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家文化尋找失落的文明時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華第一鏡

白灰層及灶坑

夫妻合葬墓

齊家坪遺址全貌圖

2015年8月,素有「齊家文化發祥地」之稱的甘肅省臨夏自治區的廣河縣,以「發掘文化資源·傳承華夏文明齊家文化、大夏文化探究與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在這裡隆重開幕。

研討會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日本、瑞典及國內權威的專家學者等近300多人。

在被發現90多年後,齊家文化深刻的歷史內涵和研究價值再次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齊家文化的待解之謎仍很多

齊家文化對於甘肅人並不陌生,自發現以來,有關該文化的來源、去向、年代、分布以及周邊考古學文化的關係等諸多問題在學術界都曾有過熱烈討論,甚至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

然而遺憾的是,由於近30年沒有再對齊家坪進行過系統的考古發掘,多數研究仍建立在20世紀70年代的考古發現上,與其他區域相比,西北地區包括齊家文化考古工作相對沉寂、相對薄弱。

在研究中華整體文明時,缺乏這樣一個關鍵地區的考古資料,讓很多學科的技術手段無從施展。

整個學界對齊家文化的研究陷入低迷,目前仍有很多疑難問題有待於考古發現和研究。

齊家文化形成於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的一種遺存,其遺址橫跨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三大高原,主要遺址有廣河齊家坪遺址、永靖大何莊遺址、武威皇娘娘台遺址、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等。

分布範圍以洮河、大夏河、湟水和渭河上游為主。

1924年6月,畢業於瑞典皇家學院的約翰·古納·安特生在洮河西岸這一片荒蕪的塬地上發現了這一震驚世界的文化遺存,他將其命名為「齊家期」。

安特生在自己的考古報告中寫道:「絕無彩色陶器之跡,但美麗之單色壓花陶器極為特別,齊家期似較仰韶者為早。

考古學家夏鼐認為齊家文化的發現,把中華文明向前推進了大約600年。

新中國成立之後,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證實了夏鼐結論的準確性。

從此,齊家文化被掀開了神秘的面紗,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齊家彩陶並不是彩陶的衰落而是升華

齊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品種齊全且非常精美,有罐、盉、盆、碗、動物形器等,其中以罐的數量最多。

罐有單耳、雙耳、三耳,其中最具特點的器形為雙大耳罐、侈口高頸深腹雙耳罐、侈口鼓腹罐等。

這些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紋飾有線紋、籃紋、劃紋、雕塑、附加堆紋等。

彩陶數量極少,紋飾有寬頻紋、三角紋、網格紋、菱形紋、正倒三角紋等。

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段小強曾認為齊家陶器有三個特點:一是陶罐形質非常獨特,最有特點的是雙大耳罐或者高領罐;二是大多數陶器都有發達的頸部和顯著的稜角;三是齊家坪出土的陶器以素陶為主,彩陶較少。

雖然從學術界的角度認為彩陶的衰落從色彩的單一化開始,而齊家人並沒有放棄對陶器的藝術追求。

刻劃、雕塑藝術在齊家文化中也頗為發達,運用廣泛。

細觀齊家陶器可以發現,雖然從色彩的角度上看比較單一,但是,齊家文化的彩陶從平面的表達方式轉換為立體的更深層次的審美追求。

如在廣河的齊家文化遺址中發現三足人形器、獸形器、鳥形壺、陶鴿、獸頭陶鈴、陶花等陶器製品,雕刻十分精美,造型逼真,具有較高的審美和研究價值。

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

1975年,在齊家坪遺址中出土的被譽為中國迄今年代最早的一面銅鏡,其直徑6厘米,厚0.3厘米,鏡面扁平、光素無飾,背面中央有橋型紐,高約0.5厘米,被稱為「中華第一鏡(現存於甘肅省文物考古所)」。

從銅鏡鑄造工藝來看,屬於一次范模澆鑄成型、紐部有鍛飾痕跡、邊緣規整光滑、銅鏡通體有著斑駁的銅銹,散發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在齊家文化分布區的遺址都不同程度地出土了大量銅器,這些銅器有斧、刀、匕首、鏡、環、佩飾等。

經過科學化驗,質地分為紅銅和青銅兩樣,而且含銅量都在80%以上,製造工藝有冷鍛,也有冶鑄,這非常接近我國商代青銅器的含銅量。

冶銅業的發達是齊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齊家文化也是我國最早普遍使用銅器的一種文化,說明齊家文化時期已步入青銅時代,也是當時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誌。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這樣評價:「這裡是青銅冶金術最發達的地區,發現的數量、發現的種類,以及達到的水平是最高的,齊家文化應該說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

孕育了絲綢之路的前身——「玉石之路」

齊家文化冶銅技術的發展,並沒有影響齊家人對玉的痴迷。

在廣河齊家坪等遺址中出土的玉斧、玉鏟、玉琮、石璧等玉器中,一部分是用來自馬銜山、馬鬃山和當地的地方玉料加工而成,一部分是用來自千里之外的新疆和田玉雕琢而成。

而在這些文物當中,甚至還發現了貝殼製成的飾品,且經過研究表明,這些貝殼飾品很有可能來自我國的海南及台灣。

這些文物的發現,證明了早在「絲綢之路」之前,就有一條「玉石之路」。

據史料記載,這條「玉石之路」,從長安出發,經天水、甘谷、隴西、臨洮渡洮河至廣河縣城,再到廣通河經阿里麻土紅壑峴進臨夏市,然後繼續前行到河西走廊。

「玉石之路」正是「絲綢之路」的奠基者,在東西文化交流、商貿流通中的影響,極其深遠。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齊家文化或者西北地區是連接中國的中原腹地和更廣闊的西亞以及更西地段海沿岸的重要通道,所以在漢代絲綢之路之前,這個通道就存在了,所以有人認為應該稱其為「玉石之路」。

而且,重要的證據就是在齊家文化的玉器當中有大量和田玉的存在。

看到這些飾品,我們可以想像,4000多年前的廣河川水草豐茂,商賈往來,一派繁榮。

我們甚至可以說,齊家文化故里,就是中華民族商貿流通的起源地,是中國商人走南闖北的出發地。

墓葬發掘顯示早期階級社會已形成

作為定居生活標誌之一的房屋,在齊家坪遺址中也有大量出現。

這時期的房屋大多數是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築,房內大多有白灰面鋪設的居住面,中間有一個圓形的灶炕,旁邊有儲物的窖坑。

另外也發現居住面上有兩層或多層的白灰面現象,間距一般為5厘米左右,下層白灰面較厚,上層較薄。

這種現象可能是在原有居住面損壞後在上面又用泥土填平,再敷一層白灰面的痕跡。

齊家先民將白灰用於房屋建造中,這是建築史上的一大進步。

齊家文化遺址中還發掘出大量的墓葬。

葬坑大多數為長方形豎穴,頭向西或西北,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俯身葬等。

值得注意的是齊家文化的墓葬普遍發現成年男女合葬墓和殉人墓。

成年男女合葬墓一般是男士仰身直肢,女性則側身屈肢面向男性,隨葬品大多集中在男性身邊。

甘肅省齊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唐士乾認為這些墓葬均為一次葬,殉人表示了當時的社會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層、男女合葬的現象,不僅證明了當時妻妾陪葬現象,而且表明男尊女卑的父系社會正在形成。

像齊家文化這種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與夏商文化之間的遺蹟在我國十分少見,在世界同類遺址中也極其珍貴,她的廣闊內涵還延伸到與夏文化的緊密聯繫,這一系列具有極大的學術價值和歷史研究意義的齊家文化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研究。

如今,在甘肅省廣河縣,齊家文化的元素和影響無處不在,齊家文化廣場、齊家彩陶雕塑、學校文藝演出以及中外學者考察研究等。

從政府決策到民間活動,都在演奏著一場「挖掘保護文化資源,打造齊家文化品牌」的盛大樂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廣河:讓齊家文化熠熠生輝

廣河:讓齊家文化熠熠生輝本報記者鄒海林齊家文化,以廣河縣齊家坪而命名。廣河,因齊家文化故里而聲名鵲起。齊家坪遺址位於廣河縣齊家鎮園子坪村齊家坪上、下社,「東至台地邊緣,西至山嶺,南至廟溝,北至二...

齊家文化的銅器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早在史前時代,人們就開始採掘露天銅礦,銅的使用對早期人類文明影響深遠。

考古揭秘——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距離現在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因其歷史時期實在遙遠,故現代人大多不了解這一文化,不過了解這一文化對於加深人們對於歷史文化的了解,和陶冶人們的審美是有很大幫助的,就算不談這些虛的東西,起碼吹起...

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論壇新聞發布會

主持人顧克志: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近年來,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齊家文化研究越來越被重視,特別是地處齊家文化核心區的臨夏,緊緊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機遇...

江蘇文明之根——順山集遺址

順山集遺址,位於江蘇省泗洪縣梅花鎮大新莊西南,地處重崗山北麓,西臨趙莊水庫,東距寧徐公路約2公里,為丘陵墩形遺址。地表為黃灰土,並雜以紅燒土塊,遺物分布普遍。

齊家文化諸多疑難問題仍待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報廣河8月3日電(記者朱羿)8月1—2日,「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在齊家文化發現及命名地甘肅省廣河縣舉行,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連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及來自...

大連鞍子山積石冢出土大量龍山文化陶器

日前,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遼寧師範大學、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的鞍子山積石冢考古項目完成。此項工作歷時3年,發掘總面積約為2700平方米,共清理墓室133座,...

成都平原史前聚落考古的新收穫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從上個世紀90 年代以來,在成都平原先後發現了新津寶墩、大邑高山、鹽店、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等8 處距今4500 年~3700 年左右的寶墩文化階段帶有夯土圍牆的大型聚落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