝所賜。

36、瑪瑙乳突形扣串飾。

雲南晉寧石寨山4號墓出土。

乳突,歷史悠久,在夏代二里頭遺址曾出土有陶製品,可知其起源於夏代,古蜀國金沙遺址亦有出土,有的還飾有金鉑。

古滇人與夏民族、古蜀國皆有淵源。

37、突沿手鐲,雲南晉寧石寨山4號墓出土。

38、玉瑗鐲。

雲南晉寧石寨山4號墓出土。

以所謂「玉璧」為手鐲,在龍山文化時代就有出現,更早,在紅山文化地區也有類似的戴法。

39、銅立鹿。

高163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5號墓出土。

40、尖葉形雉雞紋銅鋤。

長28.5厘米,寬20.5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5號墓出土。

整體似樹葉,前鋒呈銳角,後端呈鈍角,鎏作三角形,突起於鋤身正中。

鋤兩側各刻一隻站立的雉雞,可能用於與農業有關的祭禮儀式,不一定是實用物。

雲南盛產銅礦,說不清這是農具還是兵器,或是儀仗。

41、「滇王之印」金印。

高1.8厘米,邊長2.3厘米,重89.5克。

1956年雲南晉寧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42、「滇王之印」金印刻字。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舉國降」,「於是以為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

金質蛇鈕「滇王之印」的發現,證實了史載滇王國的存在。

益州,當取其為「夷人」地方之意,包括雲南省、四川省,以「益 」代「夷」,表示這些地方最終歸於王化,不復為「蠻夷」之地了。

新中國成立之初,為各民族取名,去掉少數民族歷史上帶有岐視性質的名稱,毛澤東親自為「夷族」取名「彝族」,謂此字中有「米」有「絲」,詢問於夷人,彝人代表大喜,遂為新族名。

43、圓形猴邊銅扣飾。

直徑13.5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正面中央嵌一紅色瑪瑙扣,其外用紅黑色漆繪成八角光芒的太陽紋,再外鑲嵌孔雀石小珠及玉環,邊沿有浮雕小猴一周,首尾相接,共十隻。

滇王真正表示其身份的帶扣,中央鑲紅寶石,以八角星形太陽紋環繞。

八角星形太陽紋原為炎帝專用圖騰,由此可知,西南諸夷中亦含有古炎帝族的成份。

44、銅編鐘。

高40.3厘米~29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一套六件,形狀紋飾相同,大小依次遞減。

斷面作橢圓形,唇口齊平,器身上大下小,頂部均有環鈕。

兩側各鑄有蜿蜒的龍形紋四條,左右對稱。

鐘鳴鼎食是王侯的禮儀,滇王墓出土的編鐘呈偶數,而中原編鐘為奇數件,滇文化顯現出與中原文化相通而又不同之處。

45、上圖的線描圖。

46、獸形金片飾。

長10.5厘米,寬6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頭頂有如鹿解般犄角,尾上卷,似犬又似獸,但形體怪異,作屈體伏臥狀。

其邊沿有可供穿系的小孔,一組六片,可兩兩相對。

出土於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滇王墓,根據發掘隨葬品擺放位置,似為古滇葬服珠褥上使用的飾品。

47、長方形鬥牛銅扣飾。

高5.5厘米,寬9.5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扣飾共分三層,上層蹲坐十人;中層左右兩側各蹲坐四人,均作觀望狀,中間另立一人,將下層的大門打開;下層正中有一雙扇門,門外一牛衝出似乎是一場鬥牛的入場式。

接下來是人與牛斗,還是二牛相鬥或是牛虎相鬥,不得面知。

48、女騎士扣飾。

高8.5厘米。

寬11.5厘米,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49、牛頭銅扣飾。

高9.8厘米,寬19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扣飾由大小三個牛頭組成。

一大牛頭的兩角各有一小牛頭,三個牛頭上均有心形圖案,背面有矩形扣。

50、銅屋宇飾物。

高11.5厘米,寬12.5厘米,深7.5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房屋為干欄式建築,平台周圍置高欄杆,形成一迴廊。

台前擋梯處豎一板,上端靠攏屋檐,有一蛇蜿蜒而上。

欄杆和欄板上刻有精細的菱格紋和三角形紋飾。

屋舍前小龕中供一人頭。

平台上立者和坐者約十多人,男女均有,皆為滇人。

廊右方有五人,計跪者三倚楯而立者二。

小龕前右有兩人,一立一坐,坐者雙手扶於案上。

龕下置一鼓,鼓前靠梯左側伏一犬,其右跪一小人。

屋左後方有兩人,皆跪坐,其一吹葫蘆笙。

正面左角上有三人及銅鼓數具。

欄板上有鸚鵡、牛和豬腿等。

台前地上有三人,作烹飪食物狀,台下及兩側有牛、羊、豬等家畜。

51、上圖局部。

52、上圖局部。

53、上圖局部。

54、四人縛牛銅扣飾。

高9.6厘米,寬1.6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四人將一牛縛於柱上,即將進行剽殺。

其中兩人按伏牛背,一人挽住牛尾,另一人持繩數周,其繩之一端已將牛頸繫於圓柱。

此四人服飾相同,頭戴晚形帽,長發垂於頭後,佩戴耳環、手鐲,著對襟上衣,跣足。

系之圓柱上端為傘狀圓頂,頂上盤繞一蛇,昂首而視。

55、吊人銅矛。

長41.5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矛刃部長而窄,圓形銎,刃部後端兩側各吊一裸體男子,雙手反縛,其發下垂,為受刑之奴隸。

裝飾鳳格獨特,成為滇青銅器中的代表性器物。

奴隸制滇國的象徵物,其殘忍對待戰俘,不亞於商代。

56、四人一牛銅啄。

長27.5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儀仗兵器.啄刺細尖,扁圓銎橫於啄體形成丁字,銎飾細密雲紋、太陽紋、雷紋、鋸齒紋組合成圖案。

銎背上原鑄四人(其中第二人已殘失)和一牛。

第一人背負囊;第二人應為牽牛者,惜已失落;第三人作趕牛狀;第四人右肩扛物,已殘,僅剩半截木棍。

三人服飾相同,均著披氈,穿短裙,長不過膝,戴耳環。

此場面內容似與納貢有關。

滇人特有兵器。

57、上圖局部放大圖。

58、壓花牛紋金劍鞘。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滇王之劍。

59、二狼噬鹿銅扣飾。

高12.7厘米,寬16.7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扣飾表現了兩狼共噬一鹿,其中一狼躍踞鹿背,口噬鹿耳,前爪抓住鹿頭不放;另一狼前爪緊抓鹿之後腿,口噬其胯。

鹿兩前足曲跪,張口作慘叫狀,其下有一蛇,咬鹿尾,蛇尾繞一狼之後腿。

60、戰爭場面貯貝器。

高53.9厘米,蓋徑33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整器為上下重疊兩鼓,用銅焊接。

有底有蓋,器內貯貝。

兩鼓器身紋飾相同,胴部各鑄有羽人及船紋六組。

腰部飾牛形和舞人形紋。

足部及胴部上刻有以三角齒紋和同心圓渦紋為主的帶形紋飾。

蓋上為戰爭場面,有人物二十二人,馬五匹。

蓋中央有一騎士,形體較大,似為主將。

此人戴盔貫甲,右手執矛,作下剌之狀。

貯貝器反映了步兵協同騎兵作戰的場面,表現了一次戰爭的全過程。

其刻畫的戎馬,均腰壯肌豐,栩栩如生。

勝利的一方為滇人,敗陣的一方為昆明人。

61、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62、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63、上圖的人物線描圖。

64、突唇玉璧形鐲,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65、月牙形玉飾。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起源於中國東北的新石時時代,後來流行於龍山時代及夏、商周三代,及春秋戰國時代的越國,特別在古朝鮮及日本的青銅時代亦流行之。

66、玉衣。

雲南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西漢玉衣的仿製品,滇王入葬時使用了部分漢朝儀俗。

67、上圖玉衣的局部放大圖。

這件滇王的玉衣是用漢代玉璧碎片製成的。

看來滇王雖受然受封於漢王朝,但是對漢文化還是有些不屑一顧的。

所以,打碎了漢帝所賜玉璧,用為玉衣片原料。

68、長方形鬥牛銅扣飾。

高5.6厘米,寬9.5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7號墓出土。

扣飾為上、下兩層。

上層蹲坐十一人,均作觀望狀;下層中間有兩扇門,一牛欲出,牛後一人執棍作趕牛狀,門頭上中蹲一人,彎腰作開門狀。

門左右兩側各蹲五人,手中抱一圓筒狀器物,扛於肩部。

69、鎏金孔雀紋當盧。

高13.6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7號墓出土。

為橢圓形銅片,上小下大,經錘揲工藝,使正面開成突起的孔雀紋;也雀展翅側立,回首張口作鳴叫狀。

支南古代民族騎馬歷史悠久,出土的滇青銅器上的馬的形象已充分反映了西漢中期馬的情況,滇國馬飾、馬具均致完善,不僅出現裝備齊全的馬草鞍,轡飾、馬銜也已俱全,裝飾於馬面的當盧也非常精緻。

當盧,即戰馬前額的飾件,起源於商代。

70、有翼虎紋銀帶扣。

長10.1厘米。

雲南晉寧石寨山7號墓出土。

整體成方形,造型與現在腰間用的皮帶扣相似。

其器形奇特,裝飾華麗,正面有突起的花紋,中央為一隻有翼虎,前爪一樹枝形物,翅尾昂首,雙目炯炯。

虎眼鑲嵌黃色透明琉璃珠,全身錯金片或綠松石小珠,形象十分生動。

這種帶扣是北方地區較為流行的器物,在雲南晉寧石寨山時有發現,說明古滇國與北方草原文化有一定的交流。

關於古滇國的資料:

1955~1960年﹐雲南省博物館在晉寧石寨山先後4次發掘了50座墓葬。

晉寧縣漢代為益州郡滇池縣地﹐益州郡置於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為滇王國故地。

根據第 6號墓出土一方金質蛇鈕「滇王之印」﹐證實此處為滇王及其臣僕的墓地﹔並證實《史記‧西南夷列傳》所載滇國之事基本可信。

隨著同一文化類型的墓葬和器物在滇池周圍及鄰近地區不斷發現﹐對其文化面貌的特點﹑發展演變情況的認識日益清楚﹐以石寨山滇墓為代表的這種青銅文化﹐可稱之為「滇文化」。

滇國是我國西南邊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國,其存在時間相當於戰國秦漢時期。

滇國的疆域主要在以滇池地區為中心的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境內的主體民族是中國古代越系民族的一支被歷史學家慣稱為滇族。

西漢武帝時期,漢王朝致力於開發西南地區,並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兵發滇國,降服了滇王,建立了益州郡,同時賜「滇王之印」並允許滇王繼續管理他的臣民,滇池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的版圖。

東漢中期,隨著漢王朝郡縣制的推廣、鞏固以及大量漢族人口的遷入,滇國和滇族被逐漸分解、融合、同化,最終消失了,古滇文明徹底失落。

公元前279年,(《史記》和《漢書》的《西南夷列傳》列為楚威王時事,《後漢書•西南夷傳》則說是楚頃襄王時事。

依照形勢分析,當以後說近於史實。

楚王派大將莊蹻(又名莊豪,在同時期,還有一個同名人,是楚國農民起義軍領袖,《荀子·議兵篇》載:「然而兵殆於垂沙,唐蔑死;莊蹻起,楚分而為三四。

」 二者是否為同一人,有待考證)率軍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經過沅水,向西南攻克且蘭,征服夜郎國,一直攻打到滇池一帶。

雲南成為楚國的勢力範圍(可以說是領土,但是,不是本土,但也不是藩屬,這個準確定義,缺乏詳細史料)。

公元前277年,因為秦攻占楚之黔中,雲南與楚國本土聯繫中斷。

公元前276年,「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莊蹻自立為王,但仍奉楚國為宗主國。

都在今晉寧縣晉城。

莊氏後人,從此世為滇王。

(莊氏,為楚國貴族,楚莊王之後。

公元前217年左右,(具體年代不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雲南東北設置郡縣(今曲靖),並派了一位名叫常頞的人發動老百姓修建「五尺道」,通滇。

不久王翦(有資料說是他帶兵,待考證)發兵把滇國滅了。

不過由於秦朝不久就大亂,滇國復國。

所以秦並沒有占領雲南多久。

公元前122年,在出使西域歸來後的張騫的勸說下,漢武帝派使節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到滇國。

使節的目的是借道去身毒(印度),但是因遭到周邊民族的阻攔,沒去成。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郭昌出兵西南,先後滅勞浸、靡莫,然後到了滇國。

滇王主動投降,並得到漢武帝的冊封和頒發給「滇王之印」。

「滇王之印」(1955年在雲南晉寧石寨山漢墓出土,印作蟠蛇紐,蛇背有鱗紋,蛇首昂首向右上方。

印面每邊長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紐高2厘米,重90克。

紐和印身是分別鑄成後焊接起來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晉寧驚現9口漢代水井 該地疑似古滇國村落

1956年,「滇王之印」在昆明市晉寧區石寨山出土,確證了「古滇國」的存在!可古滇國時期的人們居住在哪呢,那時的城市是什麼樣子,這個疑問一直沒有解開。通過3年多努力,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志...

古滇國青銅扣飾藝術

扣飾作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古滇青銅器物,因其背面有矩形扣而得名。在戰國到西漢時期的滇池區域特別流行,在古滇青銅文化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滇國青銅扣飾造型非常豐富、不拘一格,技...

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國

《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在兩千年以前,中國的西南部有一個與當時的西漢王朝同時存在的王國,這個王國叫作「滇」。據《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

銅鑄滇魂:雲南滇國青銅文化展

7月20日,冒著高溫,我前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了在這裡舉辦的《銅鑄滇魂——雲南滇國青銅文化展》。2015年春節期間,我曾經去過雲南,正好趕上雲南省博物館閉館,所以沒有看到那裡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