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伊瑪-圖爾賓諾青銅矛沉睡淅川 來源於歐亞草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河報2014-10-14 10:26:55
除了出土有代表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銅矛,淅川下王崗文化堆積極其深厚,從仰韶到漢魏,幾乎沒有斷層。
□策劃文體新聞中心執行首席記者姚偉實習生陳京文首席記者陳曉東記者閆化莊圖學術顧問張志清研究員
歷史有時候很神奇,從年代看,坑南遺蹟與北京周口店遺址很相近,這樣,無意間南水北調將坑南人與遙遠的山頂洞人聯繫到了一起。
圖為坑南遺址發掘現場。
河南省文物局供圖
引子
今年8月29日上午,丹江小雨初歇,近岸處水清見底,遠望則碧波微漾,山色空濛,景色醉人。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近年來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淅川過去並不引人注目。
這是南陽西部的一個山區縣,與湖北的均縣、鄖陽,陝西的商南接壤,境內群山環抱,丹江流貫其間,是個安寧偏遠的地方。
淅川在考古界引起關注,始自1978年。
那年大旱,丹江水庫極度枯竭,一退數里。
多年的浸泡和水波激盪,讓大地深藏的秘密顯露,像貝殼遺留在沙灘上一樣,一些來自遙遠年代的青銅鼎露出了頭,能把走路不小心的人絆個跟頭。
考古工作者聞訊而至,驚呼走進了夢想中的考古天堂!庫區發現的大量楚人墓葬和極為豐富的陪葬物品,盡情展示著楚國曾經的富足和風韻。
河南博物院的青銅器館笑傲全國,主要就是靠淅川出土的文物撐起的門面。
此後淅川庫區考古持續引人關注,即便如此,在經過30多年考古發掘後,這片土地下仍隱藏著數不清的奧秘。
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後,需要擴大丹江水庫庫容,亟須進行搶救性發掘,在庫區確定的發掘點有100多個,工作量占中線工程河南段近一半。
來自省內外的數十支考古隊在庫區奮戰,有的工地持續發掘四五年,考古發現令人驚奇不已:淅川一帶不只是楚文化重地,從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到先秦漢唐,這裡都是文化重地;宋元明清時期,這裡也是人文蔚盛之區。
是什麼力量,在數千年時間裡吸引古人定居淅川,並創造出輝煌的文明?
「庫區人」唱響田園序曲
山上森林茂密,山前丹江流過,山水之間的二級台地上,幾個身著獸皮的人,正在打制石器,他們身體強健,神情專注。
在淅川縣馬蹬鎮坑南村西,當地文物工作者生動描述數萬年前這片土地上的場景。
坑南遺址是一處石器時代遺蹟。
據主持坑南遺址發掘的中國科學院教授宋國定介紹,從發現的石製品形制結合地層土壤結構推測,坑南遺址最早的堆積年代約為距今三十萬年左右,最晚的年代在距今一萬年前後。
從年代看,坑南遺蹟與北京周口店遺址很相近,無意中,南水北調將坑南人與遙遠的山頂洞人聯繫到了一起。
2011年3月,宋國定帶領一支中國科學院考古隊來到坑南進行發掘,他們揭露面積約3000平方米,發現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各類石製品8000多件。
一個地方出土如此多石器,宋教授認為,這裡不是一般的聚落,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相當一段時間,這裡應該是一個石器加工場。
從出土的石器看,舊石器時代,這些「庫區人」謀生方式主要是採摘野果,挖掘草根和塊莖類植物,捕食丹江及其支流的魚類。
而新石器時代,古人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這裡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陶器殘片、石磨盤、研磨球、燧石製品等,據此判斷,這時的「庫區人」已經開始了早期的農業生活。
坑南出土陶片20多片,主要是夾砂陶,褐色,燒制溫度較低,質地疏鬆,厚度中等偏薄,被認定為迄今為止漢水流域發現的最早的陶製品。
遠古人類為何鍾情這塊土地?宋教授認為,丹江流域土肥水美,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丹江各段都有寬闊的谷地,尤其河流交匯處更是如此,坑南附近丹江與老鸛河交匯處,河谷寬兩三公里。
河谷為豐美的草原,下臨丹江,上為茂密的山林,非常適宜早期人類生存。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丹江沿岸的低丘、台地均為塵降黃土地貌。
「先民有親黃土的特點。
」宋國定說,「這是由於黃土乾爽,利人生,並且適合耕種。
這也是南北文化聯繫和我國文化統一性、綿延性的重要土壤物質基礎。
」
坑南人並不孤獨,在淅川岳溝、宋灣、東崗、梁家崗和獅子崗等處,人們先後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文物。
數萬年前,在今日的庫區周邊,早期文明生機勃勃。
坑南石器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特點:兼具南北文化因素。
這些石器多取自河灘鵝卵石,石料以脈石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居多,類型以石片為主,剝片和加工多採用錘擊法。
石器面貌簡單粗獷,刮削器和砍砸器居多,還有凹刮器、尖狀器等,顯示出了南方礫石石器面貌;但同時也發現一定數量的石葉、石片和小石器等,這些石製品以燧石為原料,形制不規則,器類有端刮器、鏃狀器、石鑽等,顯示了北方石片石器的特點。
丹江地處南北文化交匯地區,是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流要道,文化間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也是這裡古代文明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下王崗:黃河與長江間的文化驛站
2009年10月的一個下午,太陽西斜,暮光蒼黃,在淅川縣盛灣鎮下王崗忙碌了一天的考古隊員正要收工,突然有人在一個探方的角落發現了一個灰坑,很特別,裡面有硬硬的燒土
塊。
主持發掘的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高江濤當即決定推遲收工,把這個壓在土層下的灰坑發掘出來。
下王崗處於丹江庫區,東、北、西三面為丹江環繞,周圍沒有村莊,考古隊駐地在10多里外的村莊,每天上下班雇三輪車來往。
如果不按時收工,就要摸黑回家。
但考古隊員們此時已顧不了許多,操著手鏟發掘起來。
覆蓋灰坑的土層清除了,燒土塊取出來,快到坑底時,一個意外的發現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巴掌大的一塊,斑駁的綠銹。
這麼大的銅器?
手鏟一點點剔出來,一共四個,一個單獨的,另外三個粘連在一起。
闊葉狀,下部帶倒鉤,顯然是一種形制特殊的銅矛!
高江濤突然想起,甘肅曾發現過這樣的銅矛,當即意識到這個發現極為特別和重要。
沒錯,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銅矛,全國只有十多件,並且基本上是收藏品、徵集品。
因此,下王崗這四件尤為重要。
這種銅矛並非產自中國,這是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典型器物。
塞伊瑪-圖爾賓諾是分布於西西伯利亞和東歐平原的一種青銅文化,大約存在於公元前18~前12世紀,典型遺址為俄羅斯卡馬河右岸、丘索瓦亞河河口對面的圖爾賓諾。
歐亞草原的青銅器,如何傳到了淅川?
高江濤認為,這四件銅矛是文化跨區域傳播的證據,按照目前掌握的情況,應該是自歐亞草原到甘肅、陝西,再沿丹江下來到了淅川。
高江濤說,淅川一帶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這個區域是氣候和生態過渡帶,如今是北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古代則是亞熱帶與熱帶的過渡帶。
相對於單一氣候帶,這裡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自然成為黃河文明和江漢文明的交匯區,頻繁的文化交流有利於文明的產生和發展。
丹江河谷,也讓淅川成為各大文化區之間的交通孔道、文化走廊。
這裡向東穿過南陽盆地,通過方城缺口北上與今鄭州、洛陽地區連接,向北則沿著丹江河谷直通陝西,向南則與江漢地區自然聯通。
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各種文明要素在這裡傳播、匯聚、融合。
下王崗所擁有的舶來品不只那幾件青銅矛。
除了本地特色文物,這裡還發現有陝西龍山文化陶器、潁河上游束腰封頂盉,以及其他一些來自很遠區域的典型器物。
可以說,這個古遺址是黃河與長江間的一座文化驛站。
下王崗遺址現存面積僅6000多平方米。
上世紀七十年代曾進行過一次發掘,2008年,為丹江水庫擴容需要,高江濤率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一支考古隊進行了為期三年的發掘,基本將遺址全面揭露。
在全國考古界,將遺址基本全面揭露的做法是十分罕見的。
下王崗無疑值得這麼做。
這個地方文化堆積極其深厚,從仰韶到漢魏,3000多年延續發展,幾乎沒有斷層。
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不同時代的土層相互疊壓、相互打破,十分複雜,很多現象解讀很困難。
「社科院幾十年的老技工,判斷起來也很困難。
」具有20年考古經驗的高江濤說,發掘過程中,經常需要把經驗豐富的人叫到一起討論,必要時藉助科技手段解決。
有時遇到特別複雜的,就需要反覆思考,才能確定層位關係。
科學發掘表明,這片土地上先是隸屬黃河文明的仰韶文化,隨後疊加上一層來自長江中游的屈家嶺文化,再以後疊加上來自中原的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
南北文化在這裡此消彼長,是自然演變,還是曾經發生過劇烈的爭鬥?如今還難以確知。
艱苦細緻的工作,還讓考古人員有另一個重要發現:下王崗西周遺存十分豐富,西周中晚期遺存已是較為典型的楚文化,而西周早期遺存應該是最早的楚文化遺存。
這個發現表明,浪漫瑰麗、影響深遠的楚文化,應該就是在淅川羽翼豐滿,張開了華麗的翅膀。
陝西龍崗寺遺址發現距今10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蹟
中新網西安11月11日電 (記者 冽瑋 張一辰)記者11日從陝西文物部門獲悉,考古人員研究確認,位於陝西南鄭縣的龍崗寺遺址早在100萬前就有人類活動。此發現對研究中國舊石器文化發展、南北舊石器文...
文山廣南考古發掘舊石器時代遺物 創幾個雲南之最
文山廣南在對一個洞穴進行旅遊開發時,發現洞內有古代文化遺存,後發掘出陶器、石器、骨器等,初步判斷年代為雲南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有的還是舊石器時代的遺物。
中國人冶煉銅合金始於夏朝 冶鐵始於春秋戰國
攀枝花商周冶煉遺址出土礦渣及坩堝,首次實物佐證當地冶煉史「鋼城」攀枝花,上世紀60年代為開發鐵礦資源而組建的城市。這裡的冶煉歷史,遠比我們所知的要更久遠。最近在攀枝花的一項考古發掘中,首次發掘到...
新疆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考古發掘獲階段性重大成果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7-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這是新疆地區首次發現有明確地層關係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填補了新疆舊石器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舊石器...
陶寺考古40年:層層打開的秘密
光明日報記者 楊珏 李建斌 光明日報通訊員 米雅璐1978年,在山西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考古工作者用手中的探鏟和手鏟,翻開了厚重的黃土地,也開啟了一段事關中華文明起源的重大考古發現。說起陶寺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