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國家寶藏,這些國寶被禁止出國展覽(三)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1、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北魏時期文物。

每塊長約 80厘米,寬約 20厘米,厚約2.5厘米。

漆屏風用木板製成,出土時較完整的有五塊,遍讀朱漆然後作畫,有黃色墨書榜題和題記。

屏風兩面原皆有畫,入葬時朝下的一面腐蝕嚴重,原貌難以辨別,向上一面保存較完好。

圖中所示為尚能拼合的第一、第二塊向上的一面。

第一、二塊屏風畫用欄界分為四層。

所畫內容與漢代以歷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傳統相承襲所畫人物用黑線作鐵線描,臉、手塗鉛白,服飾器具用黃白、青綠、橙紅、灰藍等色渲染,畫風與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的作品十分相似,面相則已見南朝「秀骨清相」之端倪。

而以漆或油彩作畫比在紙、帛上作畫更為不易,可見漆工技藝高超。

該文物1966年出土于山西大同於司馬金龍墓,現藏於:大同市博物館。

22、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

北齊墓室壁畫。

該墓是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4部分組成的磚構單室墓。

墓主鮮卑人,北齊世祖高歡妻婁太后兄壯之子,武平元年(570)入葬。

壁畫共71幅,無榜題,總面積200.55平方米。

壁畫分若干小段,每段均前有導騎2人,後有群像1組,各段又相互呼應,以長卷式構圖組成一幅人間生活、古代神話傳說與儒道釋合流一體的宏偉壯麗的畫面。

婁睿壁畫技藝的精湛和涉獵事物的浩繁,是衡量北齊繪畫發展水準,研究北齊音樂、服飾、內廷、喪葬等禮儀制度的重要例證;亦是北朝中原地區壁畫藝術的卓越代表。

婁睿墓位於今山西省太原市晉祠王郭村,1980~1982年發掘。

其中鞍馬出行圖壁畫1979年出土,收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23、涅盤變相碑

石雕碑高302厘米 ,寬87厘米,厚25厘米,原為山西猗氏(今臨猗)縣大雲寺遺物。

寺宇早毀,碑於1957年移入山西省博物館陳列。

碑為螭首龜趺。

額部雕眾神將護持之須彌山。

碑正面雕涅磐故事六圖,上部四圖—左面為「納棺」、「臨終遺戒」,右面為「荼毗」、「送葬」。

現藏於山西省博物館藏。

24、常陽太尊石像

像高一點五米,以白石雕造,形象豐頤,神態和穆。

右手持扇,左手扶幾,盤坐於長方石座上。

座的四面刻有銘文及供養人姓名。

四川一城山天師洞三皇石刻像,造於唐開元十一年。

軒轅皇帝,高一米,著朝服,戴冠,一手扶膝,一手握腰帶,坐於石座上,其神態端莊,衣紋流暢。

伏羲像高一米,頭上有肉髻、捲曲長髮披肩,著樹葉連成的被肩和圍裙,手抱八卦太極圖,象徵伏羲制《易》。

神農像高一米,頭部有二肉髻,鬚髮均為捲曲,著樹葉制的被肩、田裙,手持草藥,雙唇半開,神態自然,好像正在嘗百草。

現收藏在山西博物館。

25、大玉戈

商代前期。

玉質儀仗器,長94厘米、寬14厘米、厚僅1厘米,堪稱「玉戈之王」。

大玉戈是禮玉中的精品,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這樣的玉器只有在高級別的貴族墓葬中才能見到。

大玉戈和玉璧出土於墓主人棺內,分置墓主人身上和身下,有七、八件之多,精美異常。

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26、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出土後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

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

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

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註音名。

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

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

此外,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樂音,並且互不干擾。

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27、曾侯乙墓外棺

戰國早期文物,曾侯乙墓「外棺」 曾侯乙墓位於今湖北隨州,其外棺採用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彩繪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用筆自然流暢,文飾有雲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複雜,最具特色,系銅框架里嵌厚木板構成,重七噸半外棺的裝飾並不華麗,但設計者十分細心:外棺一側的下方,還開了一個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主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

此外館是我國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結構最複雜、器形最大、體量最重,並與金工結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1977年發現,1978年由湖北省博物館主持進行了發掘,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28、曾侯乙青銅尊盤

戰國的青銅尊盤,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盤口沿的鏤空附飾採用熔模鑄造工藝製成。

由尊與盤兩件器物組成,出土時尊置於盤中。

出土時盤內「曾侯乙」的銘文系改刻而成,表明該器曾為曾侯乙的先君所用。

失蠟法製作的尊盤,堪稱極品,尤其是鏤空裝飾多層相扣,表層紋飾互不連接,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同梗又分層聯結鏤空鑄銅技術。

所謂「失蠟」法,是製作一個略小製成品的粘士模型,在它上面塗上一層蠟,在蠟上雕刻花紋後,再加上一層粘士,然後進行整個加熱,蠟熔化後留下空隙,然後將青銅注入空隙。

在我國失蠟法有使用僅見於楚國。

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29、彩漆木雕小座屏

戰國文物,通高15、長51、座寬12、屏厚3厘米。

此座屏為木質,周身髹黑漆,用朱紅、灰綠、金、銀等色漆彩繪。

外框長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隻動物,包括大蟒二十條,小蛇十七條,蛙二隻,鹿、鳳、雀各四隻。

透雕部分由兩約對稱的圖形組成,兩組圖形完全相同,構圖十分穩定。

每組圖形都以雙鳳。

雙鹿圍繞著一個中心——鷙鳥搏蛇。

底部浮雕以糾結的蛇、蟒和蛇吞蛙為主要內容。

除邊框為直線外,鹿。

鳳和蛇的輪廓均為曲線,形成有動感的韻律。

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30、紅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

這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

紅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發現是牛河梁的女神廟。

廟址由南、北兩組建築組成,其中北組為主體建築,南北十八米余,東西寬近七米。

牆壁經過彩繪,室內發現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塊,有頭、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殘塊,均屬女性。

頭部真人大小,面塗紅彩,雙眼鑲嵌青色玉片。

現藏於: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國禁止出國的64件國寶級文物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對外文化交流的擴大,文物出國(境)展覽呈現出日益繁榮的局面,但是也由此加大了文物遭受損害的可能性,對文物的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對此,國家文物局根據地方文物部門和有關方面專...

禁止出國展出的國寶級文物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器內底鑄銘文4行32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圓形兩耳方...

64件中國永久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上)

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中國,有著諸多享譽世界的文物瑰寶,這些文物都是中國的國寶。早在2002年1月18日, 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64件禁止出國(境)文物圖集1(20張)展覽文...