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考古學家講石家河文化的大歷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30日,參加「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的兩位考古專家王仁湘、方勤,接受天門日報記者採訪,暢談石家河文化的歷史以及對石家河遺址的開發與建議。
王仁湘
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祖籍天門,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者、百家講壇人物。
長期在各地從事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編撰和主編各類專業著作與普及著作百餘種。
二十多年來在本職工作之餘,他還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為推動考古反哺社會貢獻綿薄之力,相信大眾對考古學熟悉也能產生助推學科本身發展的明顯作用。
珍視石家河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之瑰寶
王仁湘說,目前考古學專家們正在集中研究一個問題,即華夏文明的形成、起源,而石家河文化就是在長江中游地區一帶分布的很重要的文化。
因此,很多學者都十分關注石家河文化,認為它是目前所知的在長江中游地區最重要的一支文明起源階段的文化,對於中華文明形成、起源有著積極的貢獻。
我們要重視石家河文化的開發、挖掘和遺址保護工作,發揮其文化內涵中更大的張力。
2015年底,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240餘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
對於這批出土玉器的特點和價值,王仁湘認為,儘管這次發現的玉器不少,但卻僅僅是剛剛露頭、零星發現。
即便是這樣,石家河文化玉器已經是非常的精美、精緻。
它的特點是小而精,因為小而更顯得更加精美,因為小更能顯現出技術水平的高超。
他說,通過初步研究,發現這些玉器的表現體裁也獨具特色,主要雕刻有人面和動物形象,如虎頭、鳥、蟬,這在中國文化史中是極具代表性的、有深刻寓意的動物。
在研究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神面像,如人與動物的結合體,人頭卻長著獠牙,讓人具有了神性;神面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正反兩面都有,但眼睛卻存在著區別,一面眼睛是長長的,一面眼睛瞪得圓圓的,這種形態的玉器,是石家河文化一種很獨特的表現方式,在其他文化中沒有見到過。
在過去,甚至是比較晚的商周時代也有發現,但這都是石家河的玉器,是由商周人收集、收藏、傳承下來的。
我叫它兩面神,它的寓意,值得進一步探討。
印信台遺址
王仁湘說,近年來,天門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文化產業日新月異。
他希望市委政府進一步珍視石家河文化遺址的重要作用,乘這次會議的東風,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來到天門,共商大計,做好石家河文化遺址的保護、開發、傳承工作。
方勤
研究館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商周考古與文明進程,主持的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考古發掘獲「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關注以石家河、盤龍城遺址為代表的文化節點在長江中游文明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視楚、曾考古研究,在釐清曾國歷史,以及曾國音樂發展史等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文化高地」石家河
石家河出土的陶器、玉器上的刻劃符號是文字嗎?當時的石家河古城有多大?是一座什麼性質的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對這些疑問進行了解答。
「石家河出土的陶器、玉器上有大量的刻劃符號,有些有一定的規律性,但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說,並不能認為它就是文字。
據北大著名考古教授李伯謙介紹,這些刻劃符號和文字有緊密的聯繫。
」方勤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商周考古與文明進程,對石家河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他一直十分關注。
「1989年,我還是北京大學考古系學生,當時有一個長達一學期的考古實習,實習地點正好就是石家河。
」方勤說,整整半年的考古發掘,奠定了他在文物工作上的思維習慣和工作習慣。
他至今記得自己在石家河發掘出一批玉器時的興奮,「以前都不知道,這麼普通的一塊土地,居然能發掘出這麼重要的玉器,這個工作這麼有意思」。
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面積最大、等級最高、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聚落遺址。
從距今6500年開始有人類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達到最鼎盛時期。
整個遺址群占地面積達8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
「石家河中心聚落,即石家河古城,規模達120萬平方米。
」方勤說,與同時期陶寺、石峁、寶墩等超過200萬平方米的古城相比,石家河古城面積可能偏小,但其文明當時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石家河遺址出土玉器
「石家河時期形成了一個文化高地。
當時,以鳳、虎、神秘人像等玉器,以及羽冠持鉞人物像和墓葬等級制度所蘊含的文化共同體形成,並影響、傳承至國家文明時期。
」方勤介紹,去年,在石家河遺址出土了240餘件精美玉器,其工藝水平超過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峰。
「石家河文化,現在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究竟是何人創造了石家河玉器,後石家河人又是什麼人?更多疑問需要進一步研究發現。
」方勤認為,當前應高度重視石家河遺址保護工作,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合理利用,使這一優秀文化遺產真正成為天門乃至湖北的一個重要文化品牌。
誰發現了「中華第一鳳」
全媒體記者海冰實習生施含露2017年4月,「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比揭曉,史前長江中游的文明中心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榮列其中。天門石家河遺址由此引發社會更廣泛的關注,也引起了郵票設計者...
湖北六年五獲殊榮 石家河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昨日,「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入選。該評選活動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考古學會和中國文物報社承辦,堪稱考古界的「奧斯卡」。「經激烈角逐,石...
石家河遺址,解密長江中游史前文明
驅車自湖北天門市出發,向西北行駛15公里,便到了位於石河鎮的石家河遺址。1954年,一項水利工程的施工,讓一批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陶器在這裡重見天日。半個多世紀裡,陸續的考古發掘不斷向世界揭示這個...
比故宮還大!天門要建遺址公園!市委決定把玉器放公安局槍械庫!
遺址公園比故宮還大1954年冬,天門石家河在修建水庫時,發現了古代遺址。1955年,考古隊來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一批新石器時代遺存。其中,在羅家柏嶺出土了一批精美玉器。石家河遺址及石家河文化的研...
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我市開幕
29日上午,為期三天的第四屆「中國公共考古-荊楚論壇」在我市開幕,來自全國數十個省市的考古文博單位、高校近百位專家學者及20餘名高校學生代表共聚一堂,研究探討公共考古領域的熱點話題與重大事件。中...
學術盛會,大咖雲集!天門石家河遺址再次成為全國考古界焦點
12日上午,為期兩天的荊楚論壇——石家河遺址考古研究與遺址公園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天門市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位文物考古專家、學者齊聚天門,共同探討石家河遺址考古研究工作。
思考中前行的中國考古學
新年伊始,回顧2016年的中國考古,有哪些驚喜等待著我們呢?是開啟探索黔中史前文明的貴州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是沉寂多年再次大放異彩的湖北石家河遺址?是為中華文明探源再次注入強心劑的遼寧半拉山紅...
石家河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
(原標題:石家河遺址:長江中游史前文明的代表(文明密碼))在剛剛評選出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圍。評審專家認為,近年來石家河發...
唐林遺址考古將西洞庭地區文明史推進至4000年前
唐林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穫將西洞庭地區文明史推進至4000年前華聲在線8月31日訊(記者 李國斌)記者今天從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今年4月至8月底,考古專家對西洞庭地區的唐林遺址開展考古發...
王仁湘:古蜀文明研究大有可為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23日在成都落幕,但是關於四川考古和古蜀文明研究傳承的思考仍將繼續。創造了燦爛青銅文化的古蜀文明,未來怎樣走好傳承宏揚之路?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科...
湖南出土史前人陶像和鳥形陶塑
新華社長沙1月12日新媒體專電(記者明星、陳宇簫)記者日前從湖南考古匯報會獲悉,正在對湖南常德孫家崗遺址進行深入發掘的考古專家發掘出一批石家河文化時期陶石器物,其中有一個陶塑人像,製作工藝精良,...
郭靜云:江漢、鄭洛、成都——地區間的三角關係
【編者按】前不久本號曾轉發石家河文化玉器供大家欣賞,有不少讀者留言認為石家河玉器與三星堆造型很相似。現摘發郭靜雲教授對此一問題的思考答案,歡迎繼續討論。原文見郭靜云:《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
用考古學方法探索文化、追尋文明
十一月初,天氣漸冷、寒霜將至。「晉界」講壇第二期最後一講也在本周日與觀眾們如約而至,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曉毅老師將與觀眾一起,用考古學的方法探索文化發展的脈絡、追尋古代文明的遺蹟。 何謂文化...
羋月、羋姝在電視劇里,湖北京山卻發現了一個真實的羋克!
楚天都市報1月16日訊(記者徐穎 通訊員連紅 孫夏)湖北京山蘇家壟遺址2016~2017年考古取得重大進展,1月16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媒體公布了具體收穫。據該考古項目負責人、湖北省博物館...
舉世矚目的齊家玉文化,沒一件玉器都精美異常
一:夏王朝和關於西羌國的傳說4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期),人類經過了漫長的石器時代的發展,在華夏各地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擁有高度文明的氏族方國,為了奪取適宜生存和發展的戰略要地,各方...
2016中國考古新發現公布 實物發掘為歷史記載提供了物證
2017年1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6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考古學論壇始於2002年,逐漸成為中國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重大考古發現和考古新進展的學術講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