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知到知道得多一點 從史前跨湖橋文化看創造和進步印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圖片來自網絡

室外,酷暑。

最高溫度超過40°C。

室內,恆溫。

全年保持在23°C上下。

這將近20°C的溫差,必須為它而存在。

踏入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遺址廳,6.5米深的湘湖水下,一條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獨木舟,仍在它最初停泊的地方安放。

浙江先民的生活,藉由一條獨木舟,以及同一遺址發掘出來的其他物件,一一展現於當下。

跨湖橋文化

從未知到知道得多一點

8000年前的蕭山跨湖橋人,是新石器時代人群從山地走向沿海平原的第一批「弄潮兒」。

他們初居下遊河口地帶的文明狀態,震撼了無數走入博物館的參觀者:慢輪修整技術製作陶器、繁盛的彩陶裝飾、世界上最早漆器、火焦法製作的獨木舟……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把浙江的史前文化,由河姆渡往前推了一千年。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館長吳健如是說。

而且,發現不是終結,「浦江上山文化的發現、命名與跨湖橋文化也有密切關係,因為跨湖橋文化不可能在這裡橫空出世。

正因如此,2004年,跨湖橋文化命名之後,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就圍繞跨湖橋做文章,重新梳理浙江的史前文化,「浙江考古近十幾年真的是成績斐然,新發現一個接一個。

跨湖橋文化的發現和命名,一下子就打通了錢塘江流域各個史前遺址的文化聯繫。

這也符合人類總體發展規律——就是由山地洞穴往河谷平原發展。

如今,沿錢塘江水系上溯,在錢塘江上游的金衢地區,很多與跨湖橋有關的遺址都被發現了,比如浦江(錢塘江支流)上山文化,它是目前已知的浙江史前文明的上限——距今11000年。

浙江的史前文化脈絡正一點點清晰:距今約11000年的上山文化、距今約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行進中的史前文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讓史前浙江人的作為浮出水面。

科學追問

讓幾近消失的遺址終得保留

2009年秋,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其中,遺址廳深入湘湖水下。

由此,參觀者只要進入這座博物館,就可以與8000年前的獨木舟、攜帶著8000年信息的遺址土層,進行親密接觸。

事實上,跨湖橋遺址的發現、挖掘、研究、貫穿其中並將延續至未來的遺址保護,並不容易。

1960年代初,跨湖橋遺址最早被關注到,但正式發掘已是1990年。

此前20年,跨湖橋遺址之上已是城廂磚瓦廠(1970年左右建成)的廠區。

1990年5月30日,一位叫鄭苗的學生在湘湖撿到文物。

隨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將其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這一年的10月至12月,跨湖橋遺址完成了第一次考古發掘,但並未持續。

當時,跨湖橋文化作為比河姆渡還早的文明,並不被認可——因為它出土的文化因素,太過先進。

1999年至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挖掘了跨湖橋以南約23公里的諸暨樓家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當專家對浦陽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專題考古調查時,新發現的遺址有浦江上山遺址、蕭山烏龜山遺址、金雞山遺址、舜湖裡遺址等。

最後一站是被「冷落」近十年的跨湖橋遺址。

這個時候,1990年的考古發掘區域早已消失,擺在考古隊員面前是一個巨大的取土坑,深度超過10米。

經過探掘,取土坑東部尚存一塊遺址堆積。

2001年5月至7月,跨湖橋遺址進行了第二次搶救性發掘,送北京大學文博學院的6個碳十四測定數據經樹輪校正,證明遺址距今8000-7000年。

直至2002年,那裡發現了舉世矚目的獨木舟。

隨後,2004年,「跨湖橋文化」正式命名。

文物原址保護

文化要流動起來

「浙江文化富有創造力的基因,早早地出現在其歷史的源頭。

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最為著名的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浙江先民們都以不同凡響的作為,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創造和進步的印記。

」——2005年5月30日,習近平曾經在杭州寫下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其中有上述這一句話。

吳健介紹,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中,保留下來的是2001年、2002年的考古發掘現場。

跨湖橋遺址保護廳直接建於遺址之上,獨木舟在進行原址脫水施工,底部接觸的依舊是8000年前的土壤。

博物館的核心工作就是把遺址保護好,然而「難就難在是原址,獨木舟沒有離開地面,土壤裡面的溫濕度、含水率,直接影響文物脫水效果」。

正因如此,獨木舟的脫水,到現在仍在進行當中。

十幾年來,工作人員當然不會囿於一條獨木舟的保護,還有大量的研究工作。

從2009年開始,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每年舉辦一屆跨湖橋文化節。

今年的第八屆跨湖橋文化學術研討會將在10月舉行,主題學術研討將著眼於史前早期玉器。

今天的研究者思路很清晰,遺址類博物館必須以遺址保護為基點,積極拓展跨湖橋文化研究,加強史前遺址間的學術交流,讓遺址「活」起來,從而達到承繼和弘揚跨湖橋文化的目的。

記者手記

記者手上有一份《浙江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發布於今年6月2日。

其中重點任務的第一條第一點就是:開展浙江歷史文化專題研究。

包括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橋文化、上山文化在內的浙江史前文化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研究歷史文化,尤其是因為久遠而遺存稀見的史前文化,總能激發出人們濃厚的好奇心。

對浙江人從哪裡來的求知,其實不光是文化探求,更是精神上的溯源。

於浙江而言,跨湖橋文化不僅將浙江的人類文明史提前到8000年前,同時證明浙江的文明史是由多個源流譜系組成。

也可以說,兼容並蓄的浙江發展特色可以上溯至久遠之前。

跨湖橋文化的斷代曾因其「過分」進步,一度受到質疑。

考古科學的證明將質疑化解之後,人們終於認識到,這份「先進」正是錢塘江史前文化獨具的優勢。

浙江文化中富於創造力的基因,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有其歷史源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從史前文物看,浙江的文明史有多久?

導語:自1936年杭州古盪和良渚遺址發掘以來,浙江的史前考古已走過近80年的歷程,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史前文化發展序列,成果豐厚。撰文:劉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明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難以置信!中國一萬年前的文明源頭竟在金華!

史前文化是指沒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社會所產生的文化。考古學上的中國史前社會從發現古人類開始,下限為發現甲骨文的殷墟年代,也就是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歷史時期。這是遠古以來從未提及的一段史前文明。上山...

良渚古城五千年文明的遺址現場

【南國尋蹤·探索古人類的起源】「都說中國是五千年文明古國,但西方只承認中國到商代3000多年的文明史,因為他們認為,5000年文明一定要有遺址現場,一定要證明給別人看,而良渚古城就是最好的現場。...

羲皇故里尋根祭祖游—大地灣遺址

大地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該遺址總分布範圍達11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13800平方米,出土近萬件各類文物及大量墓葬。據考證,大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