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樹立科學理念 堅守基本方針 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

文化遺產是文明的載體,是先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對新時期我國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在考古文物工作者、研究者中引起熱烈反響。

「十二五」期間文保成就卓著

「十二五」期間,全國文物保護經費累計投入1404億元,年均增長16.5%;歷時5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三普」)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536001處;大遺址保護工作全面推進,目前已形成以「六片、四線、一圈」為重點、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新格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連獲佳績,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48項,居世界第二位;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正在穩步推進,全國收藏保管文物的國有單位總數達到1.53萬家,其中已有8346家收藏單位完成申報藏品的登錄工作……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星燦看來,這一系列數字反映了「十二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物保護事業取得的成就。

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工作邁出的步伐令考古文物工作者感到欣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張居中在工作中發現,地方文物管理越來越規範化,加強了對文物考古發掘資質的要求,尤其從專業角度強化了對從業人員資質的要求。

我國的文物保護水平已步入世界前列,文物保護法規也比較健全。

對於「三普」意義,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認為,「三普」掌握了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年代、類型、分布和保存狀況等重要信息,成為國家制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政策措施、管理規劃等的基本數據。

「三普」成果已建立全國登記不可移動文物資料庫及電子地圖等基礎性數據,同時培養了文物保護的技術隊伍,對提高文物保護管理水平,增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均有重要影響。

當前文保形勢依然嚴峻

2002年,「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寫入《文物保護法》。

受訪學者表示,儘管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對於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世界文物大國來說,文保形勢依然嚴峻,重申十六字方針旨在讓人們正視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下的種種問題。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文物的保護利用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就是文物破壞現象依然嚴重。

如「三普」結果顯示,全國登記消失的文物超過了4萬處。

張松表示,「三普」不可移動文物的總體保存狀況不容樂觀,保護狀況較差和差的占到總數的四分之一。

此外,由於多數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級別較低或尚未定級,在2012年完成登記後被拆毀的也不在少數。

「在可移動文物保護與管理方面,由於某些地方可移動文物庫房帳目統計不全,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甚至出現監守自盜的情況。

」張居中表示,由此凸顯了目前正在推進的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些大型基本建設項目不履行文物保護審批手續,不落實文化遺產保護措施,對古遺址、古建築等造成大面積破壞。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余西雲列舉道:市政建設中,一些單位不依法申報、施工,對古遺址、古建築等隨意破壞、拆除、遷移;在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違規審批、建設,文化遺產的周邊環境和歷史風貌遭到破壞;一些依託文化遺產的旅遊開發項目,存在違規開發;新農村建設中,一些傳統村落、古民居、宗祠等鄉村文物,保護力量薄弱,經費缺乏;在平整土地過程中,很多古遺址被破壞,甚至存在惡意推平古遺址……

張松分析認為,「建設性破壞」依然是文物保護的主要威脅,因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基本方針還需長期堅持下去。

重視文保背後的社會歷史意義

當前我國文物保護與管理存在的種種缺失背後是一個更尖銳的問題:如何平衡文物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號召要「樹立文物保護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從敬畏歷史的高度擲地有聲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應以局部利益和近期效益為導向來評估和決策文物保護與土地開發的相關問題,要注重包含文物保護利用在內的整體環境效益和社會長遠利益。

」張松提出,文化遺產保護應當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引,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

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樹立「保護優先」的基本理念,將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千秋大業謹慎對待,有序推進。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文物淪為資金炒作的工具,金錢的誘惑令盜墓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余西雲表示,文物除了有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其所具有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盜墓者看不到文物的科研歷史價值。

要杜絕盜墓行為,除了加強文物保護的執法力度,還應該從源頭規範文物收藏。

「一系列對文物的惡意破壞都反映了人們對歷史文物缺乏敬畏之心。

」張居中建議,強化對保護歷史文物的輿論與教育,應該重視公眾考古,每一位文物考古工作者都有向社會宣傳的義務,每一項考古和文物研究成果都應該考慮向社會進行科普教育,讓民眾理解其意義和價值。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活化再利用等,如何與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等相結合?張松建議,完善相關保護法規、部門協調和資金保障,提倡科學保護,尊重保護原則和採取適當修繕技術,鼓勵社會資本和公眾參與遺產保護。

文化遺產保護能夠激活集體記憶,增強社區凝聚力,因此,需要重視物質景觀保護背後的社會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張杰 張清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保護文物也是政績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 16字方針。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

保護歷史文物就是保護民族血脈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

用敬畏之心守護不會說話的歷史存檔

文物,是不會說話的歷史存檔。文物若被破壞,遺失的不僅是文物本身,更破壞了民族記憶的基因密碼。據專家考證,聞名中外的紅山文化遺址存有距今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築...

聽,習總書記關於文物工作怎麼說?

聆聽:習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的最新指示全國文物工作會議12日在京召開,傳達了習總書記重要指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

政協委員建議海南省加大水下文物保護力度

央廣網海口2月21日消息(記者朱永)據海南省文體廳的統計,海南省目前共有136處水下文物遺址,居全國之首,其中已登錄的水下文化遺存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處。為加快南海水下文物保護工作,提高我...

中國文物報:當好守護根源的排頭兵

中華文化發展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條件,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對提...

全國政協委員連介德:加大水下文物保護

住瓊全國政協委員、台盟海南省委主委連介德:加大水下文物保護 傳承弘揚藍色文明海南日報記者金昌波再過兩天,又到了連介德一年中的重要日子:參加全國兩會。「作為住瓊全國政協委員,我會一如既往地為海南發...

粵博物館四年後將超300個

本報訊 據《廣州日報》報導:廣東是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文物資源豐富,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開平碉樓與村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8處。以近年「南海1號」的整體打撈和「南澳1...

鼓勵動員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

講文物故事,知家鄉歷史。2016年12月27日,文物價值解讀與傳播大賽優秀解說詞評選結果揭曉,共50篇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10名、二等獎15名、三等獎25名,他們將分別獲得獎金8000元、500...

守望民族記憶的那縷「鄉愁」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近日,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

對歷史文物心存敬畏 讓寶貴遺產世代傳承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

2016年海南採集文物信息55482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月19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陳望)1月19日下午,記者從2017年海南省文體工作會議獲悉,2016年,海南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豐碩,歷時四年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順利...

礬礦遺址保護利用成我省典範

蒼南新聞網6月27日消息:我縣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工作再傳捷報。在日前公布的浙江省不可移動文物18項優秀保護利用案例名單中,礬山礬礦遺址保護利用案例榜上有名。礬山礬礦遺址自2012年1月啟動一期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