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廣河縣齊家文化: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墓葬分布在這條大溝兩側

齊家坪遺址

齊家遺址出土的連體罐

臨夏廣河縣,一座西北小城裡,一個陶罐引出一段歷史,「齊家文化」就此揚名。

黃土掩埋了這裡輝煌的過往,沉睡幾千年的秘密靜待發掘。

這是青銅時代的遺存、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

1 四千年齊家文化 在廣河

初春的廣河縣齊家鎮,萬物蟄伏,層層的梯田依山延伸。

在齊家鎮園子坪村一處農田的下方,一片人為挖掘過的四五米的斷層立在路邊,被護欄圍住。

「這兒就是當年安特生髮掘過的地方,白灰層清晰可見」,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唐士乾指著斷面上一條清晰的白灰線說。

這是4000年前的先民們生活過的地方,「白灰線」其實就是齊家文化的典型特徵——白灰地面的橫截面。

在挖掘過的斷面上,仔細尋找,還能看到幾處細細碎碎的陶片,一處顏色明顯區別於周圍、顏色有點發灰的「灰坑」。

站在這兒,眼望四周,滿山的農田都是「齊家坪遺址」的保護範圍,先民們在這裡生活過的痕跡、留下的萬千物品,都深深埋藏在地底,偶爾露出一絲半縷,像先祖留給後人的「密符」,等待人們破解它的真正含義。

「秘符」的第一次出現,是在1924年。

受中國北洋政府邀請,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作為農商部礦政顧問於1914年來到中國,協助中國地質學家尋找礦藏。

1924年4月,安特生在蘭州見到了精美的灰陶罐,順藤摸瓜來到寧定縣(現廣河縣),在齊家坪發現了大量的歷史遺存,並撰寫了《甘肅考古記》,把齊家文化列為「六期」文化之首。

1945年,我國現代考古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夏鼐來到甘肅進行考古發掘,發表了《齊家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之改訂》。

之後,學界陸續有人關注這裡, 進行考古調查。

1947年6月,「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中科院院士裴文中在廣河齊家坪等遺址進行考古調查,首次發現齊家文化「石灰住室」,並撰寫了《甘肅考古報告初稿》。

1957年10月,甘肅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臨洮、臨夏、廣河進行考古調查,發現齊家文化遺址22處。

1974年至1975年,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在廣河縣齊家坪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墓葬118座,出土陶器、銅器、玉器、牙角骨器、石器和金器等千餘件隨葬品。

其中,發掘出土一面銅鏡和一柄銅斧,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銅器。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這次發掘的考古報告一直未能出爐。

1963年2月,齊家坪遺址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齊家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2006年,排子坪鄉撤鄉設鎮,更名為齊家鎮。

考古學家們通過「碳14」測定及出土的器物特點等推斷,齊家文化晚於馬家窯文化,早於四壩、卡約、辛店文化,絕對年代約為公元前4100年到公元前3700年之間。

隨著考古發掘的推進,齊家文化遺存在各地都有發現,主要分布於甘肅東部向西至張掖、青海湖一帶東西近千公里範圍內,地跨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等4省區。

2 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

對於唐士乾來說,「齊家文化」仿佛有一股魔力,一直吸引著他。

作為土生土長的臨夏人,他對故鄉土地上閃耀的這束文化光芒一直青睞有加,多年來在業餘時間研究、探索。

直到他調任廣河縣文化廣播影視局後,積攢的力量有了一個出口。

他開始致力於研究齊家文化、弘揚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不僅是廣河的、臨夏的,更是甘肅的、中國的文化財富,我們要想盡辦法吸引專家來研究它,讓幾千年的文化脈絡清晰地呈現給世人,讓更多的人了解它。

唐士乾說:「雖然青海、寧夏等地也都發現了齊家文化的遺存,但是,作為齊家文化的命名地,廣河有責任扛起研究、弘揚齊家文化的這面大旗。

2015年8月,以「發掘文化資源·傳承華夏文明,齊家文化、大夏文化探究與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在齊家文化故里廣河縣召開。

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及國內權威機構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圍繞齊家文化的歷史內涵和研究價值展開了廣泛交流,打破了以往對齊家文化研究外熱內冷的局面,一些新的論斷被相繼提出。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朱乃誠研究員表示,齊家坪遺址發現至2015年研討會召開已有91年的歷史,此次大會是迄今為止有關齊家文化研討會中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且含金量最高的,這也是對過往91年學術成果的一次檢閱。

會議上,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說,齊家文化在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雖然地處黃河上游的西北一隅,但它是聯繫、連接黃河中游與中亞、西亞的一個重要中間地,也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文化的繁盛,體現在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豐富上,反映到物,則是器物的高度多樣化。

齊家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獨具特色的陶器、玉器、青銅器、骨器,但大多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專家學者、普通老百姓都是難得一見。

為此,廣河縣開始建設全國唯一的以「齊家文化」命名的博物館。

2016年10月,「齊家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以齊家文化的代表玉器「玉琮」為外觀設計,展示了古人「天圓地方」的樸素哲學觀念。

博物館陳列著1200餘件文物,還復原了齊家坪、武威皇娘娘台、臨潭磨溝、青海民和喇家等齊家文化場景13處,參觀者如身臨千年前的生活場景。

唐士乾和同事馬寶明一次次地徜徉在展館裡:「哪個東西放在哪裡,我們清清楚楚,看一百遍也不煩,每一件都是寶貝。

鎮館之寶是被稱為「中華第一鏡」的青銅鏡。

它「出生」在4000多年前,長埋地下後,於1975年再獲新生。

現在,它靜靜地躺在展櫃里,在柔和的燈光下,散發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銅鏡扁平、光素無飾,背面中央有橋型紐。

從銅鏡鑄造工藝來看,屬於一次范模澆鑄成型,紐部有鍛飾痕跡、邊緣規整光滑,銅鏡通體有斑駁的銅銹。

這樣的青銅器在博物館裡還有很多,銅劍、銅鏟、銅斧、銅錐、銅手鐲、銅月牙形項鍊等,雖無繁雜的紋飾,但古樸典雅。

甚至還有精美的綠松石銅牌,一顆顆細碎的綠松石鑲嵌在銅牌上,幾千年前古人的工藝令人驚嘆。

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說:「青銅冶煉和鑄造是高度複雜的技術活動,是文明的標誌。

齊家文化最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也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文化,中國自齊家文化進入青銅時代,也正式融入到青銅時代的世界體系。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也認為,齊家文化是中華早期文明當中青銅、冶金術最發達的地區,迄今發現的數量、種類以及達到的水平均為最高。

齊家文化時期,人類已經步入了青銅時代,而夏王朝正是以青銅文化作為顯著特點的。

3 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

石之美者玉也。

在齊家文化博物館內,展出的大量玉器最吸引觀者的目光,玉琮、玉璧、玉璜、玉璋,各種遠古玉器呈現出溫潤的光澤、映射著歲月的痕跡。

實際上,齊家玉器考古發掘品和政府博物館藏品已上千件,民間或海外藏品估計有上萬件。

《中國出土玉器全集》收錄了代表性的109 件,傳世精品大都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

資料顯示,齊家風格最大的璧直徑達45.8厘米,藏於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最高的琮高達53.36厘米,藏於美國邁阿密大學洛爾博物館。

香港中文大學鄧聰教授說,齊家文化與中原地區文化有密切交流和互補關係。

中原地區的玉制禮器向齊家文化輸出,同時,以齊家文化為代表的西北地區玉料輸入並影響了中原地區玉器文化。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輝認為,齊家文化是「前絲綢之路」的重要奠基者。

廣河出土的來自新疆和田甚至更西地區的玉器證明了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就存在著一條中國通往中西亞的路徑。

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更是數不勝數,最有特色的是三足陶盉、雙聯罐,也是齊家文化陶器的主要標誌器型。

博物館裡大大小小展出了幾十個三足陶盉和連體罐,「這是當時人們智慧的結晶,三足而立可以在下面燒火且保持穩定性;雙聯罐則有聯盟之意」,唐士乾說。

博物館展示的齊家文化墓葬顯示了男尊女卑的父系社會正在形成:女性側身俯貼於男性,下肢後屈,面皆向男性,隨葬品大多集中在男性身邊,且出現了一男兩女、三女的合葬墓。

齊家文化豐富的文化資源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隨著考古研究的不斷推進,齊家文化已成為探索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影響日益擴大。

為保護和發揚齊家文化,唐士乾在北京、上海、蘭州等地四處奔走、多方協調,組織拍攝了首部關於齊家文化的紀錄片《齊家探源之旅》、組建齊家文化網站,並多次組織召開了齊家文化國際研討會,為齊家文化保護研究利用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王巍在先後多次考察齊家文化遺址後,對齊家文化也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表示:「齊家文化是研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考古研究來說,齊家文化遺址與殷墟、半坡一樣是聖地級的遺址、考古人嚮往的地方。

學者易華說,華夏文明並非單純的定居農業文明,也不是純粹的遊牧文明,是一種複合文明。

深入系統研究齊家文化可以闡明華夏文明形成的歷程,齊家文化是夏代文化,開啟了二里頭、殷墟文化傳統,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調。

夏是新石器時代或傳說時代到歷史時代的過渡期,也是遊牧與農耕文化激烈碰撞與融合時期。

齊家文化與夏代紀年相當,也是東西民族與文化交流的結果。

西北地區處在黃河農業文化與西北草原文化的接合部,形成了獨特多元的齊家文化。

易華剛剛出版的學術專著《齊家華夏說》對齊家文化進入青銅時代以及與華夏文明密切相關予以正本清源,並對齊家文化與二里頭文化進行系統比較,得出推論認為:如果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齊家文化就是早期夏文化;如果二里頭是商文化,齊家文化也可能是夏文化。

為更好地弘揚和保護這一文化特色,目前,廣河縣已經編制完成了《齊家坪遺址保護規劃》,2016年6月,該保護規劃已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

計劃投資4.3億元的齊家坪遺址保護規劃項目,融合文化創意、修建齊家坪遺址公園、文化旅遊、現代娛樂和青少年體驗式教育於一體的文化產業園區,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國家評審達標掛牌,使之成為中國最具魅力的國家考古遺址之一。

史熄人文在,地望常變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將於8月初舉行

人民網蘭州7月23日電(劉海天)華夏文明發源於哪裡?大禹的故鄉在何方?中國最早的青銅文化誕生於何處?要回答這些問題,都離不開一個學術名詞:齊家文化。7月23日上午,在蘭州市寧臥莊賓館舉行了一場新...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新聞發布會

主持人顧克志: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齊家文化研究越來越被重視,特別是地處齊家文化核心區的臨夏,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機遇...

廣河:讓齊家文化熠熠生輝

廣河:讓齊家文化熠熠生輝本報記者鄒海林齊家文化,以廣河縣齊家坪而命名。廣河,因齊家文化故里而聲名鵲起。齊家坪遺址位於廣河縣齊家鎮園子坪村齊家坪上、下社,「東至台地邊緣,西至山嶺,南至廟溝,北至二...

齊家文化諸多疑難問題仍待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報廣河8月3日電(記者朱羿)8月1—2日,「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在齊家文化發現及命名地甘肅省廣河縣舉行,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連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及來自...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在廣河縣開幕

連輯王巍趙輝楊元忠出席並講話本報訊(記者趙懷斌麻紅梅)8月1日,中國·廣河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在我州廣河縣開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等國內知名研究機構、高校以及瑞典、日...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報臨夏10月17日電(記者朱羿)10月14—15日,「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在甘肅省臨夏州廣河縣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表示,齊家文化距今4000—3600年,...

《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展》在省博開展

《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展》在省博開展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1月5日訊(記者施秀萍 通訊員盧冬)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展》於2016年1月1日在省博物館開展。 該展覽由甘...

齊家文化的銅器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史前時代,人們就開始採掘露天銅礦,銅的使用對早期人類文明影響深遠。

舉世矚目的齊家玉文化,沒一件玉器都精美異常

一:夏王朝和關於西羌國的傳說4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期),人類經過了漫長的石器時代的發展,在華夏各地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擁有高度文明的氏族方國,為了奪取適宜生存和發展的戰略要地,各方...

齊家文化玉器展元旦亮相省博

蘭州晚報訊(記者王巧靈通訊員盧冬)齊家文化玉形制簡單,素雅而精緻,在中國古代玉文化中具有獨特的風格而受到研究者的廣泛重視。昨日,記者從甘肅省博物館獲悉,《玉澤隴西——齊家文化玉器展》將於201...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在廣河落幕

本報訊(記者 胡作政 黃勝)10月15日,「2016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在臨夏州廣河縣圓滿落幕。來自中國、美國、日本等國的12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聚焦齊家文化·探源華夏文明·打造絲路明珠...

考古大發現,五千年前濟南章丘已現古國

最近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五千年前,咱濟南地區就已經很牛了!10日,在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這天,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濟南章丘焦家遺址已經發現房址104處,墓葬205座,灰坑近千,出土陶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