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資料何以神秘消失:毀於乾隆的《四庫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認真說來,明朝的建國方略中,閉關鎖國政策是被斷續執行。

元末明初,中國沿海地區倭患不斷,大批倭寇對中國沿海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

剛剛建立的明王朝正處於百廢待興之際,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繼續實施自元朝就開始的海禁政策 。

倭寇擾明

只是,到了朱棣時代,永樂帝認識到一味鎖國自娛太小家子氣,所以才有了鄭和七下西洋的驚世之舉。

有人說朱棣之所以要派出如此龐大的船隊屢下西洋,是有著巨大私心的,那就是找尋下落不明的朱允炆。

不管永樂帝的初衷是什麼,鄭和的西洋行,確實將我國的航海業推上了前所末有的高峰。

永樂帝朱棣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代表著我國古代航海技術的最高峰。

鄭和雕像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

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鄭和下西洋

可是,隨著明清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中國的航海造船技術隨之衰落,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檔案等也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幾乎蕩然無存。

因為資料、技術等等的史無可考,由此,對於中國當時的造船術與航海成就,許多海外專家們是持懷疑態度的。

鄭和下西洋

那麼,那些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寶貴歷史資料為何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呢?有專家分析認為,大致有如下原因:

首先是資料檔案本身所存不多。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成員包括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右少監洪保等領導層,以及所轄官校、旗軍、勇士、士民、買辦、書手共二萬七千八百七十餘名。

下西洋的領導層以宦官為主,他們雖擅長航海,知曉兵事,但大多是自小入宮,粗通文墨,甚至目不識丁,他們不可能留下太多的資料。

鄭和下西洋航線圖

其次是明朝中後期又多次採取了禁海政策。

明成祖去世,仁宗即位,應前戶部尚書夏原吉的請求,下詔停罷下西洋的取寶船。

明宣宗宣德中復開,到明英宗正統初再次禁海。

明憲宗成化年間,曾一度考慮恢復出海,但因為大臣的激烈反對而不了了之。

鄭和下西洋

第三個原因,是相關資料遭到隱匿、毀壞。

鄭和下西洋興師動眾,對國家消耗極大,當時就遭到很多官員的反對和抵制。

現在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明朝的兵部尚書刊劉大夏焚毀了航海圖(也有人認為是乾隆修《四庫全書》時故意毀掉的)。

現代歷史學家黃仁宇在其《中國大歷史》中就明確寫道:「鄭和之後再未有派遣艦隊之事,船員被遣散,船隻任之擱置廢爛,航海圖被兵部尚書劉大夏焚毀。

鄭和下西洋

逐漸的,歷史成為傳說,傳說成為神話,鄭和下西洋的這段歷史最終為後人所知,並廣為流傳的只有一本神魔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正是因為這些靠傳說來詮釋的歷史,才讓一些西方學者對明朝在航海史上創造的輝煌產生懷疑。

很多外國學者就質疑說,明朝以木質結構造船,絕對不可能造出這種長度,而且人力也不可能操縱這麼大的船舶,更不可能長期在海上航行,所以1416年英國建造的1400多噸排水量的卡拉克船才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船。

鄭和寶船(模型)

因為造船的資料已經失傳了,在講究孤證不立的情況下,史書中對寶船長寬的描述顯然沒有說服力。

不過問題隨著專家在明朝一位太監墓中的意外發現迎刃而解。

2010年,南京江寧區福利院要擴建。

當施工人員在擴建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座古墓,考古專家,通過對這個墓的墓志銘,還有年代、紫檀館的質地研究發現。

這個墓地的主人是明代著名的太監——洪寶。

洪寶墓

這位太監名叫洪保可是史有名的人物,鄭和下西洋時,他一直以副使右少監的身份參與了所有的下西洋活動。

雖然因為年代太久,又被多次盜挖,墓中的屍骨早就不復存在,但可喜的是專家在一塊碑文上發現了一行記載墓主人生平的文字,上面寫著:「充副使,統領軍士,乘大福等號五千料巨舶。

鄭和下西洋啟錨地

「五千料巨舶」是什麼規格的巨船呢?料,是古代的船舶計量單位,一石糧食或者兩端截面方一尺、長七尺的木材為一料。

5000料,至少是2500噸。

要知道100多年以後,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的船排水量也不過1000噸。

這下,那些曾經質疑過鄭和寶船的外國專家可以閉嘴了。

我欲破浪揚帆

鄭和下西洋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缺失,使得中國在近代被海洋文明所拋棄,幾百年後,天朝上國被來自大洋之外的列強的堅船利炮所擊敗,華夏文明幾近滅絕,這也是明朝那些信奉儒家文化,只顧當下,堅決反對下西洋的大臣們所始料不及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