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被盜的古墓中,出土一件文物,令國人興奮,外國專家則很尷尬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任都不理解,為何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文物,卻能被拍出驚人的價格。

客觀來說,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見證者,具有不可再生性,甚至是唯一性,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有時一件文物的發現,有可能會顛覆一些歷史事件,甚至能改寫當朝的歷史。

明朝永樂年間,為了彰顯大明國威,鄭和七次率領船隊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據明史記載,鄭和先後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甚至有人認為鄭和還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眾所周知,鄭和下西洋的時間,要比歐洲國家航海早半個多世紀,而且在規模上,更是秒殺西班牙及葡萄牙,堪稱「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事實,不僅有明確的史料記載,而且也是世界公認的史實。

但是,很多外國專家對於鄭和所使用的船隻的體積表示質疑,這究竟是為何呢?

據《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151.18米),寬18丈(61.6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另外,該船共有四層,錨重就有好幾千斤,需要動用200多人呢才能啟航,簡直太驚人了。

所以,有些外國專家認為,儘管當時明朝國力空前繁榮,但也不可能造出這麼大的船,認為僅憑現有的史料不太可靠。

本來這些船隻的圖紙及詳細的資料,都存放於明朝的皇宮中,絕對能令所有人心服口服。

但是,不知是什麼原因,這些圖紙和資料已經找不到了。

有人說,它們毀於明朝的一場大火;還有人認為,在乾隆年間,編撰《四庫全書》的時候,這些寶貴的圖紙和資料被故意焚毀了。

正當專家再尋找反駁外國的質疑時,在南京的一座被盜古墓中,出土了一件文物,我國的專家相當興奮。

原來,在這件文物上,詳細了記載了當時鄭和所使用船隻的體積和規模,而且還有一些史書上沒有記錄的歷史,那些曾經存有質疑的外國專家,聞之相當尷尬。

2010年,考古專家在南京江寧區祖堂山,發現了一座明代磚室墓。

根據專家的研究,得知此墓的主人為明朝太監洪保,他的身份相當特殊,曾以副使身份跟隨鄭和七下西洋。

儘管墓地已經被盜,但專家卻在墓中發現了一塊「壽藏銘」,上面共有741個字,為研究鄭和下西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依據。

通過對銘文的解讀,得知鄭和當時乘坐的寶船被稱為「大福號」,其排水量高達「五千料」,換算成現在的噸位,相當於排水量至少為2500多噸的輪船,這絕對是古代造船史上的神話。

在鄭和下西洋的一百年後,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所使用的最大船隻的排水量僅有一千噸,與鄭和的2500多噸的巨無霸沒得比。

更令人意外的是,根據該銘文的記載,也許鄭和下西洋應該不只有七次,可能是九次。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而那些曾經對該事件質疑的外國專家,想必會更加尷尬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